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nèi)蘊理念生成性的《新青年》,以其倡導科學與民主的自我定位與各種文本相互間的對話所產(chǎn)生的影響,召喚后來者對此所進行的再吸收與再創(chuàng)造,構(gòu)成了《新青年》的場域?!缎虑嗄辍穲鲇虻臉?gòu)成具體表現(xiàn)為同人的聚合、報業(yè)的崛起、文化的選擇、思想的推進、文學的革命和大學的建制以及論壇的設(shè)置七個方面。
關(guān)鍵詞:《新青年》;場域 ;構(gòu)成
作者簡介: 薄景昕(1966—),男,吉林通榆人,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后,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和文藝美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504(2009)01-0103-05收稿日期:2008-07-09
現(xiàn)代傳媒研究的一個重要成就,就是深化了對場域的認識。《新青年》的場域是《新青年》構(gòu)成元素間的穩(wěn)定結(jié)構(gòu),決定《新青年》的存在狀態(tài)。《新青年》通過場域來表明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把握《新青年》場域的構(gòu)成元素,是我們更好地詮釋《新青年》范式的前提。因為任何場域都是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而存在的,只有通過場域中的各種元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聯(lián)系,才能把構(gòu)成場域的各個元素的屬性和功能變?yōu)橐粋€具有空間和時間上的有機整體。所以說,“事物整體的性質(zhì)不是從整體以外去尋找,而是由互相依存的各個部分的關(guān)系來說明”[1]?!缎虑嗄辍贩妒降膱鲇驑?gòu)成具體表現(xiàn)為同人的聚合、報業(yè)的崛起、文化的選擇、思想的推進、文學的革命和大學的建制以及論壇的設(shè)置七個方面。
一、《新青年》與同人的聚合
集合在《新青年》旗下的同人,講究同氣相求、通力合作。這種同道之間為了某種共同理想而互相支持的精神氛圍,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召喚的成果[2],這樣的結(jié)果也便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范式——《新青年》范式。《新青年》范式不僅是思想與文學的變革,更是為個體主體性的張揚創(chuàng)造了一個空間并形成了一個場域。列斐伏爾說,“如果未曾生產(chǎn)一個合適的空間,那么‘改變生活方式、‘改變社會等都是空話”[3](P47)。《新青年》范式使更多的人參與到這個場域中來。
這是一批走出“鐵屋子”后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他們“盡管來自不同地區(qū)、不同的政治派系與陣營,具有不同的職業(yè)身份和教育背景,但在如何挽救和改造中國這個根本問題上,他們則不約而同地從政治轉(zhuǎn)向文化,開始從更深的層次上探索中國走向民主政治的道路”[4]。這樣的一個沒有正式的組織,其結(jié)合完全是由于共同的志向與共同的思想趣味,但卻產(chǎn)生了真正的救亡力量的學術(shù)共同體,利用《新青年》廣泛地表達了他們的人文理念、思想傾向與價值判斷,并希望能依照科學和民主觀點來“對中國傳統(tǒng)重新估價,以建設(shè)一個新中國”[5](P6)。也正是這一批反對舊文化與舊體制的啟蒙先驅(qū)所構(gòu)建的社會主體意識和表述方式成為五四時期社會公眾群體的想象與典范,促進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飛速發(fā)展。
二、《新青年》與報業(yè)的崛起
