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燕
小學數(shù)學復習課是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重要課型,其課時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總課時數(shù)中占有較大的比例。但上一節(jié)有效的數(shù)學復習課卻不是一件易事,而且還沒有聽過某名師、大師在觀摩課、展示課中上復習課的。復習課容易上得枯燥、乏味,容易上成教師的一言堂,或上成題目堆砌的練習課。
一、童音是世上最美的聲音——復習目標在認知與育人之間達到平衡
復習是為了鞏固以前所學的知識,加強記憶、深化理解、使知識條理化、系統(tǒng)化。在目前考試仍作為一種最主要的教學質(zhì)量檢測手段,考試分數(shù)仍作為最主要的教學效果衡量標準的情況下,為考試而復習顯然是無法回避的事實。但是,“一切為了考試,復習是為了應考”這樣的想法卻是錯誤的。在復習課的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關注知識的整理,認知結(jié)構(gòu)的完善,更要關注學生的發(fā)展。
相信大家對于“雪融化后是春天”這個故事已不陌生,在我們復習課的教學中更應該關注學生個性發(fā)展,尊重他們,引領他們,讓他們體會到復習課也同樣精彩。
我曾上過一節(jié)復習課,其中有這么一個環(huán)節(jié):
師:通過剛才熱烈地討論,大家都已經(jīng)復習并整理了計量單位及進率,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全班一起復習各種計量單位,請學生上臺來介紹自己小組整理的知識,當一回小老師。)
鏡頭回放:
師:下面有請袁婧雯帶領大家一起復習時間單位。
(學生鼓掌。)
袁:時間單位比較復雜,有很多,進率也很不相同,大家仔細看。
師:(打斷)看,袁老師可真是像模像樣的。別看她人小,肚子里的知識可不少啊。大家可真得好好聽著。
……
師:大家說袁老師講得如何?
生:口齒清晰,講得很仔細。
生:講得很清楚,我都聽明白了。
生:聲音要比王老師好聽。
(眾笑)
師:我同意,童音是世上最美的聲音。
生:我想如果再介紹一些書上沒有的時間單位就更好了。
師:看,提意見了??磥懋敽美蠋熆烧娌蝗菀?,要博學多才那才行。
……
相信這樣的復習,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更學會對人的尊重和學習的自信,這是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所需要的。
二、編生活中的植樹問題——復習方法在練習與體悟之間體現(xiàn)自主
對于有些教師來說“熟能生巧”是至理名言。復習課就是訓練課,習題一道道,試卷一張張,模仿、記憶和強化構(gòu)成了它的全部。練習固然是需要的,但過于單調(diào)的練習是以犧牲學生的探究、發(fā)現(xiàn)、體驗、感悟的機會為代價的。在復習課上,我們同樣需要學生若有所悟,同樣需要學生恍然大悟,同樣需要學生靈機一動,這樣才能更大程度地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
要做到這些,我們必須豐富復習的方法,使復習課中的練習生動化,讓學生在自主復習的體驗中完善認知結(jié)構(gòu)。記得我在上四年級一節(jié)復習課《找規(guī)律——植樹問題》時,課前我讓學生自己根據(jù)生活中的現(xiàn)象編一道生活中的植樹問題。因為要編題,學生會自主復習有關的植樹問題,因為要編生活中的植樹問題,學生自然會用數(shù)學的眼光打量周邊的事、物;因為要編數(shù)學應用題,學生必定會調(diào)用已掌握的數(shù)學語言,使之更完善更合理。在課堂上,我先讓學生用表格的方法整理學過的各種類型的植樹問題;然后展示自己所編的題,讓他們體會到被賞識的喜悅;接著,我有針對性地選擇他們編的不同類型的植樹問題作為例題進行練習,因為這些題目來自于他們自己,所以他們做起來有滋有味;最后我讓他們同桌互換做題,以這樣的方式增加練習的量。但學生注意力都集中在檢查同桌的題是否編對了、是否做了上面,已淡化了練習的味道,學生做起來樂此不疲,有的做完后還主動和前后同學交換繼續(xù)研究。
由此可見,復習方法的小小改動,就會讓學生自主投入到復習的過程中來,尤其是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讓學生產(chǎn)生了對數(shù)學學習更深刻的體會。
三、“百米與公頃”——復習思維在羅列和建構(gòu)之間提升品質(zhì)
使知識系統(tǒng)化、結(jié)構(gòu)化是復習課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但不是最終目標。在我們的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很重視知識的梳理,但大多流于形式,只注重簡單羅列,而不關注深層次的建構(gòu)。
還是以我上的《量的計量》復習課為例:
為了發(fā)揮學生復習的主動性,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1. 回憶在小學階段我們主要學過哪幾類計量單位?分別有哪些?
2. 計量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3. 你能用圖、表或自己喜歡的形式把他們表示出來嗎?
讓學生帶著問題,互相討論,并在紙上寫一寫、畫一畫。我下去觀察并輔導,幫助有困難的小組,讓部分學生的答案有選擇的畫在小黑板上。
可以說這樣的復習過程很有效果,學生發(fā)揮了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他們整理的圖很多。有線條式:有階梯式的;也有面狀式的,如下圖,進率大的地方相應的箭頭、面積也畫得大些。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我對這樣的復習效果很滿意??晌覀兊慕虒е魅握f:“這樣的復習羅列以前所學過的計量單位,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畫出了很多圖,也說明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學習是扎實的。但如果在六年級復習課上只作到這一點來是不夠的,我們應該往更深層次去想。比如,長度單位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而面積單位常用的有平方毫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頃,平方千米。如果從一一對應的思想去想,面積單位公頃應該和誰對應呢?顯然是百米,因為一公頃地的大小正好等于邊長為一百米的正方形的面積。那么在這節(jié)六年級的復習課上,是否能補充這一知識點,更能滲透一一對應的數(shù)學思想?!?/p>
那天的研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教師在設計復習課時,關注點不能只停留在整理知識上,應該加強思維的含量,關注學生在羅列知識和建構(gòu)知識之間提升數(shù)學的思維品質(zhì)。這就是復習課中的有創(chuàng)新,這就是在復習中的生成,這是在更高水平上的創(chuàng)新,需要教師花更大的智慧設計教學過程,更需要教師有高智慧與學生交流互動,這樣才會碰撞出更多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