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王詩劍
一切新技術都會首先應用到軍事領域甚至來源于軍事領域,這是人類科技發(fā)展史上不成文的“潛規(guī)則”,但又有著某種必然的內在邏輯,水上飛機自然也不例外。在20世紀風起云涌的戰(zhàn)爭年代,水上飛機作為一種常規(guī)主戰(zhàn)裝備擔負了大量??兆鲬?zhàn)任務,有力推動了海戰(zhàn)樣式的進化和演變。如今,雖早已進入民用裝備行列,但憑借獨特的性能特點,水上飛機依然擁有相當的軍事應用潛力,它的“軍事基因”與生俱來,不會消亡。
一則新聞引發(fā)的海戰(zhàn)革命
1908年,一則“豆腐塊”新聞引起了美國海軍高層的注意:德國人計劃讓一架飛機從德國漢堡駛往美國紐約的郵船上起飛,以加快跨洋郵遞的速度。如果飛機上攜帶的不是郵件而是炸彈,那么加快的將是遠程轟炸的速度,這可是當時的一個巨大軍事空白。對硝煙從來嗅覺敏銳的美國人毫不猶豫地展開了水上戰(zhàn)機的研究計劃,總負責人名為華盛頓·錢伯斯,海軍上校。后來的事實也證明,美國這一決策十分關鍵,因為德國的確是為了發(fā)展水上戰(zhàn)機。
由于發(fā)展海軍航空兵的計劃在當時顯得過于超前,國會老爺們甚至海軍內部許多人都無法理解,造成水上戰(zhàn)機項目十分缺錢。不過,命運總是難以預測,許多傳奇故事最初只是一段巧合。1909年,苦于項目進展的錢伯斯遇到了急需為自己設計的水上飛機正名的柯蒂斯,前者有海軍龐大的裝備資源,后者有錢有飛機,兩人一拍即合,美海軍水上戰(zhàn)機計劃得以順利推進。
1910年,美海軍在“伯明翰”號輕巡洋艦上敷設了一條木質跑道,使用柯蒂斯制造的E-8-75型飛機成功進行了起降,初步證明了艦載機的技術可行性。1911年,在柯蒂斯完成首次水上起降試驗后,美海軍緊接著在“賓夕法尼亞”號輕巡洋艦上再一次進行了水上飛機起降試驗。同一時間,英、德等國都成功進行了水上飛機在軍艦上的起降試驗。面對正在改變的未來海戰(zhàn)格局,美國國會和美海軍終于舍得為新組建的海軍航空兵部隊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
拿到撥款后的1911年5月,錢伯斯以4 400美元的單價購買了3架寇蒂斯E-8-75型飛機,也就是大名鼎鼎的A-1水上戰(zhàn)機(A-1是美海軍編號),同時還聘請萊特兄弟和寇蒂斯為4名海軍軍官進行飛行培訓。美國海軍航空兵就此成為世界上第一支裝備飛機的海軍航空兵部隊。此前,世界第一支海航部隊是裝備硬式飛艇的英國皇家海軍航空兵。
航母的“前世”
水上飛機讓海軍插上了翅膀,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如何將水上飛機帶入作戰(zhàn)區(qū)域,畢竟,當時的飛機性能僅僅停留在能飛的層面。如果沒有合適的載體,且不論能否有效遂行任務,恐怕連敵人都看不見。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一類至今仍影響著海戰(zhàn)的裝備——水上飛機母艦。
在美國海航部隊蓬勃發(fā)展的期間,當時處于世界舞臺中心的歐洲也沒閑著。1912年,6 100噸的法國魚雷艇母艦“閃電”號搭載了4架瓦贊兄弟制造的雙翼水上飛機,可算是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當然,真正意義上的水上飛機母艦來自于英國。
1913年,已經擁有多次水上飛機艦上起降經驗的英國人發(fā)現,后加上去的飛行跑道嚴重阻礙了艦艇主炮的射界,而艦載機起飛過程中主炮不能使用,否則強大的氣流會對飛機穩(wěn)定性造成嚴重影響。為了進一步探索更加科學、合理、高效的艦載機起飛方式,1913年5月,英國皇家海軍以一艘老舊巡洋艦“競技神”號為基礎,改裝成專用水上飛機起降的艦艇,并投入到了海上演習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半年后,英國正式開始研制適用于艦隊的水上飛機,同時開始設計建造專門用于搭載水上飛機的戰(zhàn)艦——“皇家方舟”號,最早的航空母艦就這樣出現了。
