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 鈺
摘要:貝多芬第九“合唱”交響曲,是一幅“世界歷史”的圖畫,其中的歡樂頌歌,是交響曲的高潮,也是“自由”、“平等”、“博愛”的頌歌。博愛,泛愛是也,和解是也,和平是也,和諧是也。
關(guān)鍵詞:博愛和平和諧
1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首次上演的貝多芬《第九“合唱”交響曲》,獲得巨大成功。貝多芬不僅為人類奉獻出了他的巔峰之作,而且通過他描述的理想藍圖,點亮了人類追求自由、民主、和諧的明燈。這部亙古未有的“合唱”交響曲,不僅感動了貝多芬自己,而且感動了千千萬萬對于和諧理想的追隨者。如今在建立和諧世界的歷程中,在中國建設(shè)和諧社會的進程中,重新欣賞這部“合唱”交響曲,別有一番感受在心頭。
當(dāng)初羅曼-羅蘭曾用激動的筆觸寫道:“黃昏將臨,雷雨也隨著醞釀。然后是沉重的云,飽蓄著閃電,給黑夜染成烏黑,挾帶著大風(fēng)雨,那是《第九交響曲》的開始——突然,當(dāng)風(fēng)狂雨驟之際,黑暗裂了縫,夜在天空給趕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還給了我們?!?/p>
瓦格納說:“《第九交響曲》是貝多芬登峰造極的作品?!?/p>
斯塔索夫說:“貝多芬的最偉大的創(chuàng)造是什么呢?不是《第九“合唱”交響曲》嗎?這是一幅世界歷史的圖麗。
羅曼·羅蘭的論斷,形象而直接,簡單地說是光明與黑暗的斗爭、光明必將戰(zhàn)勝黑暗,舒曼的話更鐘愛于它宏偉的氣勢和優(yōu)美的旋律,而瓦格納側(cè)重于內(nèi)容和形式的高度突破,斯塔索夫則側(cè)重于交響曲反映的形象的巨大的歷史意義。
盡管這些零敲碎打的見解,不能詮釋作品的全部含義,但是管中窺豹,可見一斑。不管如何,就讓我們懷著萬分崇敬的心情,走進這部優(yōu)美無比又博大精深的作品。走進貝多芬提供給我們的“歷史”圖畫吧!
《第九“合唱”交響曲》一共有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是不太快的略呈莊嚴的快板,奏鳴曲形式。引子中,神秘的空五度,象征開天辟地時的混沌。主題從混沌向黑暗中漸現(xiàn),似閃電劈開長空。高潮后的展示部,尾聲中低音區(qū)有一種啟示似的預(yù)見。
第一樂章是首悲壯的敘事詩,也是英雄氣概與黑暗勢力斗爭的縮影。音樂開始,是簡單的小引,由弦樂開始,奠定了第一主題的基礎(chǔ)。其后逐漸發(fā)展而引入第一主題(呈示部),由全體樂隊奏出,出現(xiàn)在D小調(diào)之上,威嚴有力。
第一樂章,表現(xiàn)的是艱苦斗爭的形象。一個人、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沒有輕而易舉生活的,所以也是貝多芬深深思考的問題,也是貝多芬作品多次出現(xiàn)的主題,斗爭的艱辛不言而喻。旋律告訴我們,黑暗勢力不甘心退出既有的陣地,頑強抵抗,我們的勇士們不屈不撓,前赴后繼,不斷沖擊關(guān)口,陣地動搖了,沖上去;壓下來,又沖上去。敵對雙方,互不相讓,刀槍劍戟,一片硝煙,非常悲壯,也有希望。黑暗中泛出黎明的光芒,期盼中勝利在深切地召喚。
第二樂章,十分活潑的快板。本來,在貝多芬的交響樂里,諧謔曲往往出現(xiàn)在第三樂章,這種位置的變換,似乎跟交響曲的布局、結(jié)構(gòu)有關(guān),更多的是跟貝多芬對生活的認識有關(guān),生活是殘酷的,斗爭更是殘酷的,有時甚至是空前絕后的,但是斗爭中也不乏勇士們的樂觀,勇士們奪得勝利的志氣,以及浪漫主義精神,所以,曲子中出現(xiàn)了“十足”的“鄉(xiāng)村式”的愉快歌調(diào),貝多芬認為這可能是最恰如其分的表現(xiàn),因此,這一樂章由弦樂的引子開始,定音鼓繼之,再由全體合奏,第一主題以高超的賦格手法來處理,首先由第二小提琴奏出四小節(jié),中提琴和之,跟著用四小節(jié)的大提琴和四小節(jié)第一小提琴作和應(yīng),以后又有四小節(jié)的低音提琴,繼續(xù)全體合奏,由弱而強,暗示歡樂之神,愈來愈近。