《新青年》在晚清以降的報刊大潮中,與其他刊物存在著很深的淵源關(guān)系。以主編陳獨秀而言,他曾創(chuàng)辦過《安徽俗話報》、《每周評論》、《共產(chǎn)黨》月刊等,協(xié)辦過《國民日日報》、《甲寅》,但無一有如《新青年》的影響深遠,這就奠定了《新青年》在報刊界的旗手地位,并迅速成為一系列新潮雜志的發(fā)源地,如燈塔一般照耀著后繼者的前程。諸如《努力周報》、《新潮》、《國民》等都是這條路途中的追隨者。張寶明有個比喻,《新青年》就是個大家庭,而《努力周報》、《新潮》、《國民》等都是這個家庭中的成員。總體意義上,前者是“母”,后者是“子”。但仔細劃分,《每周評論》、《努力周報》可以說是孿生(兄弟刊物)關(guān)系,《新潮》、《國民》則是前輩和后輩的“父”與“子”的關(guān)系[6]。這個比喻很形象地說明了《新青年》何以成為范式的一個重要的關(guān)節(jié)點。
據(jù)統(tǒng)計,從晚清到1949年出版的文學期刊達988種。其中,1872年到1901年有5種,1902年到1916年有57種,1917年到1927年有144種,1928年到1937年有418種,從1938年到1949年有364種。按地域劃分,創(chuàng)刊于上海的有455種,創(chuàng)刊于北京的有106種;按門類劃分,人文科學102種,文學藝術(shù)40種,應用技術(shù)32種,普通雜志38種,自然科學3種。從版本看,通常是16開本或32開本,也有個別獨標一格的8開本。從分量上看,幾種主要刊物如《申報月刊》、《現(xiàn)代》、《文學》等為16開本,每期在百頁以上,裝訂最厚的《讀書雜志》達700頁。雜志內(nèi)容豐富多彩,定期出版,受到了讀者的喜愛和歡迎。在上海還出現(xiàn)了專營雜志的書店——上海雜志公司,常常在一個月內(nèi)就有近千種雜志,每天平均出版20~30種,形成了一個“雜志市場”[7]?!捌渎晞葜拼?,威力之猛烈,就可以想見了?!保?](P28)
在《新青年》的感召下,《小說月報》和與之相呼應的《時事新報》成為“比《新青年》派更進一步地揭起了寫實主義的文學革命的旗幟”[9](P53)。還有留學日本的郭沫若、郁達夫等組織的創(chuàng)造社,刊行了《創(chuàng)造季刊》以及“成為新文壇雙柱”的魯迅、周作人組織的未名社,刊行了《語絲》和《莽原》。傅斯年認為,《新潮》的創(chuàng)辦純是由覺悟而結(jié)合的,在辦刊宗旨、思想內(nèi)容、編輯人員甚至預設(shè)的讀者群等,都與《新青年》有密切聯(lián)系,《新潮》(前期)每期的目錄都登載《新青年》上。發(fā)刊前,《新青年》上還特意登出《新潮》的廣告,極力為之造勢,同時,這顆“衛(wèi)星”的出現(xiàn),也促進了《新青年》在社會上更為廣泛的傳播。此外,受《新青年》“啟蒙”與“救亡”思想的影響以及《新青年》的統(tǒng)領(lǐng)作用,五四新文化運動產(chǎn)生以后,全國各地由青年學生創(chuàng)辦的進步刊物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fā)展起來,有影響的如毛澤東的《湘江評論》,戴季陶、沈玄廬的《星期評論》,周恩來、鄧穎超等人的《覺悟》等。
三、《新青年》與文化的選擇
關(guān)于每一個時代的文化問題,期刊是最集中的反映?!缎虑嗄辍芬猿珜裰骺茖W為旗幟,形成一種由新的價值判斷、信仰、秩序、行為模式等所構(gòu)成的五四文化,深刻影響著五四時期的精英階層并促使他們在多元文化語境下重新作出選擇。
常乃德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四號上說:“前從友人處假得新青年二卷一、二兩號讀之,偉論精言,發(fā)人深省,當舉世混濁之秋,而有此棒喝,誠一劑清涼散也?!迸斯乖凇缎虑嗄辍返诹淼诹柹弦餐瑯诱J為:“我自從讀《新青年》不到一年,覺得完完全全改變了舊日的態(tài)度,就是我朋友之中和我一樣被感化的也不少,可見《新青年》是今日中國一線的曙光,要拯救中國的青年,跳出舊家庭舊社會束縛的勢力,重新做他們的‘人,全靠這《新青年》了?!毙≌f家巴金回憶他的青少年時代時說,讀了《新青年》這些雜志,如癡如狂,好像生活在所謂的“夢的世界”[10](P9)。
選擇,體現(xiàn)著人在歷史行進中可能持有的主動性。在選擇的過程中,誰也難免被歷史與自身的局限所困擾[11](P10)。五四文化是一個矛盾的多元的狀態(tài)。蔡元培在《中國新文學大系總序·中國的新文學運動》開篇便說:“歐洲文化,不外乎科學與美術(shù);自純粹的科學:數(shù)、理、化,地質(zhì),生物等以外,實業(yè)的發(fā)達,社會的組織,無一不以科學為基本?!保?2](P3)可以看出,蔡元培對于歐洲文化的推崇,體現(xiàn)了五四時期的時代氛圍。同時,也需要五四精英者面對多元文化尋找自己的出路。陳獨秀說:“我們想求社會進化,不得不打破天經(jīng)地義,自古如斯的成見,決計一面拋棄此等舊觀念,一面綜合前代賢哲當代賢哲和我們自己所想的,創(chuàng)造政治上道德上經(jīng)濟上的新觀念,樹立時代的精神,適應新的社會的環(huán)境?!保?3]