“皇家方舟”號的許多設計具備了現代航母的特點:一是首創(chuàng)機庫甲板,采用整體結構,兩側設有防護欄;二是設置了滑動艙口和吊裝設備,用于將艦載機從機庫中移送到飛行甲板上,類似于現代航母的升降機;三是采用平直飛行甲板,長度近40米,艦艏稍向下傾斜,以保證艦載機獲得更大離艦速度。從外形上看,“皇家方舟”號已初具現代航母雛形,英國由此也成為了航母的發(fā)明國,而為其帶來這一榮耀的正是水上飛機。
值得一提的是,在“競技神”號試驗過程中,考慮到機庫空間十分有限,英國人將水上飛機的機翼設計為可折疊,這一改進直接影響了艦載機的發(fā)展。
在戰(zhàn)火中快速成長
在“皇家方舟”號建造過程中,世界主要國家也在積極開展水上飛機軍用化。俄國在波羅的海和黑海兩個艦隊同時開展水上飛機母艦改造試驗,時任沙皇的尼古拉二世是海軍航空事業(yè)的堅定支持者,他曾說:“看著這些水上飛機從船上起飛可真是一件饒有興趣的事情”。德國則用實際行動應驗了美國的擔憂。德國海軍在1914年開始對兩艘遠洋貨輪進行改造,用于搭載水上飛機,甚至還成功實現從潛艇上起飛。法國專門設計了能夠發(fā)射魚雷的“博雷爾”型浮筒式水上飛機。這讓在此期間爆發(fā)的一戰(zhàn)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水上飛機的舞臺。
戰(zhàn)爭期間,世界主要國家海軍陸續(xù)建立了航空兵,巡洋艦和改裝后的貨輪等大噸位艦艇多半會攜帶至少一架水上飛機,進行遠距離偵察和為艦炮射擊提供目標定位,同時也能擔任部分反潛、護航、沿海巡邏與轟炸等任務,特別是英法大量使用水上飛機對抗神出鬼沒的德國U型潛艇,取得了良好戰(zhàn)果。endprint
水上飛機平時停放在軍艦上,采取“艦上起飛,水面降落”的方式,大多是從炮塔上方加裝的起飛滑軌彈射出去,有些噸位較大的艦艇還裝有專屬滑軌或者機庫,當飛機降落時則先降落在軍艦附近的海面上,然后由軍艦上的起重機將飛機吊回艦上停放好。
在戰(zhàn)爭中表現比較突出的有柯蒂斯公司的H型水上飛機,該型飛機生產了至少5款(H-2、H-4、H-8、H-12、H-16)共500多架,廣泛裝備于英美海軍,成為一戰(zhàn)中裝備數量最多的水上飛機。如果說柯蒂斯飛機主要用于偵察,那么英國肖特公司設計建造的“肖特184”型水上飛機則表現出了強大的進攻能力,不僅從艦上起飛成功偷襲德國軍港,而且游弋于海上伺機攻擊敵方艦艇,成為了英國皇家海軍一把名副其實的“海上利劍”。
總體來說,雖然水上飛機在一戰(zhàn)中沒有西線戰(zhàn)場上的陸基飛機那么光彩奪目,但經過戰(zhàn)爭淬煉,完成了從初生到成熟的華麗轉身,讓全世界認識到了它的巨大價值,從而為接下來在二戰(zhàn)中大放異彩做好了鋪墊。
巔峰
一戰(zhàn)結束后,在戰(zhàn)爭中展現出良好機動能力和寬廣視野的水上飛機成為各國重點發(fā)展的武器裝備。對應著水面艦艇建造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二戰(zhàn)爆發(fā)時,從日本到英法德意日蘇再到美國,世界主要國家所有重型水面艦艇都搭載了水上飛機,水上飛機母艦達數百艘,水上飛機的使用與發(fā)展達到了一個峰值。
鑒于性能不斷提升,艦載水上飛機除了繼續(xù)完成巡邏、護航、偵察、反潛、轟炸與射擊標定任務之外,也肩負起了對海上目標的魚雷攻擊,甚至空戰(zhàn)的任務。在太平洋戰(zhàn)場上,日本海軍零式水上觀測機在轟炸美軍位于瓜達爾卡納爾島上的機場時,遭遇F4F“野貓”戰(zhàn)斗機,結果雙方各損失5架,竟然打成了平手。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當時水上飛機的性能已經部分與艦載戰(zhàn)斗機相當。
在這一期間的“明星”當屬美國聯合公司生產PBY “卡特琳娜”和英國肖特公司“桑德蘭”水上飛機。前者生產數量高達4 000多架,超過了其它水上飛機的總和,幾乎參與了美軍所有海戰(zhàn);而后者共生產了700多架,是大西洋上空的領銜主演之一。這兩型飛機僅在大西洋反潛戰(zhàn)中就擊沉德國潛艇40余艘,為同盟國的船隊提供了堅實保障。
