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朱勵
提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合法權益受到侵犯卻得不到有效保護,為其提供法律援助是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有效途徑。為農民工提供法律援助有一系列法律依據,而通過法律援助也確實維護了不少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但是在為農民工提供法律援助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加大法律援助工作的宣傳力度,加大法律援助機構、人員、經費保障,建立健全農民工法律援助協作機制是完善農民工法律援助機制的必需途徑。
關鍵詞:農民工;合法權益;法律援助
本文系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2008年度合作經濟及相關領域研究課題“農民工權益保障機制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GXZS0830ZC)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
一、法律援助是維護農民工權益的有效途徑
農民工,即在城市務工的農民,是我國改革開放和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中涌現出來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他們是我國城市用工人員中的一個特色主體,在我國經濟建設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農民工合法權益的保障問題日益凸顯出來。雇主拖欠民工工資、民工超負荷勞動、民工遭遇工傷事故而得不到應有賠償等情形是農民工遭遇到的最多的問題,農民工往往面對此種種情形而倍感無能為力,大多數農民工是“打掉了牙往肚子里咽”,少數農民工一時想不開甚至想到了自殺,或者對雇主實施暴力以求得到自己應得的工資和賠償,也有農民工想到尋求法律途徑解決。但由于農民工畢竟是社會弱勢群體,大多數人的能力、知識水平不足以使他們懂得如何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利。
農民工是一個典型的由經濟和社會雙重因素造就的弱勢群體,具體說來,它是在中國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和戶籍制度的束縛下形成的一種就業(yè)弱勢群體。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得不到維護,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它不僅關系到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的順利進行和經濟的平穩(wěn)發(fā)展,還關系到社會的穩(wěn)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因此近年來,從政府到新聞輿論,從學者到平民大眾,都在時刻關注農民工權益保護問題,也提出了不少解決途徑。有人指出,應加強農民工權益保護立法,修改現有法律如《勞動法》等,或制定新的專門保護農民工權益的立法,才能有效解決農民工權益保護的問題。筆者認為,盡管立法是解決農民工權益保護的有效途徑,但農民工權益保護的問題,不僅要從立法層面,制定和修改法律法規(guī)來完善對農民工權益的保護,還要從法律實施層面來完善對農民工權益的保護。因為再完備的法律也有一個實施的問題,如果農民工因為不懂法律而無法求助法律,如果社會有關機構因為漠視農民工的存在而不為農民工提供必要的幫助,農民工的權益仍難于得到現實的保障。
因此,利用法律援助機制來維護農民工的權益,是在法律實施層面維護和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的十分有效的途徑。其好處如下:首先,法律援助可以解決農民工不懂法的問題。農民工一般文化層次較低,更無基本的法律常識,很多農民工想維權但不知如何運用法律維權,法律援助可以為其提供專業(yè)的法律幫助;其次,法律援助可以解決農民工因為無錢而無法維權的窘境。農民工一般生活貧困,到城市務工就是要解決生計問題,但卻拿不到應得的工資和賠償,而請人和雇主打官司又付不起律師費,如果法律援助免費,農民工就不用為代理費發(fā)愁;再次,為農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可以實現司法公正、維護社會穩(wěn)定。我們現在正在建設法治國家,而在法制國家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為農民工不懂法、生活貧困而被法律所擯棄,農民工的權益和其他公民的權益一樣重要,不能厚此薄彼,法律援助可以使農民工合法權益糾紛和案件得到及時解決,可以穩(wěn)定農民工的人心,可以彰顯司法的公正與力量。
二、農民工尋求法律援助的法律依據
