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芳琳
書法史上的“石門十三品”指位于陜西漢中古褒斜道上的石門摩崖石刻。褒斜道是古代連接秦、蜀兩地的交通要道,全長248公里。其開鑿歷史當追溯至商代晚期,至南宋仍鑿修不輟,一直延續(xù)至清。它以棧道(包括木棧和石棧)為主,間以隧道相通。石門即是褒斜道上的一段南北向隧道,位于漢中市褒河鎮(zhèn)北邊3公里處的七盤山下,南北長14米,東西寬3.9~4.25米,高4~7.45米,可供車輛雙向并駛。其開鑿年代在東漢明帝永平九年(公元66年),距今近兩千年,是世界上最早開鑿的人工隧道。
中國是火藥的故鄉(xiāng)。最早紀載火藥的典籍是隋唐間的大醫(yī)家孫思邈(541—682)的《諸家神品丹法·內伏硫磺法》;而最早應用火藥的實例,據宋人路振《九國志·鄭璠傳》,當在唐哀帝天祐(904—907年)初。它們距石門隧道的開鑿尚有六七百年或七八百年的歲月。漢明帝時沒有火藥,如何開鑿隧道?這在當時乃至后來的文人墨客看來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奇事。(其實,上古民間一直以“積薪燒巖”法來爆破巖石。晉人常璩《華陽國志·蜀志》即有秦蜀守李冰燒崖之事。)他們面對這項偉大的工程自然感觸良多,于是在石門內外崖壁書丹勒石以歌詠之,便是順理成章之事。久而久之,就在這里形成規(guī)模浩大、囊括漢魏至唐宋元明清各代書法的摩崖石刻群。據統(tǒng)計,僅石門隧道內壁即有摩崖三十余種,加上隧道外南北山壁上的石刻,總量達百余種之多。其中最引人矚目的便是以漢魏石刻為主體兼及南宋的“石門十三品”。
一、 隸中之篆:《■君開道碑》
又名《開通褒斜道石刻》、《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等。原鐫于石門西南半里許的山壁上。漢隸,立16行,行5~11字不等。(圖一)全文字數已不可知,清人翁方綱《兩漢金石記》錄為150字,現(xiàn)據拓片隱約可見97字。[1]作者、書者不詳。
漢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漢中太守鄐君(鉅鹿人)奉詔遣廣漢、蜀、巴三郡刑徒三千六百九十人通褒斜道,歷時三年,于永平九年(公元66年)四月乃成,計用工七十六萬六千八百余人次、耗錢百四十九萬九千四百余。此次開通褒斜道包括鑿通石門隧道這一艱巨工程。東漢《■閣頌》(陜西略陽)說,漢高祖劉邦曾下令開鑿石門,惜未果。兩百余年后,漢人再作努力,終于大功告成。這是漢代對褒斜道的最大一次整修工程。[2]它不僅完善了褒斜道的交通功能(《鄐君開道碑》云:“作橋格(閣)六百二十三間、太格(大橋)五,為道二百五十八里,郵亭、驛置、徒司空、褒中縣官寺并六十四所”),方便了來往商旅,確保了益州(治所成都)至京師洛陽道路的暢通安穩(wěn),還鞏固和加強了中央政權所在的中原及關中與西南地區(qū)(特別是民族地區(qū))的既有聯(lián)系(包括政治、經濟和文化聯(lián)系)。時人嘆之,因作文勒石紀其事,遂有《鄐君開道碑》問世。
此摩崖被視為中國書法史上最可靠的最早摩崖文字。[3]后因歲月蹉跎,苔蘚瘋長,使其湮沒無聞。一千多年后的南宋紹熙五年(公元1194年)四月十六日,南鄭縣令、也是書法家的晏袤(臨淄人)在雨后剝落的苔蘚叢中發(fā)現(xiàn)了它,即錄其全文并撰寫《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釋文》鐫于其下方壁上。以晏袤的眼光看,其“字法奇勁,古意有余,與光武中元二年《蜀郡太守何君閣道碑》體勢相若……字畫簡古嚴正,觀之使人起敬不暇?!盵4]
