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電磁導軌炮
在法國武器裝備總署(DGA)主辦的2017年度“法國武器裝備總署創(chuàng)新”論壇上,法德圣路易斯研究所披露了全功能車載電磁導軌炮,并使用5×5毫米彈丸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彈丸的初速達到120米/秒。法國武器裝備總署和法德圣路易斯研究所還透露,2018年配裝電磁導軌炮的概念艦(比例模型)將在法國巴黎國際海事展上展示。法德圣路易斯研究所成立于1987年,長期秘密開展電磁導軌炮的研究工作。1997年,法德圣路易斯研究所位于法國東部的工廠建造了電磁導軌炮的全尺寸樣機,命名為“飛馬座”。
俄羅斯研制Kh-50隱身巡航導彈
俄羅斯正積極研制新型機載巡航導彈Kh-50,該彈的生產(chǎn)和采購已被列入2018~2027年新版國家武器裝備計劃。Kh-50導彈由彩虹設計局研制,可在圖-22M3、圖-95MS、圖-160等轟炸機的內(nèi)埋武器艙掛載。彈體采用隱身設計,最大射程1500千米,飛行速度700~950千米/小時,采用GPS/GLONASS修正捷聯(lián)慣性導航系統(tǒng)和光電數(shù)字景象匹配末制導系統(tǒng),可使用BS-715P侵徹戰(zhàn)斗部和BS-715K集束戰(zhàn)斗部,攜帶有小型有源電子干擾器和拖曳式誘餌等裝置協(xié)助導彈突防。
美空軍將全面退役MQ-1“捕食者”無人機
美空軍于12月底披露,將在2018年夏季正式退役MQ-1“捕食者”察打一體無人機,用MQ-9“死神”替換MQ-1。MQ-1主要用于情報搜集和偵察,服役時間已達21年。MQ-9有效載荷量能達到約1.8噸,可攜帶“杰達姆”制導炸彈、“海爾法”空地導彈等武器,飛行速度更快,可執(zhí)行精確近距空中支援任務,可更好地應對當前威脅。2017年5月,美空軍第432遠征聯(lián)隊和第26武器中隊在內(nèi)華達州內(nèi)利斯空軍基地完成了MQ-9“死神”長航時察打一體無人機首次投放衛(wèi)星制導炸彈的實彈投放訓練。
美軍陸軍大批量升級M1A1主戰(zhàn)坦克
2017年12月21日,通用動力地面系統(tǒng)公司獲得約263億美元的固定價格加獎勵合同,將786輛M1A1“艾布拉姆斯”主戰(zhàn)坦克升級到M1A2-SEP-V3標準,預計在2020年12月21日完成。2017年9月,美軍接收了首批6輛新升級的M1A2-SEP-V3主戰(zhàn)坦克。與先前型號相比,M1A2-SEP-V3的通信組網(wǎng)能力得到了改善,人機交互界面設計也更加人性化,有助于增強乘員的態(tài)勢感知能力。此外,它的裝甲防護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坦克及乘員的生存能力和殺傷力得到明顯提高,可抵御簡易爆炸裝置。
美科學家開發(fā)出細胞尺寸大小的機器人
美國康納爾大學于1月2日披露,在美國空軍科學研究辦公室等機構資助下,康奈爾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的物理學家開發(fā)出一種具有環(huán)境感知和變形能力,且尺寸與人類細胞大小相當?shù)臋C器人。該機器人由石墨烯和玻璃組成的壓電雙晶片提供動力。受到熱、化學反應或外加電壓刺激時,由于石墨烯和玻璃的響應能力不同,壓電雙晶片就能產(chǎn)生變形和彎曲,并通過添加不能彎曲的剛性平板,使壓電雙晶片在特定位置形成一系列如四面體(三棱錐)、立方體等折疊結構。該納米尺寸的機器人比人體紅細胞大3倍,比神經(jīng)元細胞小3倍,并具有與半導體制造技術相兼容的優(yōu)勢。
俄羅斯透露無人機群襲擊敘利亞基地細節(jié)
俄國防部1月8日在一份聲明中稱,當?shù)貢r間1月5日晚至6日清晨,俄羅斯在敘利亞的軍事基地首次受到13架無人機群攻擊,其中,赫邁米姆空軍基地防空系統(tǒng)探測到10架,塔爾圖斯海軍基地探測到3架。俄電子戰(zhàn)部隊截獲并控制了6架無人機,其中3架在基地外著陸,另外3架著陸時爆炸;剩余7架被“鎧甲”S近程防空系統(tǒng)摧毀。俄國防部稱,無人機為自制型,由小型內(nèi)燃機驅動,機翼由用木條加固的聚苯乙烯制成,使用GPS和高度儀導航,從100千米外起飛。每架無人機可攜帶10枚炸彈,每枚炸彈內(nèi)含PENT炸藥。
印度成功試驗自主研制的反導系統(tǒng)