考慮到飛機在戰(zhàn)爭中后期已成為海戰(zhàn)的主要武器,“卡特琳娜”還經常被編入空中打擊編隊中,在目標區(qū)附近盤旋待機,對被擊落的飛行員進行營救,承擔了美國海軍和同盟國大部分海上搜救任務。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戰(zhàn)爭期間美海軍戰(zhàn)機被擊落數跟日本海軍大體相當,不過由于“卡特琳娜”的優(yōu)異表現,美海軍飛行員的生存率遠高于日本海軍飛行員。一名美海軍飛行員曾說:“每當我看見一架 PBY,我就會立即站起來向它敬禮!”“卡特琳娜”堪稱二戰(zhàn)時期應用最為廣泛的飛機,也是全世界至今影響力最大的水上飛機。可以說,“卡特琳娜”集中體現了當時水上飛機的主要軍事用途。
特定背景的特殊產物
水上飛機從剛剛能夠進行基本的起降作業(yè),到成為各國海軍的主戰(zhàn)裝備,只經過了20多年時間,成長速度驚人,可見戰(zhàn)爭對武器裝備發(fā)展的巨大推動作用。水上飛機能夠快速發(fā)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觀上,水上飛機兼具??盏奶匦允蛊渥匀欢坏爻蔀楹\姾娇毡氖走x裝備,而最主要的還是客觀上的原因,可以說,軍用水上飛機實際上是特定時代背景和技術發(fā)展階段的產物。
一方面,是技術發(fā)展因素。受限于當時的航空技術水平,雖然陸基和水上飛機同時發(fā)展,但兩者的性能基本相近,各有所長,不存在孰優(yōu)孰劣的問題。比如水上飛機擁有機體寬大、續(xù)航時間長等獨特優(yōu)勢,是早期空中預警機等特種機型的首選。對于高度追求實用化的軍隊來說,哪個好用當然用哪個。特別是二戰(zhàn)讓艦載航空兵的作用凸顯,由于當時航母發(fā)展還比較初級,艦載戰(zhàn)機的性能受限,而水上飛機一定程度上對載艦的要求不高。
另一方面,是使用條件限制。陸基飛機發(fā)展初期,陸地機場的數量非常少而且軟硬件條件都很一般,這大大限制了陸基飛機的活動范圍和應用場所,畢竟當時的飛機都飛不遠。反觀水上飛機,只要有一定面積的江河湖海都能成為起降場所,因此可執(zhí)行任務的范圍要廣泛的多。而兩次世界大戰(zhàn)正處現代海戰(zhàn)的成熟期和變革期,各國都在追求更新更強的海戰(zhàn)裝備,水上飛機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主角”之一。
縱觀兩次世界大戰(zhàn),水上飛機的作用實質上類似于現在的艦載直升機,能夠隨時在海上固定點位進行作業(yè),某些情況下甚至比懸停在半空的直升機效果更好。而艦載直升機的蓬勃興起,正是水上飛機逐漸退出軍事舞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戰(zhàn)后期,航空技術再次發(fā)生重大躍升,噴氣式飛機開始出現。然而,這場革命在水上飛機看來卻是一紙“退役命令”。水上飛機獨特的船身造型使其在氣動性能上天生就不如陸基飛機,這個缺陷在動力不足的年代還不太明顯,可到了噴氣時代,差距瞬間被拉大。對于速度就是生命的戰(zhàn)機而言,這無疑是致命的。endprint
實際上,也有許多國家不甘心放棄曾經創(chuàng)造了一個時代的水上飛機,設計建造了軍用噴氣式水上飛機,例如蘇聯研制的Be-10、A-40水上飛機,雖然速度有明顯提升,但由于在水面起降時濺起的巨大浪花對發(fā)動機運行有一定影響,可靠性存在問題,因此并未有較大的表現機會。到了20世紀60年代,水上飛機基本上“脫下了軍裝”。
就像水上飛機的“黃金時代”帶有鮮明的時代背景一樣,軍用水上飛機的復興也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戰(zhàn)后,受限于“和平憲法”的日本開始研究設計建造水上飛機用于軍事用途,因為二式大艇的強悍性能仍讓許多日本人記憶猶新。20世紀70年代,日本自行研制的PS-1水上飛機服役,主要用于反潛巡邏。同一時期,中國海軍還在引進“青-6”水上飛機的基礎上自行研制了“水轟-5”,作用相同。這是否意味著在噴氣時代銷聲匿跡的水上飛機又迎來了“軍事復興”?
