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古代詩歌起源、發(fā)展、高峰、轉(zhuǎn)型、沒落進行概括性表述,大體展現(xiàn)出詩歌發(fā)展脈絡。其次,此文對詩歌的現(xiàn)狀加以分析并指出求變乃是古詩未來之出路,并就古詩之出路提出幾點己見。
關鍵詞:古代 詩歌 轉(zhuǎn)型 與時俱進
古代詩歌是包括詩、詞、曲等在內(nèi)的一種廣義的文學題材,已傳承幾千年,至今鮮有新作,古詩作者更是寥寥無幾!如此則其前途堪憂!若能為其謀一條出路,余愿足矣!
一、詩歌的發(fā)展脈絡
1.詩歌濫觴
二言詩《彈歌》:“斷竹,續(xù)竹;飛土,逐宍”,錄日常事;《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利于我哉!”記堯之功。誰為最早不知,但韻而樸!
集先秦民歌之大成乃《詩經(jīng)》,所述大抵民情,開現(xiàn)實之風。《離騷》,浪漫之氣無所不在。風騷并行,為中華詩歌之雙源!
2.自我完善
秦置樂府以集民歌,漢有《孔雀東南飛》、《上邪》,北朝有《木蘭辭》、《敕勒歌》。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清新、雅韻!至此,樂府詩大成!
另漢末《古詩十九首》多發(fā)相思離別之事,幾定后世主調(diào)!以文溫以麗、意悲而遠,譽為“一字千金”、“五言冠冕”。
建安時繼承并發(fā)揚樂府與《古詩》成就,自我創(chuàng)新,奠定律詩之基。其后陶謝開山水田園一脈。
樂府及繼承者在不斷發(fā)展之中自我完善,成就卓絕,為詩歌高峰唐詩到來奠定基石。
3.“開元全盛”
“初唐四杰”一掃齊梁浮華,陳子昂緊趁其后,沈佺期、宋之問終定格律體。盛唐之備足矣!
盛唐也,山水田園有王孟,邊塞之詩數(shù)王岑,詩苑更開李杜葩。律詩絕句堪絕倫,古風歌行尤勝昔。
安史之亂終結(jié),詩歌高潮告休,但其創(chuàng)造未終。韓柳劉李亦有進益,劉白再倡“樂府”,另小李杜各擅專場!余尤鐘情樂天之“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
當此時,詩余——詞已然悄悄走進文士之日常起居。
4.轉(zhuǎn)型
宋難越唐,辟徑為詞!其詞之大觀一改五代虛華,歐晏興小令,柳永創(chuàng)慢詞,蘇辛大開豪放風,清照婉約心悱惻。東坡以詩化詞,稼軒散句駐其!
元人尋幽,曲燦一時。元曲四大家足媲美唐詩宋詞之圣手!余最欣賞其將口語融入作品,蓋淪落社會底層,深與民眾契合!
5.沒落
明以降便宣告詩歌沒落,或有為者,但無創(chuàng)新,多因襲前人。以至為白話詩所取代,幾成絕學。環(huán)顧六百余年,但毛澤東一人耳!察其詩,多用時語,多敘時事耳!
二、詩歌的必由之路
自古中國以“規(guī)矩大國”而著稱于世。民國,尤其是建國以來,文明禮節(jié)取代繁文縟節(jié)。詩歌亦如是。從無萬世之法,圣言不過時人時事時論。我國憲法尚定期改動,順應歷史大潮才是智者。詩經(jīng)后騷體、樂府、建安詩、唐詩、宋詞、元曲乃典范。
今人之智勝古人,更有千年經(jīng)驗,理將古詩發(fā)揚,退一萬步,也應傳承下去,勿使歷史遺產(chǎn)高束樓閣!
三、詩歌的改革之見
詩歌是為情感宣泄,勿套以枷。形式為更好表達內(nèi)容,實則內(nèi)容服務形式。吾輩應該取其精華,糅以當今流行元素,以及文學實踐成果。竊以為應當作如下法:重復之字詞、韻腳可也?!霸妇盟平瓨窃?,人生無處不逢迎。愿君猶如滿天星,悠悠歲月有知心?!逼截撇槐剡^于講求。“百年屈辱史,東亞病夫名!國弱無外交,國民無自尊?!苯^句不必起承轉(zhuǎn)合,律詩不必兩部分之。“軍民如魚水本是一家親。無水魚不活,無魚水不生!”“汝本為白鯨,卿乃名賢卿。依伴三年間,幸福家常飯。館內(nèi)費心血,游人贊和諧。全局可持續(xù),豈能囚一域!”
今日之口語、常用語大可入詩?!熬G茵場上健步飛,實驗課間玻璃歡”,以散句入詩,“雞聞吾影而起舞,已如明日黃花般?!?/p>
借鑒其他文體之手段。平敘,“少有凌云志,絕世而獨立。而立便得意,麗質(zhì)難自棄。垓下困烏騅,楚歌蹙蛾眉。千載霸王事,豈獨虞人淚?”
多用表現(xiàn)手法。起興,“但書清淚,且飲桂酒,無心總向竹林。中空自無白頭事,又何須枉動青根?”對比,“懷才如孕產(chǎn),十月知有無!育期三年半,尚降一肉球;寒窗十載余,至今空無物!”多用修辭手法。續(xù)喻,“辛苦十年寒窗下,曬網(wǎng)三日兩打魚。今日回首青竹簍,依舊碧波逐清水!”頂針、化用,“名不追名至,名至蝸角隨?!敝C音,“一夜風雨兼,艱難惟行路!露打青荷哭,花散流水皺?!?/p>
詩歌應多關心社會?!扒隉o字碑,一封罪己詔。試看營營者,頌歌何昭昭!劉武萬古卓,非是藉爾曹。汗青彪炳事,又非爾所道。今朝多媒體,怪癖傳艷照。偉業(yè)絕千古,萬民亦稱道。我本一草包,慘然樂逍遙!”
一個時代有其引以為傲的文學成就,如先秦散文、漢賦、駢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白話文,但其他文體猶如人之雙腿,車之雙輪,不可廢!
(邵光君 合肥 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07級動物科學(1)班 230036)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9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