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清江
俗話說得好,三分寫作,七分采訪。如果把寫作比做烹飪美味,那么采訪就相當于購買原材料,只有采購到豐富的原材料,后期才能烹飪出美味佳肴。新聞采訪是一個重要的人際交往過程,人際交往自然離不開心理溝通,由于采訪不具備強制性和約束力,被采訪對象可以敷衍了事或者拒絕采訪,因此需要記者千方百計同被采訪對象實現(xiàn)溝通,只有實現(xiàn)良好的心理溝通,才能挖掘出更多、更好的素材,作出更為新鮮、詳實的報道。
采訪中應該把握的幾種心理
要有平等尊重的心理
記者通常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這就要求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一視同仁,平等尊重對方。其實,采訪就是做人,無論對于哪個階層,不卑不亢、平等尊重是必須的心理素質(zhì)。
讓筆者感觸最深的就是,曾經(jīng)看到某媒體的一期訪談節(jié)目,記者在采訪人物時,時而面帶質(zhì)疑、甚至嘲笑,時而語氣咄咄逼人,仿佛是威嚴的上司在羞辱、質(zhì)問下級。誠然,記者曾被譽為“無冕之王”,但這個名號并不是通過狂妄自大獲取的,而是多少前輩“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以正義行為換來的贊美,“無冕之王”不是發(fā)威的老虎,而是代表民主和正義。
又曾看到某主持人采訪一位明星。該主持人竭盡阿諛奉承之能。將這一明星吹捧成了一代宗師??赡芩麤]有想到,他的一言一行代表著媒體定位,他的無度贊美,不僅會誤導群眾,也會讓群眾對媒體缺乏信任,甚至產(chǎn)生反感。
要設身處地、換位思考
俗話說,將心比心。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根據(jù)不同場合、不同人物的心理,設身處地來換位思考,多站在對方的角度、立場來分析問題,在實現(xiàn)同一心情的前提下快速實現(xiàn)心理互動,同時,換位思考也能防止對方為自身利益而提供虛假的素材。
親字當頭心理
一個“親”字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記者采訪也要“親”字當頭,要把采訪對象當做自己的親朋好友來對待,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要像朋友一樣親和,要給采訪對象以親近感,“親近”、“親和”和“親情”,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謂“親近”就是要爭取主動,拿出熱情主動去接近對方;“親和”就是工作態(tài)度要誠懇、溫和,給人以可親可近的感覺:“親情”就是要多關心和理解對方,讓對方感覺可以交心、可以向你一吐為快。
抓住重點勿求完美
這里所指的完美不是指采訪事實,而是指采訪的過程。新聞采訪突出“快”和“新”,時機轉(zhuǎn)瞬即逝,而每個采訪過程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所以不能過多追求完美。比如對于采訪對象的刁難、采訪過程的曲折等不要太過計較,要以工作為重。敢于忍辱負重,任何困難都要敢于面對,不能等萬事俱備才去著手采訪,以免貽誤戰(zhàn)機。
采訪中心理溝通小技巧
心理溝通是門大學問,筆者在采訪過程中也總結(jié)出幾個心理溝通小技巧,同大家共同來分享、探討。
強烈社會責任感來溝通
新聞媒體的公信力來源于它是黨和政府、人民群眾的喉舌,它代表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而社會責任感也是記者與采訪對象溝通的前提,不僅記者自身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還要把社會責任感灌輸給被采訪對象。
筆者曾經(jīng)采訪過一名婦女創(chuàng)辦助學社的事跡。她免費撫養(yǎng)了12個單親貧困孩子,幫助這些孩子完成學業(yè)。筆者當初聯(lián)系她時,她聲稱自己不為名、不為利,也不接受社會一分錢捐助,不肯接受采訪。針對這一情況,筆者在表示理解的同時,也同她講,她辦助學社其實就是一種社會責任,同時也有責任把這一良善之舉傳遞給社會。讓更多的人理解甚至加入到良善這個行列中。一番溝通之后,她終于接受了采訪。之后幾年,她再有什么想法和活動的時候,也都會主動邀請筆者前去采訪。
社會責任感人皆有之,需要我們?nèi)ゼぐl(fā)和引導,具備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自然就會以負責的心態(tài)積極面對采訪。
善于傾聽來溝通
采訪要投入,傾聽很重要。我們每次采訪都有一個明確的目的,但是被采訪對象需要一定的過程來表達,有的時候,只有被采訪對象充分調(diào)動起來情緒之后,才能達到最佳采訪效果。要傾聽也要適當引導,要在尊重對方的基礎上掌握主動權,這樣才能挖掘到你所需要的東西。
迂回前進采溝通
采訪時單刀直入能夠盡快切入主題,但是有時不一定會收到預期效果,因為當事人心態(tài)各異,有的會產(chǎn)生抵觸心理。這時候就需要迂回前進了,要先撇開主題,在主題周邊尋找采訪對象感興趣、愿意回答的問題,然后逐步深入,一點一點引導進入主題,使采訪對象逐漸進入狀態(tài),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觀察應變來溝通
記者到達采訪現(xiàn)場,面對紛繁的現(xiàn)象,需要細心觀察,快速作出判斷,準確調(diào)整采訪思路。
筆者曾經(jīng)采訪過一位老人,他自費植樹價值近百萬元。之后無償捐給了村集體。在采訪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老人經(jīng)常情不自禁地用手撫摩樹干,筆者眼前一亮,話題馬上轉(zhuǎn)到這些松樹上,一問才知。這些松樹正是他十多年前栽種的,樹苗是他用手推車從幾十里以外運回來的,樹木成材后,為了防備盜伐。他經(jīng)常夜晚露宿在林地里看護,這里的每棵樹他都了如指掌。一位客商曾經(jīng)出數(shù)萬元要買下并砍伐這片樹林,他堅決不賣,他就是要把綠色留給子孫后代。采訪間隙,他坐在地上整理鞋內(nèi)的塵土,這時候筆者又發(fā)現(xiàn),他穿的雨靴內(nèi)是用玉米葉子做的鞋墊,已經(jīng)被雨水和汗水弄得濕成一團。于是,筆者就從他的鞋墊人手采訪,原來,他一直省吃儉用,舍不得買鞋墊。于是,筆者就突出這兩個細節(jié),通過鮮明的對比來構思整篇文章,最終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很多時候,再周密的策劃也沒有瞬間頓悟來得更有效、更精彩,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個細節(jié)都會成為一個新起點,都會引發(fā)極好的采訪效果。
新聞采訪貴在心理溝通,采訪也是對記者心理素質(zhì)的最好檢驗,記者既要自身經(jīng)受住挫折,又要具備打開對方心理大門的本領,要善于揣摩對方心理,使自身和對方都處于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同對方實現(xiàn)積極的互動、順暢的溝通。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鎮(zhèn)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