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旭東
少兒讀物中,科普讀物是非常重要的品種。近年來原創(chuàng)少兒文學圖書出版有些升溫,遺憾的是,很多少兒社在科普讀物出版方面力度不大,而且過分地熱衷于做少兒暢銷書,甚至把大量的資金投入到引進外版童書。如果少兒社不能對出版市場和出版空間進行有效地調節(jié)和平衡,勢必造成少兒閱讀患上“食洋癥”和“追星熱”。
湖北少兒社在這種情勢之下,為了改變少兒的閱讀取向,優(yōu)化兒童閱讀生態(tài),于2009年元月北京訂貨會隆重推出“中外少兒科普精品書系”的第一輯20冊,我覺得這是件令人振奮的創(chuàng)舉。這套為了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迎接共和國成立60周年的書系,集中展示了我國少兒科普創(chuàng)作編輯出版成果,給廣大少兒讀者提供了一份品質超群的精神食糧。
“中外少兒科普精品書系”是從建國60年來產生較大影響的少兒科普讀物精品中遴選出60部作品加以編輯出版。主要包括少兒科普原創(chuàng)作品、少兒科學文藝作品和少兒科普翻譯經典作品3部分。
遴選原則為:曾經產生較大社會影響的科普佳作、真正的少兒特色的科普作品、有篇目入選中小學教材目前仍具有相當市場潛質的作品。因此入選作品,無論中外,必須具備3個條件:
一是“名著”,即不論是內容、文筆質量上乘,經過時間的檢驗,都是名家經典之作;
二是“科普”,即起著科學啟蒙、科學普及作用的作品,那些不含科學內容的玄幻、魔幻小說,即便是《哈利·波特》那樣廣有影響的作品也不收入;
三是“少年兒童”,即必須適合少年兒童閱讀的科普作品,即便是霍金的《時間簡史》、蓋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記》那樣優(yōu)秀的科普讀物,由于讀者對象是具有大學文化水平的人,對于少年兒童來說過于艱深,也未收入。
翻閱了“少兒科普名人名著書系”,發(fā)現它有三大特點:
一是權威性。為了保證書系的權威性和公正性,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和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成立了書系編輯委員會,負責書系作品的推薦和遴選。由4位院士任顧問,18位知名科普作家任編委。
二是高質量。如書系第一輯里收入的是中外一流的少兒科普作家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書系就包括了法布爾的《昆蟲記》、葉至善的《失蹤的哥哥》、蕭建亨的《布克的奇遇》、劉后一的《算得快的奧秘》、葉永烈的《葉永烈講述科學家故事100個》等。其中不少作品入選中小學教材。中國科協成立50周年“五個十評選”中,“最受歡迎的十部科普作品”、“十大科技傳播人物”的少兒作品部分幾乎全部囊括。
三是開創(chuàng)性。這個出版工程堪稱首創(chuàng),這樣大規(guī)模編輯出版“少兒科普名人名著”還是第一次,是目前國內最權威最大規(guī)模的少兒科普經典文庫。
今天是電子媒介時代,即信息時代。信息時代的最大特點就是知識容易更新換代,這就意味著知識容易老化。
因此,這樣的時代需要的人是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的智慧人,而不是那些僅僅會記住課本知識的“好孩子”。
閱讀科普讀物不但可以彌補家庭教育和課堂學習的不足,而且還可以真正達到科學普及、知識型塑和審美教育的目的,更能夠激發(fā)少兒讀者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