第二主題出現(xiàn)在木管樂器上,由弦樂奏出第一主題作為伴奏,這是一個明快而活躍的主題,一切都充滿信心。
諧謔曲中間部分的田園詩,由雙簧管和單簧管吹出,和《歡樂頌》主題密切關(guān)聯(lián),是第二次伏筆。
當(dāng)樂隊重復(fù)兩次第一大段之后,出現(xiàn)了一個簡短的尾聲,全體樂隊就奏出了一個強烈和弦而結(jié)束第二樂章。
這只是戰(zhàn)爭中的一個“間歇”,或者說是斗爭之間的一個“間歇”,承前啟后、承上啟下。有斗爭就有艱辛,有艱辛就有苦難,有苦難也不乏快樂。是激情也罷,是浪漫也罷,甚至苦中作樂也罷,且不去理它。反正有樂。哪怕是一時的、短暫的。
第三樂章是如歌的極慢板。第j樂章和前兩個樂章有著鮮明的對比,該樂章抒情而富有詩意。充滿了高尚的情操、寬容和博愛。開始由兩小節(jié)簡短的引子組成。后面,便由小提琴奏出了沉思般的第一主題,蘊藏著哲學(xué)思想,深刻而寧靜。
第二主題改為適中的行板。由第二提琴和中音提琴同音奏出,這個主題題氣悠長,綿綿不絕,這種主題很少在貝多芬的早期作品中出現(xiàn),大概這時貝多芬在靈性上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才能以這種極平凡的節(jié)奏,注入悠久的生命,在豁達的心靈里,胸懷廣闊,充滿愛,一切都以寬恕為懷。
兩個主題的變奏,實質(zhì)以變奏手法處理的只有第一主題,第一變奏只把旋律加以修飾,第一變奏之后,第二主題會一度再現(xiàn),第二變奏先南單簧管吹出,法國號追隨模仿,好似兩個諒解的心靈,親切地交談,第三變奏改為十二分之八拍子,流暢的十六分音符,頗有田同風(fēng)味。結(jié)尾部分,兩次響起了戰(zhàn)斗的號角。便仍然保持著安祥和沉思的音調(diào)。
法國著名作曲家、樂評家柏遼茲評價此樂章是“偉大的樂章”。第三樂章的兩個主題,其中第一主題充滿了靜觀的沉思。在前兩個樂章表現(xiàn)出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之后,第三樂章似乎是大戰(zhàn)中短暫的平息,這“平息”,是蘊積,是如何奪取最后一搏的沖刺。
第四樂章,急板。是整部作品的精髓,也是人類撥開黑暗,走向光明,艱苦斗爭,走向歡樂的結(jié)局。
樂曲在幾次戲劇性的對話之后,《歡樂頌》的主題,終于出現(xiàn)了。歡樂頌,好像一縷陽光突破濃密的云層灑向大地,整個歡樂的主題漸漸拉開序幕,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國出現(xiàn)在眼前!這時,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同音奏出,沒有和音,單純簡潔,樸素?zé)o華,這個旋律漸次加強出現(xiàn),大提琴奏出之后,繼之以弦樂。跟著是木管樂,并擴大到全體樂隊。當(dāng)歡樂主題動人心魄地爆發(fā)之后,管弦樂隊突然終止,仿佛天地陷入一片沉寂。這時。男中音用大提琴那支宣敘調(diào)旋律唱出了貝多芬自己寫的歌詞:“啊,朋友,不要舊調(diào)重彈,讓我們來唱一些愉快歡樂的歌吧!”接著,歡樂仿佛從天而降,光輝的《歡樂頌》終于在人聲鼎沸的高潮中高歌而至。貝多芬用生命之筆譜寫著自己神圣的共和理想,謳歌著“自由、平等、博愛”的歡樂,他用合唱、重唱、獨唱,以及多種樂器的變奏手法,充分表達了席勒——《歡樂頌》的思想!
