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ner Schmidt-Traub
Preparative
Chromatography
2005,458pp
Hardback
ISBN:9783527306435
Wiley-VCH
Henner Schmidt-Traub編
1903年,M. S. Twsett在關于植物色素的研究報告中首次使用了“色譜”這一名稱,但其實早在19世紀初,利用吸附的原理進行物質分離純化的方法就已經建立了,并且從一開始就以工程規(guī)模進行著各種嘗試,只是在那個漫長的探索階段,化學家和工程師的工作幾乎沒有交集。當今這個飛速發(fā)展的時代,盡可能快地實現基礎研究成果的轉化是必然的趨勢,以信息技術為橋梁,化學家和工程師的跨學科廣泛溝通與合作,促使生產規(guī)模的色譜分離過程越來越被工業(yè)應用所接受。高效吸附劑的開發(fā)和計算科學的發(fā)展為制備色譜在精細化工和醫(yī)藥領域的應用奠定了基礎,而連續(xù)分離技術,特別是以模擬移動床技術(simulated moving bed, SMB)為代表的新技術的突破,更進一步促進了制備色譜技術的產業(yè)化進程。
本書的編者Henner Schmidt-Traub教授具有15年的工廠技術管理經驗,從1989年起擔任德國多特蒙德大學生物化學與化工系的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制備色譜、下游過程、工藝設計以及能量傳遞等。在Henner Schmidt-Traub教授的帶領下,一個由化學家和工程師組成的團隊,撰寫了本書的各個章節(jié),編寫本書的目的,正是將不同領域的專業(yè)人士在實驗規(guī)模和生產規(guī)模制備色譜領域積累的經驗加以匯總和整理,使制備色譜技術能夠更好地應用于工業(yè)領域。
全書共分9章。1.簡要地概述了色譜技術的發(fā)展史和本書的核心內容,并提供了本書的閱讀指南;2.色譜的基礎理論和專業(yè)術語;3.列舉了現有的各種固定相、預裝色譜柱及其裝填方法,包括色譜柱兩端的設計等;4.對如何根據分離目標選擇合適的色譜系統(tǒng)的方法進行了總結;5.介紹了制備色譜各個操作單元的設計與操作方法,包括批式分離和連續(xù)分離以及應用實例;6.詳細介紹了各種數學模型和過程模擬的方法;7.在數學模型的基礎上介紹如何設計分離過程并進行優(yōu)化;8.介紹色譜反應器的設計與操作;9.以模擬移動床技術為例介紹色譜過程控制的最新數據和研發(fā)進展。
本書對于在精細化工、制藥工業(yè)以及食品技術領域工作的化學家和工程師來說,是一本非常好的參考書。從制備色譜的基本理論、條件選擇與優(yōu)化、數字過程模擬到最新的研究成果,講述得十分系統(tǒng),而絕不僅僅是一本只提供解決方案的使用手冊。清晰的目錄和閱讀指南可以引導讀者有選擇性地閱讀自己需要的部分,初學者可以從基本概念開始學習,有經驗的研究人員則可跳過理論部分,直接切入主題,節(jié)省閱讀時間。
張曉鷗,博士生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Zhang xiaoou,Doctoral Candidate
(Institute of Process Engineering,C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