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玲
[摘要]現代社會,科學與技術的既分亦合使得科學教育與技術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科學教育與技術教育已不再是以往那種相互分離的、“純”的學科知識教育,而是熔科學教育、技術教育、人文教育(包括藝術教育)于一爐的新型教育。
[關鍵詞]:現代;教育;科學;技術
一、科學教育與技術教育的既分亦合
(一)科學技術化與技術科學化
科學技術化主乃是指科學越來越離不開技術的支撐,并且向技術轉化的速度愈來愈快。為揭示這一內涵的深刻變革,國外一些學者創(chuàng)造了許多新詞匯來予以概括。如美國科學哲學家拉圖爾創(chuàng)造了“技術科學”一詞。還有人創(chuàng)造了“科─技”一詞來表明這一趨勢。
技術科學化是指20世紀中葉以來出現的高技術都是以最深厚的現代科學理論為基礎的,具有極高的科學含量或知識含量。西方學者創(chuàng)造了“高技術”這一新概念,用來指稱當代技術革命中所產生的那種有別于傳統(tǒng)技術的新技術。這一概念鮮明、形象地表明了現代技術是“以科學為基礎的技術”,是“科學和技術一體化的技術”;同時又在一體化的科學和技術中保持、凸顯了技術的個性和相對獨立性。
(二)科學教育與技術教育的發(fā)展
科學與技術即相互滲透又相對獨立,形成了當今國際科學教育與技術教育既分亦合的新態(tài)勢。首先,技術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得到肯定。20世紀80年代后,在普通中小學中一向處于邊緣地帶的技術教育開始成為普通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次,科學教育與技術教育的結合。即使有時仍沿用“科學教育”一詞,實際上其中也賦予了新的內涵──“科學與技術教育”(簡稱科技教育)。許多國家還在中小學開設了綜合的科技與技術課程??茖W教育與技術教育相結合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即包括理念層面的結合,活動層面的結合,也包括課程層面的結合以及環(huán)境建設層面的結合等等。
此外,從國際技術教育改革的趨勢來看,正由傳統(tǒng)的技術教育向現代的技術教育轉變,即技術教育的范式轉換。
二、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
1.STS教育
STS教育的主題涉及面很廣,很難給予統(tǒng)一的界定,并且不同的教學目標其教學內容也相差甚遠。美國學者派爾在1981年提出把以下8大領域納入STS的范疇:能源;人口;人類工程;環(huán)境質量;自然資源利用;太空研究和國防;科學社會學;技術發(fā)展對社會的影響。美國學者拜比則提出STS應由3個主題構成:科學和技術知識;探索技能;價值觀念。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看法及STS教育的發(fā)展現狀,STS教育的基本內容應包括如下幾個方面:①突出科學和技術的社會環(huán)境;②知識的應用,而不僅僅是傳授具有歷史意義的知識;③解決問題的技能;④邏輯推理和做決策的能力;⑤面向未來的教育。
2.HPS教育
科學元勘,即關于科學論諸學科的統(tǒng)稱。包括科學史、科學哲學和科學社會學等學科,西方科學教育界簡稱HPS。為什么各國的基礎科技教育改革要強調HPS呢?首先,在科學與技術課程中加入HPS教育內容,為原來非人文化的學??茖W課程提供了人文化的因素。這一主張歷來為西方國家所重視。其次,HPS教育的內容可以構成文、理科學生的共同基礎,從而起到溝通英國學者期諾提出的“兩種文化”的作用。尤為重要的是,把HPS教育納入科學與技術課程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把握科學本質,使他們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的怎樣產生的;科學究竟是什么;科學和科學方法的優(yōu)點與局限性等等。
事實上,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國際基礎科技教育改革中,HPS教育的理念不僅體現在“科學素養(yǎng)”定義中,還反映在各國的科學課程中。如美國“2061”計劃(1989),《科學素養(yǎng)的基準》(1993)、《國家科學教育標準》(1996),英國國家學校課程的科學課程(1988),荷蘭的PLON課程(1988),丹麥的科學技術課程(1990),加拿大大西西洋、安大略等省新編的科學課程(1991),以及挪威的核心課程(1994)中都對HPS課程與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科學元勘”或HPS教育已成為國際科學與技術教育研究中的一個前沿性課題。
3.科技教育與藝術教育相結合
科技與藝術結合的理念依據來自多元智能理論中的“莫扎特效應”、以及情感效應理論的支撐。因為科學本身凝聚著真、善、美的因素,是真、善、美的統(tǒng)一。人們從事科學活動,揭示真理,創(chuàng)新知識,不僅要依靠高度的智慧,同時也要依賴高尚的品德與豐富的情感,把科學性、技術性與藝術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而完善的科技成果,應充滿了科學美??茖W美是建筑在自然美基礎之上的一種高級形式的美。有科學教育工作者將科學美概括為12個字:簡單、深遠、統(tǒng)一、和諧、守恒、對稱。因此人們在學習科學、探究科學的過程中能進一步陶冶人的品德和情感,享受科學美,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和情操。
作者簡介:雷玲(1977—),女,本科學歷,西南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科學與技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