(一)農民工尋求法律援助的法律依據。農民工在其合法權益受侵犯時要求相關機構提供法律援助有其充足的法律依據:
1、2003年7月16日國務院第15次常務會議通過、2003年9月1日起施行的《法律援助條例》第二章“法律援助范圍”詳細列舉了“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的范圍,如第十條規(guī)定,“公民對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三)請求發(fā)給撫恤金、救濟金的;(四)請求給付贍養(yǎng)費、撫養(yǎng)費、扶養(yǎng)費的;(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p>
毋庸置疑的是,農民工和中國的城市工人、知識分子、軍人等各階層人士一樣,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誰也不能剝奪農民工作為公民應享有的法律援助權利;更為眾所周知的是,在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受侵犯的種種情形中,拖欠工資、被拒付工資、工傷賠償難以落實是最常見的情形,而農民工大多經濟困難,農民工為此尋求法律援助理所應當。
2、2004年司法部、建設部出臺《司法部、建設部關于為解決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問題提供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的通知》,強調應充分發(fā)揮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的職能作用,運用法律手段切實解決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以及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
3、2004年9月,司法部、民政部、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建設部、衛(wèi)生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家檔案局等九部門聯合下發(fā)了《關于貫徹落實<法律援助條例>切實解決困難群眾打官司難的問題的意見》,強調通過政府各職能部門的共同努力,保障經濟困難的公民獲得必要的無償的法律服務,促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必須保障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目標的實現。
4、2006年初,國務院出臺了《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其中在第29點指出,要做好對農民工的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工作。要把農民工列為法律援助的重點對象。對農民工申請法律援助,要簡化程序,快速辦理。對申請支付勞動報酬和工傷賠償法律援助的,不再審查其經濟困難條件。所有這些都是為了確保農民工能夠依法維權。
(二)農民工尋求法律援助實例。近年來,不少農民工通過法律援助實現了自己的權益,法律援助的作用日益突顯:
2003年2月,江蘇江都大橋鎮(zhèn)張曉蘭到一家鞋廠配底車間從事“繃幫”工作,經常接觸含苯的膠水。4月的一天,小張突感頭暈目眩,經江都、蘇州、泰州等地醫(yī)院治療,初步診斷為再生障礙性貧血。2004年4月,經省疾控中心診斷為職業(yè)性慢性重度苯中毒。2005年3月被江都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認定為工傷,同年被揚州市勞動鑒定委員會鑒定為4級傷殘。但是,企業(yè)卻不認賬。張曉蘭在多次索賠無果的情況下,申請法律援助。經江都市法律援助中心調查取證并與企業(yè)協商,最終企業(yè)同意賠償7萬元。
2007年陳春桃到臺州市一個電機股份公司打工,從事沖床工工作。當年7月29日下午,正在車間操作沖床的陳不幸被沖床壓住,其右手因傷勢嚴重,被迫切除,經工傷鑒定為五級傷殘。陳所在的公司只愿承擔醫(yī)療費用,對傷殘補助等賠償均予以拒絕。無奈陳春桃的家屬向其戶籍所在地沙市某區(qū)法律援助中心求助。法律援助中心劉勁松采取與當事公司協商、通過當地勞動仲裁提出維權申請、進一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等手段,最終法院判決由電機股份公司賠償陳春桃醫(yī)療費、傷殘補償等費用24.5萬余元。
2007年如東、如皋、通州、海門的98位農民工和南通某建設安裝工程有限公司簽訂了赴俄勞務協議,約定按月支付部分工資,其余工資到年底在俄羅斯結清。可到了年底,公司老板卻說工程虧損,外債收不回,公司無力按期支付工資。為追討勞動報酬,2008年新春,回國的農民工們在冰天雪地里一次次到南通市區(qū)找老板,但老板拒不支付拖欠的工資,無奈農民工們找到南通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該中心人員迅速與法院聯系,要求法院采取訴前財產保全措施,凍結了涉事公司銀行賬戶,經過與公司老板的協商,最終將33萬元工資送到了農民工手中。