《新青年》是中國第一個現(xiàn)代思想文化的主要陣地,在知識、信仰、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的一切能力與習慣方面,都起到了原點的作用,并且在中國現(xiàn)代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新青年》與思想的推進
從《新青年》看五四時期思想界的變遷,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視角。在“個性解放”和“偶像破壞”這一思想觀念沖擊了以“三綱”為核心的舊意識形態(tài)以后,“《新青年》提出了保障公民自由、平等,政府和個人都要受憲法約束、都要守法,反對以孔教為國教,個人獨立自主等主張,切中時弊,深得青年擁護”[14],從而推動了中國現(xiàn)代的人文社會科學的發(fā)展。
就在《新青年》創(chuàng)刊之時,民族救亡的危機意識和中國知識分子的取向危機便開始涌現(xiàn),又恰逢袁世凱正做皇帝夢,提倡尊孔讀經(jīng),擁護帝制,于是《新青年》便高舉義旗,向青年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15]六點希望,被后來研究者稱為思想革新的宣言。隨后,陳獨秀曾陸續(xù)發(fā)表《今日之教育方針》、《我之愛國主義》等文,攻擊專制主義和封建道德,宣傳民主政治和“人格獨立”。袁世凱稱帝的陰謀破產(chǎn)后,代之而起的軍閥繼續(xù)推行禍國殃民的反動政策。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舊派人物大肆鼓吹孔教,甚至主張奉為“國教”,列入“憲法”,這是五四時期思想啟蒙的嚴重障礙,因而受到《新青年》同人的猛烈攻擊。吳虞發(fā)表了《家族制度為專制主義之根據(jù)論》、《儒家主張階級制度之害》等文,批判“孝為百行之本”的舊禮教,認為封建的家族制度乃是專制制度的社會根基;李大釗在《甲寅》上發(fā)表《孔子與憲法》、《自然的倫理觀與孔子》等文,反對把孔教列入“憲法”,指出孔子學說是“歷代帝王專制之護符”、“專制政治之靈魂”,并把反對尊孔擴大到對整個封建倫理觀的批判。這些抨擊封建倫理道德、批判孔子學說的文章,盡管理論上尚有不確切之處,但卻打擊了長期以來被作為封建制度思想支柱的舊禮教[16]。周作人說:“我們反對古文,大半原為他晦澀難解,養(yǎng)成國民籠統(tǒng)的心思,使得表現(xiàn)力與理解力都不發(fā)達,但別一方面,實又因為他內(nèi)中的思想荒謬,于人有害的緣故。這宗儒道合成的不自然的思想,寄寓在古文中間,幾千年來,根深蒂固,沒有經(jīng)過廓清,所以這荒謬的思想與晦澀的古文,幾乎已融合為一,不能分離……中國人如不真是‘洗心革面的改悔,將舊有的荒謬思想棄去,無論用古文或白話文,都說不出好東西來……所以我說,文學革命上,文字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卻比第一步更為重要?!保?7]在《新青年》雜志的帶動下,全國大量進步報刊廣泛地傳播新思想、新文化,出現(xiàn)了中國文化學術(shù)界群星燦爛、百家爭鳴的輝煌年代。
五、《新青年》與文學的革命
“凡是關(guān)心現(xiàn)代中國文學的人,誰都知道《新青年》是提倡‘文學改良,后來更進一步而號召‘文學革命的發(fā)難者。”[18]劉納說,文學比當時的政治生活更內(nèi)在更深入地表現(xiàn)了時代的魂靈;文學負載著一代知識分子的熱情和痛苦,永遠為那令人懷戀的時代作證[11](P35)。
《新青年》語言文體的轉(zhuǎn)變,切實地剝奪了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話語權(quán),從正統(tǒng)和民間兩個方面顛覆了古代文學的固有形態(tài),成為新文學的起點。正如李大釗所說:“由來新文明之誕生,必有新文藝為之先聲?!保?9]《新青年》之開創(chuàng)新文學的意義并不在于其廣度和深度上,而在于它參與了文學解放的時代,以及參與到世界文化和文學的整體格局中。