“歡樂女神圣潔美麗,燦爛光芒照大
地?!愕耐Γ馨讶祟愔匦聢F結(jié)在一起,在你溫柔的翅膀下,一切人類成為兄弟?!?/p>
“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一切生靈都吸吮著歡樂,人不分高低善惡,都循著玫瑰香蹤歡樂地求索。”
“擁抱起來,億萬人民!讓全世界接個吻。兄弟們,在那群星之上。必有一位仁慈的天父。去尋找吧!他一定在那兒住?!?/p>
“歡樂,燦爛光芒照大地”的主調(diào)高唱著,和圣詠主題中“億萬人民擁抱起來”的熱情呼聲輝煌地交織在一起,將音樂推向震徹寰宇的高潮,這高潮,宣告人類團結(jié)友愛的勝利,宣告人類歡樂生活的勝利。
這歡樂,是席勒的“自由”“解放”和“勝利”的思想;這歡樂,是貝多芬多年苦苦追求的人生目標;這歡樂。是貝多芬為全人類精心描繪的歷史藍圖:這歡樂的實質(zhì),是全人類的“自由”“平等”和“博愛”。博愛,泛愛是也,和平是也,和解是也,和諧是也。愛所有的人,愛各種各樣的人;包容所有的人。包容各種各樣的人;寬恕不能寬恕的人,寬恕各種各樣的人。和平地對待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社會形態(tài),和平地解決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社會形態(tài)。人類是平等的,就像一家人,只有兄弟姐妹之分,沒有高低貧富貴賤之別,每一個人都擁有自由的空間,擁有自身發(fā)展的權(quán)利,擁有同這個世界、這個社會、每一個人保持和諧的責(zé)任和義務(wù)。當(dāng)然,還有與自身以外萬物和大自然的和諧。這似乎有些天真,試問沒有這些天真,哪有今天繁榮發(fā)展的世界?
過去相當(dāng)一段時間。贏得人類和平。似乎只有一種方法,那就是“以暴治暴”,而100多年前,貝多芬用旋律告訴了我們另一種方法,盡管有些模糊和局限,但是做了“前無古人”的事,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和諧世界和和諧社會的最大意義,與貝多芬的看法,異曲同工,不謀而合。我們不能盲目說誰高明與不高明,我們只能說是我們自己的一點看法。其實,我們可以平心靜氣地想一想。就像西方人說得那樣,地球上的萬物包括人類,都是上帝的子孫,既然如此,就沒有尊卑貴賤三六九等之分,應(yīng)該是一個和諧的整體。人類社會幾千年,因為狹隘和自私,才有了今天的分歧。這不應(yīng)該是地球世界的本來面目,而是人類對地球世界的一種扭曲。欣喜的是如今的人類已形成共識,正在朝這個方面做,正在朝正確的方向努力。
這就是筆者重新欣賞貝多芬第九“合唱”交響曲后的感受,也是寫本文的目的。讓我們莊重地說:偉哉,貝多芬第九“合唱”交響曲;偉哉,歡樂頌!
(作者單位:河南工業(yè)大學(xué))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