2017年12月28日,印度從阿卜杜·卡拉姆島試驗場發(fā)射一枚“先進防空”(AAD)反導系統(tǒng)攔截彈。該攔截彈在孟加拉灣上空15千米高度成功攔截了一枚“大地”彈道導彈靶彈。AAD攔截彈長7.5米,彈徑小于0.5米,重約1.2噸,裝備主動雷達導引頭,采用直接碰撞殺傷方式攔截導彈。印度國防部官員表示,試驗中,AAD攔截彈上的光纖陀螺儀、彈載計算機、導航系統(tǒng)、控制系統(tǒng),以及關鍵的雷達導引頭在末段攔截中表現(xiàn)出色。印度此次成功試驗自主研制的反導系統(tǒng),標志著印度具備了自主反導能力。endprint
俄羅斯發(fā)展核打擊無人潛航器
美防務新聞網(wǎng)1月13日報道,《華盛郵報》刊登了疑似美國最新版《核態(tài)勢評估報告》草案。該草案認為,俄羅斯正在發(fā)展具備核打擊能力的無人潛航器,這是美國防部首次公開提及俄具有該型裝備。自主無人潛航器名為“狀態(tài)”6,由俄羅斯紅寶石設計局建造,可攜帶核彈頭,航程約10?000千米,最高航速超過56節(jié),潛深約1?000米,至少可從兩型核潛艇上發(fā)射(如“奧斯卡”級核潛艇)。草案還指出,俄羅斯除對蘇聯(lián)遺留下的核武平臺進行了現(xiàn)代化改造,還在開發(fā)和部署新的核彈頭和發(fā)射裝置,包括對戰(zhàn)略轟炸機、海基和陸基導彈進行多次升級;開發(fā)了至少兩種新型洲際核武系統(tǒng)以及高超聲速滑翔飛行器和新型洲際核打擊魚雷。
俄羅斯將下馬“巴爾古津”鐵路機動洲際導彈系統(tǒng)
其背景是,俄新版國家武器裝備計劃總體經(jīng)費未能達到預期的24萬億盧布,實際為19.6萬億盧布,其中2萬億盧布用于核力量建設。為此,俄羅斯計劃在進一步列裝已經(jīng)研制成功的RS-24公路機動洲際導彈的基礎上,集中資源發(fā)展1~2型威力更大、生存性更強、精度更高的洲際導彈,而非同時發(fā)展多型。每列“巴爾古津”鐵路機動洲際彈道導彈系統(tǒng)列車可配備6枚“亞爾斯”導彈,每枚導彈可搭載4枚分導式核彈頭,最大射程10?000千米。
“殺人蜂”微型自主攻擊無人機
2017年11月,國際特定常規(guī)武器公約組織締約國政府專家組會議期間,美國生命未來研究所對外發(fā)布了一段名為“機器人殺手”的視頻,介紹了一種名為“殺人蜂”的微型自主攻擊機器人。其外形尺寸不到普通人手掌大小,內(nèi)裝3克的炸藥,可用于精確攻擊特定人員。視頻介紹了“殺人蜂”微型機器人的多種用途,比如多架“殺人蜂”集群出動,對付單個目標或多個目標,或者部分無人機協(xié)同組織在一起,在房間外的玻璃幕墻上炸出通道,隨后多架無人機進入房間內(nèi)部攻擊人員目標。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這種微型自主攻擊機器人可由運輸機等大批量運載,如果在城區(qū)環(huán)境中大量布撒使用,可能殺死城市中的近半人口,其威力不亞于核武器等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
該視頻由生命未來研究所成員、美國加州理工大學教授制作,他聲稱視頻中的“殺人蜂”微型自主攻擊機器人現(xiàn)實中并不存在,但人臉識別、無人機集群飛行控制、大容量數(shù)據(jù)鏈等技術已經(jīng)成熟,并用于相關裝備中。相關專家表示,如果這種微型自主攻擊機器人被恐怖組織掌握并使用,將造成嚴重的危害和后果。因此,生命未來研究所呼吁聯(lián)合國出臺相關政策,限制致命性自主武器的發(fā)展。該研究所的會員包括了世界頂級的科學家和人工智能領域的諸多科學家,如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霍金、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創(chuàng)始人艾倫·馬斯克等。
不過,世界各國政府、知名科技公司都在往人工智能領域投入大量資金。如谷歌公司旗下深度思維公司開發(fā)的AlphaGo機器人在與世界頂級圍棋選手的對抗中完勝。隨后,深度思維公司還開發(fā)了新型人工智能機器人,又迅速打敗了AlphaGo。全球風險投資機構均在瘋狂投入經(jīng)費,支持開展相關研究。各國軍方也充分意識到人工智能技術在武器裝備領域會帶來作戰(zhàn)能力的跨越式提升,因此均在開展相關研究工作。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熱潮已經(jīng)到來,其在致命性武器裝備領域的應用走向如何須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