三、農民工法律援助面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一)農民工法律援助面臨的問題。雖然法律援助是維護農民工權益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農民工利用法律援助維護其權益的情形還占少數,其原因如下:
首先,農民工不知如何獲得法律援助。農民工在自己的權益受到侵犯時,往往不知道如何去保護,想到用法律手段討回公道的不多,而想到申請法律援助的則更少。在大多數農民工的心里,打官司就是要花錢,這是天經地義的事。高額律師費,更讓農民工不敢踏進律師機構的大門,他們很少想到還有所謂的無償法律援助。
其次,法律援助機構、人員、經費保障不力。能夠提供法律援助的機構偏少,使得農民工根本不知道在哪里能找到愿意為自己提供法律援助的機構;各級財政對法律援助經費預算不足,不能保證法律援助工作全面開展;正是由于經費保障不足,各法律援助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就會怠于提供法律援助。一方面對律師機構來說,法律援助是將當事人的法律費用減免,而減免的費用最終要落實到辦理法律援助的機構來承擔。因此,律師機構不想有太多的法律援助,甚至在法律援助案件中任務觀點嚴重,投入的精力也不到位;另一方面對農民工來說,個別法律援助人員對援助案件不盡心盡責,甚至對受助人態(tài)度傲慢,在庭審中一言不發(fā)、怠于援助的表現,也使農民工對法律援助感到心寒,認為法律援助對其并無作用。
再次,法律援助部門協作機制尚未健全?!斗稍鷹l例》規(guī)定,法律援助是政府責任,而且各有關部門都有保障法律援助得到實施的責任。目前,雖然大多法律援助機構都與勞動仲裁、法院等在緩、減、免當事人案件受理費、方便律師閱卷等方面達成共識,與工會、婦聯等社會團體也建立一定的工作聯系,初步建立起法律援助的綠色通道。但是在具體案件辦理的過程中仍缺乏協作機制,存在條塊分割、條規(guī)優(yōu)先、資源分散、甚至拒不配合的現象,導致農民工為了一個案件要來回奔走于各有關部門之間,增加了農民工的維權成本。有的部門在處理涉及農民工的問題上不積極,對需要他們協調參與的問題拖延搪塞,對他們掌握的一些證據材料不提供,影響律師調查取證。
(二)農民工法律援助機制的完善
首先,加大法律援助工作的宣傳力度,不斷提高法律援助社會影響力。關心、幫助農民工維護合法權益是全社會的事情,要充分利用媒體向農民工宣傳法律援助相關知識內容,宣傳國家關于農民工的方針政策,既樹立了農民工維權的法律意識和自信心,也強化了農民工主動尋求法律援助的意識。
其次,加大法律援助機構、人員、經費保障。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解決法律援助的經費應當是各級政府的職責,政府應該把法律援助機構設到基層,使農民工在其住處、工作地可很方便地找到法律援助機構;還可專設農民工法律援助站,專門為農民工提供法律援助;政府應該增加法律援助人員隊伍,使更多的人能夠得到法律援助,除配備一定數量的公職律師承辦法律援助案件外,還可向社會各界吸收有一定法律專業(yè)知識的法律援助志愿者組建法律援助志愿團,緩解援助需求的壓力;政府還應加大對法律援助的經費投入,可設立農民工法律援助專項基金,專門用于為農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對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師和志愿者,給予足夠的補貼,讓他們有提供法律援助的積極性。
再次,建立健全農民工法律援助協作機制。農民工維權涉及到的部門很多,政府應當統一部署,要求各部門加強協作,各盡其職,共同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如各部門可專門設立農民工維權職能機構,或者派專人負責農民工涉法糾紛問題,避免各部門互相推諉,在為農民工提供法律援助過程中,要積極、主動與財政、民政、勞動和社會保障、建設、衛(wèi)生、工商、工會、婦聯、信訪以及公、檢、法等部門的溝通與協調,做到信息互通、工作互動,更好地實現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和行政執(zhí)法的銜接。
(作者單位: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1]賈午光,高貞.《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現狀問題及對策建議》.《中國司法》,2006.11.
[2]柳忠衛(wèi),魯晨生.《城市農民工法律援助問題研究(上)(下)——關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弱勢群體》.《安徽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06.4、6.
[3]姚小林.《論民工的法律地位及其權益保護》.《廣東法學》,2004.3.
[4]劉炳君.《論農民工權益的法律保護》.《政法論叢》,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