五四文學革命的爆發(fā),是對舊文學的一次猛烈的重創(chuàng)。當然,文學革命的發(fā)生與國內(nèi)政治腐敗和學術(shù)的低迷有直接關(guān)系。因為文學已經(jīng)成為少數(shù)文人“尊孔讀經(jīng)”的工具。因此,陳獨秀說:“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保?0]文學革命正是適應中國文學發(fā)展的新要求而興起的。胡適曾在《四十自述》中更為直接地談到,一部中國文學史也就是一部活文學逐漸代替死文學的歷史,這種嬗變過程,就叫做“文學革命”。《新青年》樹起了文學革命的大旗,《文學改良芻議》、《文學革命論》、《人的文學》、《狂人日記》以及白話詩作等在《新青年》上的發(fā)表,嚴正批判了“文以載道”和“代圣賢立言”的封建專制思想、宗法制度。同時,《新青年》兼容并蓄,善于吸納優(yōu)秀的外國文化遺產(chǎn),先后譯載了屠格涅夫、王爾德、莫泊桑等人的作品,促進了中國新文學的豐富與發(fā)展。
《新青年》不僅直接催生了新文學,而且影響了國人對文學的審美以及社會現(xiàn)代化觀念的轉(zhuǎn)變,純化了文學的啟蒙意識[21]。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的“八事”主張,后稱“八不主義”,大多著眼于形式上的“改良”,還沒有真正觸及文學內(nèi)容的革命,其主要原因是并未同舊文學鼓吹的“文以載道”劃清界限。魯迅說:“單是文學革新是不夠的,因為腐敗思想,能用古文做,也能用白話做?!保?8]《文學革命論》正式地提出了“文學革命”的主張。要“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shè)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shè)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shè)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22]。陳獨秀的貢獻是不僅反對舊文學的形式更著重內(nèi)容,要求“改良中國文學,當以白話為文學正宗之說,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對者有討論之余地”[23]。這種決絕的態(tài)度直接把晚清資產(chǎn)階級的文學改革運動推到了最高點。周作人的《人的文學》便是反對非人的文學。周作人認為,以人道主義為本,對于人生諸問題,加以記錄研究的文字,便謂之人的文學。我們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應得到完全滿足。凡是違反人性,不自然的習慣制度,都應排斥改正。人的靈肉二重的生活便是獸性與神性,合起來便只是人性的生活。相反,從儒教道教出來的文章,幾乎都不合格。人的文學,當以人的道德為本[24]。
《新青年》所倡導的文學范式的轉(zhuǎn)換,為中國文學的發(fā)展帶來了語言形式上的革新與解放,成為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六、《新青年》與大學的建制
陳獨秀進入北大后,《新青年》就成了北大的校刊,給北大人帶來了春天的氣息。許多激進優(yōu)秀的思想正是通過《新青年》在北大以至在北京學界廣泛傳播。
《新青年》在一定意義上塑造了北京大學,成就了北京大學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地位和聲名,同時,北大以《新青年》倡導的“民主、科學”為旗幟,為喚起民眾覺醒以及中華民族在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中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霸凇缎虑嗄辍芳瘓F和北大發(fā)生了關(guān)聯(lián)以后,新知識分子的意見受到高度的推崇和廣泛的注意,一方面是因為北大在中國有學術(shù)領(lǐng)導的地位,一方面是因為有學生日趨壯大的支持?!保?](P77)然而,《新青年》與北大的結(jié)合,最為關(guān)鍵的因素是北大產(chǎn)生了歷史極具盛名的一位校長——蔡元培先生,他為《新青年》的民主科學在北大的傳播作了積極的貢獻。
