顧吉倫 張汝群
摘要研究翻耕直播、旱育秧拋栽、旱育拉繩手插對水稻播種效果的影響,結果表明:3種播種方式產量差異不顯著;但在貴州省由于地理氣候及排灌條件的影響,宜推廣應用旱地育苗手插栽培。
關鍵詞水稻;播種方式;比較試驗
中圖分類號S511.0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01-0176-01
目前,農村勞動力相對于原有耕地有逐漸減少的趨勢,為適應這種形勢,水稻輕型栽培技術被引進。為探索貴州省水稻耕翻直播效果,甕安縣農技站于2008年4~10月期間,在甕安縣漁河鄉(xiāng)前川做了水稻耕翻直播效果試驗。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水稻品種為黔兩優(yōu)58;試驗用肥料有普通過磷酸鈣(貴定縣生產)、氯化鉀(俄羅斯生產)、尿素(貴州赤天化生產)。試驗地為漁河鄉(xiāng)前川學校前一農戶責任田,位于東經107°23′15.8″,北緯27°09′05.5″,海拔1 082m,土壤類型為淺足黃爛泥田,屬大壩子田,肥力上等。土壤基本理化性質:pH值為7,全氮3.5g/kg,速效鉀90mg/kg,有機質71.486g/kg。排灌方便,冬閑。供試秧苗素質:葉齡6.5葉,秧齡29d,白根21.5條,莖基寬12.5mm,株高26.5cm,分蘗數(shù)3.3個,單株鮮重1.9g。
1.2試驗設計
試驗設3個處理,分別為:翻耕直播(A);旱育拋栽(B);旱育拉繩手插(C)。隨機排列,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20m2(3.72m×5.40m),小區(qū)間扎埂分隔,埂以塑料薄膜包扎,不同小區(qū)灌排分開。種植密度按19.95萬穴/hm2,即每小區(qū)399穴(12行×33穴,居中行和兩邊行各加1穴),處理A每穴3粒種,處理B和處理C每穴1株苗。
1.3試驗方法
4月29日施廄肥15t/hm2、普通過磷酸鈣750kg/hm2、氯化鉀150kg/hm2和鋅肥300kg/hm2作基肥。拉繩點播處理A小區(qū)。在菜園地整1.5m寬、10m長的苗床,施沼液150kg,澆清水150kg,勻播稻種525g,用過篩細土覆蓋至不見谷粒,覆地膜,架拱棚,蓋無紡布,此為處理B、處理C的育苗。5月5日揭去苗床地膜。5月10日處理A追施尿素60kg/hm2。5月24日揭苗床無紡布。6月8日處理B、處理C整田,清水潑透苗床起苗,處理B拋栽,處理C手插。處理B、處理C在栽后6月1日除草和第1次追肥,處理A在6月5日除草和第2次追肥,均用野老300g/hm2拌尿素60kg/hm2撒施。7月5日各處理施1次大屠殺防治蟲害,并施尿素60kg/hm2,播種后7d觀測記載1次苗情。10月4日驗收。
2結果與分析
2.1勞動力及物資投入
由表1可以看出,處理B投入最少,比處理C少750元/hm2;處理A較處理C少投540元/hm2,較處理B多投入210元/hm2。
2.2葉齡動態(tài)
由表2可以看出,前期處理A比處理B、處理C發(fā)葉慢,后期處理A也能達到處理B、處理C的總葉數(shù)。
2.3生育期
由表3可以看出,處理A生育期比處理B和處理C偏晚,全生育期偏長。處理B與處理C的生育期沒有差異。
2.4莖蘗動態(tài)
由表4可以看出,處理A的穴莖蘗數(shù)比處理B和處理C的前期要高。
2.5經濟性狀
由表5可以看出,3個處理穴穗數(shù)差異明顯,處理A最多,其次是處理B,處理C最少;穗粒數(shù)處理A和處理B相當,處理C顯著高于處理A和處理B;3個處理結實率差異明顯,處理A最高,其次是處理C,處理B最低;千粒重處理A明顯低于處理B和處理C,處理B和處理C相當;3個處理間產量差異不大,處理A最高,較最低處理B增產1 200 kg/hm2,較處理C僅增產150kg/hm2。對產量進行方差分析,其F值為3.79,小于F0.05(6.94),表明3個處理的產量間無顯著差異。
3結論與討論
試驗表明在排灌方便的稻田,采用直播與旱地育苗拋栽和手插產量差異不顯著,產量構成因素間有互補關系。由于貴州省地處高原,出現(xiàn)秋風災害氣候的頻率高,播種期晚水稻受秋風災害危險增大。播種期早,稻田溫度低又無保護措施,爛種危險增大。因此,水稻直播種植方式雖能節(jié)約成本,但在貴州省不宜提倡;旱地育苗拋栽方式雖能避免直播的2項危險,但它對大田的排灌條件要求非常高,條件達不到,其產量就無保證。因此,旱地育苗手插水稻栽培方式在貴州省不失為好方式。
4參考文獻
[1] 馮亞軍,郭林永,周艷,等.直播稻田雜草及其綜合治理[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08(20):13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