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煜煌
肝纖維化是許多慢性肝病晚期共有的、漸進的病理改變,是肝硬化的前驅階段。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肝纖維化時,肝內纖維性結締組織增生,像“結疤”一樣不可逆轉,其發(fā)展趨勢是慢性肝病→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但近年研究表明,某些病因引起的肝纖維化可逆。臨床研究顯示,丙型肝炎經干擾素治療,可使纖維化減輕或逆轉;部分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長期服用拉米夫定等核苷類藥物后,肝纖維化可以逆轉和消失;同時,對肝纖維化患者給予適當?shù)目估w維化治療,可以使纖維化程度逐步減輕。目前的治療目標是達到肝纖維化穩(wěn)定或面對持續(xù)的肝損傷不再進展。
肝纖維化的治療分兩方面:一是針對原發(fā)病的病因治療,二是特異性抗肝纖維化治療。目前多數(shù)治療方法仍處于實驗研究階段。
去除病因
針對不同病因,如肝炎病毒、慢性腸道感染、酒精、藥物、自身免疫、代謝綜合征等進行相應的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要制定合理的能量攝入以及飲食結構調整,適當?shù)倪\動與鍛練,糾正不良的生活方式,避免加重肝損害的因素,如高脂飲食、肥胖、糖尿病、酒精、藥物等。體質指數(shù)(BMI)>25的患者應給予控制飲食和減肥措施。由肝炎病毒所致者酌情給予抗病毒治療。
特異性抗肝纖維化治療
1.保護肝細胞:包括①抗氧化劑谷胱苷肽、S-腺苷蛋氨酸(思美泰)、水飛薊素、維生素E和維生素C;②脂氧酶抑制劑前列腺素E1、前列腺素E2和其類似物(米索前列醇、二甲基前列腺素E2);③鈣通道阻斷劑尼群地平等;④其他如甘草甜素和熊去氧膽酸等。
2.抑制肝臟炎癥:體內應用白介素(IL)-1受體拮抗劑、可溶性腫瘤壞死因子(TNF)α抗體、IL-10等,可明顯減輕肝內炎癥。
3.抑制肝星狀細胞(HSC)活化:干擾素(IFN)γ具有比IFNα更大的抗肝纖維化作用。許多試驗和臨床研究證實氧化苦參堿有抗肝纖維化作用,并已在臨床應用。其他包括奧曲肽、C型利鈉多肽、雌激素、抗甲狀腺功能藥物、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前列腺素E2、cAMP、小柴胡湯、己酮可可堿、鹵呋酮、多不飽和卵磷脂、甘草甜素、丹參、西利馬林、雷帕霉素、核心蛋白聚糖等,但其確切作用有待更大范圍的臨床研究來證實。
4.促進HSC凋亡:TGFβ1在抑制HSC增殖的同時也抑制HSC凋亡,抗TGFβ1治療可望使活化的HSC發(fā)生凋亡。
5.中醫(yī)中藥:丹參、桃仁、苦參素、冬蟲夏草、柴胡、黃芪、葫蘆素B、甘草甜酸、苦味葉下珠、水飛薊等單味中藥已被證實具有抗肝纖維化作用。臨床上常用的中草藥復方制劑有復方861、小柴胡湯、復方鱉甲軟肝片、大黃蟄蟲丸、強肝軟堅湯等。
6.藥物靶向治療和基因治療:靶向治療的關鍵是尋找高選擇性的載體,目前已發(fā)現(xiàn)幾種對肝臟內HSC有高度選擇的載體,但仍需進一步驗證。
西藥抗肝纖維化多處于試驗階段,有許多問題尚未解決,如選擇何種藥物、何時開始治療、治療終點如何判斷及如何檢測等。中醫(yī)治療的優(yōu)點在于多部位、多靶點、毒副作用小,但存在中醫(yī)理論體系的思辨性、經驗性、高度個體化和現(xiàn)代科學研究的客觀化、標準化、量化之間的差異。
總之,明確肝纖維化的病因并給予有效的病因治療,對阻斷甚至逆轉肝纖維化至關重要,而準確地進行肝纖維化分期是判斷預后以及評價抗纖維化療效的必要前提。如能根據(jù)肝纖維化的發(fā)生機制給出針對肝纖維化的藥物,有可能使臨床療效得到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