作為清末最后一位翰林,蔡元培以天命之年執(zhí)掌北大后,以書生羸弱的雙肩扛起國民存亡的歷史重任,開始推行北大的各項改革,整頓校風,重嚴校紀,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形成了北大獨特的人文環(huán)境與學術(shù)氛圍。然而,在蔡元培來北大之前,北大是一個舊勢力的堡壘,思想頑固落后,學風腐敗。北京的八大胡同是學生經(jīng)常光顧的地方。經(jīng)過蔡元培的整治后,北大風氣煥然一新。他在1917年1月4日的就職演說中指出:第一,大學是一種學術(shù)研究的機構(gòu),“研究”不僅是指介紹西方文明“輸入歐化”,而且要創(chuàng)造一種新文明;不僅只是保存“國粹”,而且要以科學方法來揭發(fā)國粹的真相。第二,學生不應當“專己守殘”,把大學當做舊科學制度的代用品,而“應于專精之余,旁涉種種有關(guān)系之學理”。第三,大學里應保有思想學術(shù)自由[5](P67)。從此以后,蔡元培把各種先進的學術(shù)思想引進北大,為學生構(gòu)建獨立思考的平臺——成立了各種研究所和社團組織,完善了教育機構(gòu)與教學管理。確切地說,蔡元培的到來,為北大創(chuàng)建一個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大學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有了這樣的一位不朽的五四青年,《新青年》進入北大以后從而獲得了豐富的學術(shù)資源,一大批五四知識精英學者云集北大。他們?yōu)椤缎虑嗄辍纷鼍庉嫞麄飨冗M的學術(shù)思想和人文理念,北京大學因此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在《新青年》的影響下北大青年學生受到了“民主與科學”觀念的啟迪與熏陶,這份思想的厚禮得益于《新青年》?!缎虑嗄辍妨⒆惚贝蠛?,進一步夯實了《新青年》的強勢地位。
七、《新青年》與欄目的設(shè)置
一個刊物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歷史性變革,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然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確是因《新青年》而產(chǎn)生了劃時代意義。除卻“強有力的學者編輯陣營”和“強悍的立言態(tài)度”而外,“善于設(shè)置話題的技巧”,“是運動得以漸次展開的關(guān)鍵”[25]。其中為讀者提供相關(guān)的信息或回答讀者的咨詢,以便讀者間的溝通而設(shè)置的“通信”、“隨感錄”、“讀者論壇”等欄目設(shè)置在當時的白話報刊中便獨具特色。
《新青年》四卷之后,“通信”由“公眾論壇”就轉(zhuǎn)變成了編輯者“自己的園地”[26]。雖然“對話狀態(tài)有明確的方向感”[27]以至“通信”欄的方式、文體、語言風格等有同人之嫌,但畢竟形成了一個討論的空間,不管這樣的討論是來自于內(nèi)部還是外部,都在同人心目中形成一種“思想草稿”?!缎虑嗄辍贰巴ㄐ拧睓谀繎騽⌒缘难葑冞^程,顯示了近代報刊民間化和政黨化的雙重影響,也從一個特定角度投影出了中國近代以來“公共空間”既建構(gòu)又解構(gòu)的悖論性狀況,使“現(xiàn)代性”在中國語境呈現(xiàn)出一種特殊的面目[28]。
較之“通信”而言,《新青年》首創(chuàng)的“隨感錄”是當時自由知識分子批判封建思想文化和不良時政的最為理想的方式,深受當時許多報刊的紛紛仿效,從而形成一種新的批評空間,一個有效而真正自由表達公意的場所,并被魯迅譽為“感應的神經(jīng),是攻守的手足”[29],是現(xiàn)代中國雜文的雛形。“隨感錄”圍繞社會的改造和人性的解放這一鮮明的主題展開,或抨擊、或批判、或譏彈、或嘲諷,褒貶抑揚縱橫天下,充分凸顯作為知識階級的知識分子群體的啟蒙風范[30]。
“讀者論壇”的設(shè)置是為了讓讀者自由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體現(xiàn)《新青年》希望的公共性而創(chuàng)立的。不論主張是否與雜志相符合,皆自由發(fā)表意見。如此公開化,如此重視讀者的作用體現(xiàn)了《新青年》的先進性。然而由于《新青年》的同人性質(zhì)限制了雜志的公共性,讀者論壇獨特的反饋性恰恰準確地反映了同人雜志極為明顯的排他性與有限的包容性[31]??傊?,《新青年》的欄目設(shè)置是基于“《新青年》同仁思想革命的需要,在社會與個人、責任與趣味、政治與文學之間,保持良好對話狀態(tài)”[28]而設(shè)置的對話場域,為大眾傳媒的自強革新,營造了良好的時代氛圍。
參考文獻
[1]熊建生. 結(jié)構(gòu)思維:當代思想的新范式[J]. 江漢論壇,2007,(11).