根據現(xiàn)存拓片來看,晏袤所言不虛。該摩崖因崖石形勢而施架構,縱橫長斜皆依自然走勢,顯出舒朗開闊、宏大渾樸的氣象。結體飽滿壯偉,方勁古拙。筆畫在圓轉與方折之間;方折如鋼筋鐵筆,圓轉亦厚重有力;雖無波磔(早期隸書,包括秦隸,并無點畫波磔),卻張揚霸氣,帶有由秦篆向漢隸漸變時期的風味。清人方朔《枕經金石跋》說:“玩其體勢,意在以篆為隸,亦由篆變隸之日,渾樸蒼勁。”康有為則在《廣藝舟雙楫》里視其為與晚些的漢《裴岑紀功碑》、《■閣頌》一路,同為“隸中之篆也?!蔽谭骄V也在《兩漢金石記》里說:“此實未加波法之漢隸也?!鼻迦隋X大昕、劉熙載卻指其為傳世漢隸“最先”、“最古”者,楊守敬更嘆之為“神品”。(分見《潛研堂金石文字跋尾》、《藝概》、《評碑記》)總之,《鄐君開道碑》在中國書法史上表現(xiàn)出篆隸之變的中間形態(tài)(但隸的意味要多些),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
二、隸中草書:《石門頌》
又名《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楊孟文頌》等。[5]原鐫于石門隧道內的西壁上。漢隸,立22行,行30或31字。凡660余字,為漢代摩崖字數最多者。(圖二)
東漢明帝永平九年鑿通褒斜道后,至順帝(公元125~144年在位)初年,已屆60年了。其間于安帝永初元年、二年(公元107年、108年),中央王朝與西部羌族發(fā)生的戰(zhàn)爭蔓延至益州,致使褒斜棧道嚴重破壞。順帝即位伊始,司隸校尉、楗(犍)為人楊渙(《華陽國志》卷十載其“清秀博雅”,“甚有嘉聲美稱”)即力排眾議,數次奏請重開褒斜道,終以恢復。又過了二十來年,即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仲冬上旬,漢中太守王升(犍為武陽人)巡視褒斜道,念記楊渙的好處,遂寫下《石門頌》,令書丹摩崖。書者不確。
《石門頌》結字仍隨石勢鋪衍,跌宕起伏;縱橫有序之間,每見破格之處。運筆以折鋒起首,以回鋒煞尾;點畫精瘦,波磔飛動;多用圓筆,或見特長垂筆(如“命”、“升”、“誦”),為漢隸刻石罕見??v觀全局,汪洋恣肆,不拘一格,舒展流暢,天趣盎然,極富彈性、張力和浪漫精神。識者皆以之為漢隸中野逸豪放、奇縱古異一路的翹楚,每每譽為“隸中草書”或“草隸”。[6]清人楊守敬《評碑記》指出:“其行筆者如野鶴閑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從此出?!睆堊嬉韯t于咸豐六年(1856年)為古鑒閣藏本《漢石門頌》作跋嘆曰:“然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
三、飛逸渾穆:《石門銘》
原鐫于石門隧道內東壁,與西壁《石門頌》對照呼應。北魏楷,立28行,行22字。(圖三)
褒斜道因地處秦蜀交通咽喉,往來頻繁,加之東漢獻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天師道首領張魯奪取漢中,三國時期魏、蜀爭鋒,西晉末李特、李雄起義(公元301~347年),殃及橋閣遭焚、石門隧道受阻。至北魏宣武帝正始年間(公元504~508年),褒斜道梗塞已逾200年。正始二年(公元506年),宣武帝詔令梁、秦二州刺史羊祉(泰山人)遣左校令賈三德率刑徒1萬人、石匠100人,自四年(公元507年)十月起再修褒斜道,至永平三年(公元509年)正月終成。羊祉的工程部隊僅用15個月就打通了秦蜀通道,形成“閣廣四丈,路廣六丈”,可“連辀駢轡而進”“達二百余里”的新棧道。[7]這在當時的交通工程業(yè)界,當是奇跡。于是,梁、秦二州典簽王遠(太原人)屬文、書丹,將此事備案告諸后人。摩崖刻工則為武阿仁(洛陽人)。