“反”的已不是那個“潛”
如今,探討最多的就是水上飛機在反潛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軍事復興”的說法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此。
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水上飛機之所以能夠有效執(zhí)行反潛任務,并且取得了驚人戰(zhàn)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時的潛艇還僅僅是水下偷襲的戰(zhàn)術工具,無論是潛深還是噪聲等關鍵技術指標都不高,有些飛行高度較低的水上飛機飛行員甚至能夠直接看見潛艇,反潛難度不算太大。
戰(zhàn)后,潛艇開始作為一種國家戰(zhàn)略層面的武器受到廣泛重視,技術發(fā)展自然一日千里。特別是核潛艇的出現,要求反潛巡邏機具備較快的速度和較遠的航程、較多的搜潛設備和武器,以便能夠在戰(zhàn)區(qū)對潛艇保持長時間的搜索、跟蹤和攻擊,這時水上飛機在載荷、航程等方面劣勢就變得突出。日本的PS-1水上反潛機一般是在著水后,將聲吶吊入水中對潛艇進行探測。但在實用中發(fā)現,海面的波浪對飛機和聲吶影響較大,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陸基反潛機成為各國重點發(fā)展的反潛裝備,日本后來也引進了美國的P-3C并作為主力反潛機使用,同時將PS-1改為多用途救援飛機,編號也相應的改變?yōu)閁S-1。蘇聯雖然研制了噴氣式水上飛機,但其反潛機仍以陸基的圖-142和伊爾-38為主。而美國就更不用說,戰(zhàn)爭中大放異彩的“卡特琳娜”反潛巡邏/轟炸機根本沒有表現的機會就盡數退役,P-3和P-8反潛巡邏機處于反潛作戰(zhàn)的絕對主力位置。
綜上,現代戰(zhàn)爭條件下,水上反潛飛機較陸基反潛飛機并沒有什么優(yōu)勢,甚至還存在航速低、載重少的劣勢。對于大國而言,水上飛機已經不具備實用的反潛作戰(zhàn)價值。
舞臺依然寬廣
那么,退出反潛巡邏這一傳統(tǒng)優(yōu)勢領域后,是否意味著水上飛機徹底失去了軍事應用的可能呢?答案也不是。水上飛機畢竟較船舶的速度要快得多,而且較陸基飛機擁有更強的海面低空飛行能力。這兩個優(yōu)勢決定了水上飛機在島礁運輸和海上封鎖攻勢布雷方面具有一定應用前景。
島礁特別是遠離國家大陸的島礁,在日常運作中存在兩個主要問題:補給和防衛(wèi)。由于島礁面積大小不一,所以并非每個島礁都有條件建設能夠起降大型軍用飛機的機場,大型水上飛機不僅能夠快速為島礁輸送大量人員物資,而且可以作為島礁間協(xié)防的聯絡工具??紤]到島礁高鹽分高濕度的環(huán)境,水上飛機比陸基飛機更適合長期駐守。并且,在奪控島嶼行動中,還能為登陸部隊運輸兵力。
攻勢布雷是在敵控水域進行水雷布設的作戰(zhàn)行動,目的是干擾敵艦艇進出港,阻礙甚至切斷敵海上運輸,從海上對敵進行全面封鎖。比如美國曾對日本、越南實施過長時間的水雷封鎖,造成兩國海上補給線被切斷,為己方贏得了巨大作戰(zhàn)優(yōu)勢。攻勢布雷的主要范圍是近岸淺水區(qū)域,重點目標是敵方港口,在這一區(qū)域,無論是水面艦艇還是潛艇的布雷風險都極高。而水上飛機幾乎可以貼近海面超低空飛行,比潛艇載雷量大,比水面艦艇速度快得多,是非常合適的攻勢布雷裝備。
軍用水上飛機的“黃金時代”雖然已經遠去,但水上飛機的許多特點依然使其在軍事舞臺上擁有生命力,充分激發(fā)它的活力關鍵在于如何與國家軍事戰(zhàn)略和實際作戰(zhàn)需求緊密結合,這才是武器裝備發(fā)展運用的核心所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