[2]陳平原. 思想史視野中的文學——《新青年》研究(上)[J].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2,(3).
[3]列斐伏爾. 空間:社會產(chǎn)物與使用價值[A]. 包亞明主編.現(xiàn)代性與空間的生產(chǎn)[C].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楊琥民. 民初進步報刊與五四新思潮——對《甲寅》、《新青年》等的考察[D]. 北京大學2000年博士論文.
[5]周策縱. 五四運動史[M]. 長沙:岳麓書社,1999.
[6]張寶明. 多維視野下的《新青年》研究[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7]曠新年. 一九二八年的文學生產(chǎn)[J]. 讀書,1997,(9).
[8]劉綬松. 中國新文學史初稿[M].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
[9]鄭振鐸. 文學爭論集導言[A]. 趙家壁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導言集[C]. 香港文學研究社,1968.
[10]張灝. 重訪五四——論“五四”思想的兩歧性[A]. 許紀霖編.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論[C]. 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
[11]劉納. 從五四走來——劉納學術(shù)隨筆自選集[C].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12]蔡元培. 中國的新文學運動[A]. 中國新文學大系·導論集[C].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2.
[13]陳獨秀. 新青年宣言[J]. 新青年,1919,(7).
[14]袁偉時. 《新京報》:紀念《新青年》:重溫夢想,守護責任[EB/OL].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news/2005/0917/10@004103.html ,2005-11-09.
[15]陳獨秀. 敬告青年[J]. 青年雜志,1915,(1).
[16]唐弢. 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17]周作人. 談虎集[M].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18]魯迅. 魯迅全集[C].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19]李大釗. 《晨鐘》之使命[N]. 晨鐘報(創(chuàng)刊號),1916-08-15.
[20]陳獨秀. 本志罪案之答辯書[J]. 新青年,1919,(6).
[21]李青果. 1915—1916年《新青年》的文學氛圍[J]. 學術(shù)論壇,2007,(10).
[22]陳獨秀. 文學革命論[J]. 新青年1917,(2).
[23]陳獨秀. 答胡適之信[J]. 新青年1917,(3).
[24]周作人. 人的文學[J]. 新青年,1918,(5).
[25]蔣含平. 從《新青年》看陳獨秀的編輯技巧[J]. 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6,(2).
[26]李憲瑜. “公眾論壇”與“自己的園地”——《新青年》雜志“通信欄” [J].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2,(3).
[27]陳平原. 思想史視野中的文學——《新青年》研究(下)[J].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3,(1).
[28]劉震. 《新青年》與“公共空間”——以 《新青年》“通信”欄目為中心的考察[J]. 延邊大學學報,2003,(9).
[29]魯迅. 魯迅論文學與藝術(shù)[C].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30]何琴麗. “感應的神經(jīng),攻守的手足”——考察《新青年》“隨感錄”欄目[J].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2006,(2).
[31]黃翠,徐迎紅. 在“排他”與“包容”間行走——《新青年》中的“讀者論壇”欄目研究[J].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6,(9).
[責任編輯杜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