王遠是羊祉手下處理文書的小吏,但行文(應該是奉羊祉之命而作)卻不以位高權重的上司羊祉(時為刺史,并假節(jié)龍驤將軍,為地區(qū)最高軍政長官)為重心。他用大量筆墨去頌揚也是小吏的賈三德(應是修復工程的總設計師、工程實際總指揮)。其“巧思機發(fā)”、“忠公忘私”云云,生動地刻畫出這位古代工程技術人員的高度智慧和高尚品德。王遠不唯上,不媚上,講求實是求事之風,令人仰慕。不過,該文應該經過羊祉審閱、批準,才會書丹摩崖。這便說明羊祉其實是一位比較有胸襟,也是看重實干、注重事實的人?!段簳贰ⅰ侗笔贰分堆蜢韨鳌钒蜒蜢砹袨椤翱崂簟保瑢λu價甚惡。而王遠《石門銘》卻言羊祉為“良牧”,“建■嶓漾,撫境綏邊,蓋有叔子之風焉?!笔遄蛹次鲿x重臣羊祜(221—278,字叔子,泰山人)?!稌x書·羊祜傳》說他“貞愨無私,疾惡邪佞”,“立身清儉”,“家無余財”,死后連皇帝都“素服哭之”,其居家所在的荊襄百姓“莫不號慟,罷市,巷哭者聲相接?!?/p>
這位名臣的堂弟羊琇的六世孫就是羊祉,所以王遠在《石門銘》里要將他與羊祉相聯(lián)系。按王遠對賈三德合乎事實的稱譽來推導,《石門銘》對羊祉講的那些話也該不是溢美之詞?!段簳?、《北史》之言不可全信。
常言道:書如其人。王遠所書《石門銘》的總體風格是敦厚溫潤、沉穆樸實而又飄逸悠揚、自然灑脫,十分契合王遠的德行與情懷。其與《石門頌》東西對應,繼承了《頌》的神韻逸致而又有所超越;點畫瘦勁雖與《頌》相仿,卻多見長線拉筆;結字稍顯扁平,毫鋒略往右上方仰行取勢而橫向舒展。[8]其體勢亦比《頌》更顯躍躍欲飛之態(tài),大章法則具開闊疏朗之勢。從本質上看,《石門銘》雖可歸入楷書之屬,實際隸意未盡;書法史上由隸轉楷間的漸變諸多特點,于此顯露殆盡。
識者視《石門銘》為北碑中奇逸灑脫一路的典型。[9]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言其“飛逸奇渾,分行疏宕,翩翩若仙,源出《石門頌》、《孔廟》等碑,……非元常所能牢籠”;又盛譽其“為飛逸渾穆之宗,《鄭文公》、《瘞鶴銘》輔之?!笨涤袨槟盟c《爨龍顏》、《吊比干文》并為“上三宗”,更將其歸入“神品”之屬。(按“神品”也為三種,其他二種即《爨龍顏》、《靈廟碑陰》。)作為書法家的康有為,其書風便主要摹追《石門銘》,而以山東“四山摩崖”、《泰山經石峪》等參之。[10]他直接從《石門銘》學體勢,又以篆意作行楷、行草,所以其書開張恣縱,雄肆放逸,充盈自然之趣及靈性。
四、蓬頭亂服:《楊淮表記》
又名《楊伯邳生平碑》、《司隸校尉楊淮下邳相楊弼表記》等。原鐫于石門隧道內西壁,《石門頌》之右。漢隸,立7行,行24~26字。(圖四)
楊淮字伯邳,在東漢曾任司隸校尉。楊淮的堂弟楊弼字穎伯,曾任下邳國相。兄弟倆皆以“孝廉”被舉為官,“正直”、“公亮”,“公德侔盛”,卻都英年早逝,世以為憾。他倆又同為《石門頌》中漢司隸校尉、犍為楊渙(孟文)的孫輩,這更令世人喟嘆。東漢靈帝熹平二年(公元173年)二月,黃門卞玉(亦為犍為人)路過石門,瞻仰《石門頌》,念及楊渙祖孫累世清名,遂作《楊淮表記》。
《楊淮表記》仍依石勢布局,樸茂雄古,蒼博蕭散,與《石門頌》相類,但更為參差多變,野趣橫生。論者稱之為“蓬頭亂服”[11]??涤袨椤稄V藝舟雙楫》言其“潤澤如玉,出于《石門頌》而又與《石經·論語》相近,但疏蕩過之?!?/p>
五、日本之師:“石門十三品”的今生
“石門十三品”是清人的說法。[12]它們代表了石門摩崖藝術的最佳風貌,尤以前述四品為著。其他九品可分為兩組。一組為《右扶風丞李君通閣道記》(東漢,佚名)、《李苞通閣道題名》(曹魏,佚名)、《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釋文》(南宋,晏袤)、《釋潘宗伯韓仲元李苞通閣道題名》、《山河堰落成記》(均同前)。另一組為四種大字摩崖:“石虎”、“石門”、“玉盆”[13]、“袞雪”,其中“袞雪”傳為曹操手筆。此九品雖為不同時期的隸書,卻熔鑄了秦篆的樸拙、漢隸的雄奇、魏碑的蕭朗、唐楷的典雅和兩宋正書的勁挺。其結字或寬博蒼渾,或流利婉圓,或高古神異,或峻拔剛正;“其古橫也如龍蟠深壑而鱗角杈枒,其飄逸也如鳳舞晴空而羽毛鮮麗”[14],各擅勝場,妍態(tài)畢顯。
