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這個名詞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才開始有的。《春秋公羊傳》說:“天子嫁女乎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
意思是,周天子把女兒嫁給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禮的,而是請和自己同姓的諸侯作為長輩來主婚。當時各諸侯國諸侯的最高爵位是“公”,“主”即是“主婚”之意。因為是諸侯主婚,所以天子的女兒就有了個稱號——公主。
在先秦時代,可被稱為公主的并不限于天子的女兒?!妒酚洝O子吳起列傳》說:“公叔為相,尚(指‘迎娶公主)魏公主。”可見,諸侯之女也被稱為“公主”,也稱“君主”。如《史記·六國年表》說:秦“初以君主妻河”?!端麟[》解釋說:“君主,猶公主也。”而古書上也常常將公主簡稱為“主”。
到了漢代,大一統(tǒng)的封建王朝建立了,稱謂之間的等級觀念也就更嚴格了。公主成了皇帝女兒的專用詞,而諸侯王之女改稱翁主。唐代學者顏師古在注釋《漢書·高帝紀》時解釋說:“天子不親主婚,故謂之公主。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女日翁主。翁者,父也,言父主其婚也。亦日王主,言王自主其婚也?!边@樣,翁主就比公主低了一個等級。不僅如此,皇室內(nèi)部的公主們也有了區(qū)別:皇帝的姊妹稱“長公主”(有時,皇帝最大的女兒也稱長公主),先皇帝的姊妹為大長公主,加上“大”“長”的字樣是表示尊崇。
由此時開始,公主之稱歷代沿用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