1961年,褒斜道石門摩崖與石門隧道一起,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漢中地區(qū)名揚海內的第一大歷史文化勝景??上?967年興建攔截褒水的石門水庫,石門隧道在歷經近兩千年的歲月滄桑后終遭滅頂之災。不過,作為古褒斜道上的一串璀璨明珠、人類最可寶貴的一筆藝術財富的“石門十三品”卻得以幸存。它們被小心地予以整體掀割,1971年搬遷至古漢臺(劉邦作漢王“都南鄭”時的王宮舊址)漢中市博物館。1981年,該博物館特地辟出“石門十三品”專題陳列室,展示“十三品”。1986年,日本國書道藝術院理事長種谷扇舟先生慕名前來觀摹,感慨之余,提筆寫下“漢中石門,日本之師”[15]8個擘窠楷字;現(xiàn)已勒石鑲嵌于“石門十三品”展廳外回廊壁頭。
注釋:
[1]參見薛鳳飛:《褒谷摩崖校釋》,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頁。
[2]漢代此前對褒斜道的一次大整修乃在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0-前87年)?!妒酚洝肪矶拧逗忧酚洠骸疤熳右詾槿?,拜(張)湯子卬為漢中守,發(fā)數萬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p>
[3]參見施蟄存:《金石叢話·摩崖》,轉見薛鳳飛:《褒谷摩崖校釋》第2頁。
[4]晏袤:《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釋文》。轉見薛鳳飛:《褒谷摩崖校釋》第10頁。
[5]楗為,即《漢書》卷二十八上《地理志上》之犍為郡,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時治所鄨縣(今貴州遵義西),后陸續(xù)移治廣南(今四川筠連境)、僰道(今四川宜賓西南)、武陽(今四川彭山東)。
楊君即楊孟文?!妒T頌》云:“故司隸校尉楗為武陽楊君,厥字孟文”。又,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沔水》將“武陽楊君,厥字孟文”斷為“武陽楊君厥,字孟文”,因以“厥”(實系指示代詞)為楊孟文之名。北宋歐陽修《集古錄》、趙明誠《金石錄》皆從其說。至南宋洪適《隸釋》引《華陽國志》卷十《先賢士女總贊·犍為士女》所載楊渙事,始知楊孟文之名為渙。
[6][8][9][11]參見徐利明:《中國書法風格史》,河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版,第92頁,第234頁,第234頁,第92頁。
[7]參見王遠:《石門銘》。轉見薛鳳飛:《褒谷摩崖校釋》第66頁。
[10]參見祝嘉:《書學史》,上海教育書店民國36年(1947年)版,第488頁。
[12]參見仲威:《碑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頁。
[13]石門當地故老傳說“玉盆”為漢初留侯張良手筆,但清人羅秀書《褒谷古跡輯略》則認為:“‘玉盆二字,筆力殊是東漢體”。參見薛鳳飛:《褒谷摩崖校釋》第57頁。
[14]羅秀書:《褒谷古跡輯略·石門道古碑序》。轉見薛鳳飛:《褒谷摩崖校釋》第249、250頁。
[15]參見王文奇:《古褒斜路及其棧道、石門、十三品》,《文史知識》1995年第9期。
作者:四川省民政干部學校(成都)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