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才訓
摘要:明代傳奇小說集《剪燈余話》之所以被稱為“薇垣之佳制”,與李昌祺的庶吉士學習經(jīng)歷密不可分。作為翰林院庶吉士,李昌祺經(jīng)過了三年比較系統(tǒng)的詩歌訓練,而這進一步造就了他的詩歌素養(yǎng),并使其以“詩筆”的形式在他的傳奇小說中得到充分顯現(xiàn),從而使《剪燈余話》成為帶有炫才意識的“詩文小說”代表作;同時,《剪燈余話》中出現(xiàn)的詩歌也與明初庶吉士詩歌教育的宗唐傾向完全一致。
關(guān)鍵詞:李昌祺;庶吉士教育;剪燈余話;炫才意識
中圖分類號:I207.41文獻標識碼:A
明代傳奇小說作家李昌祺的《剪燈余話》表現(xiàn)出明顯的炫才意識,而這部小說集被李昌祺的庶吉士同僚贊為“薇垣之佳制”, [1] (P119)“薇垣”指翰林院,這揭示了李昌祺的小說創(chuàng)作與其翰林院庶吉士教育之間確實存在一定的關(guān)系。從明初庶吉士教育的實際情況看,三年的庶吉士學習經(jīng)歷,進一步造就了李昌祺的詩歌素養(yǎng),從而使《剪燈余話》成為“詩文小說”的代表作;同時,出現(xiàn)于小說中的大量詩歌也流露出明顯的宗唐傾向,而這又恰是作者庶吉士教育期間詩歌學習的必然結(jié)果。
早年的家庭教育即已造就了李昌祺良好的詩歌素養(yǎng)。他出身于“詩禮之族”, [2] (P264)其父“有詩名”, [3] (P191)《千頃堂書目》卷十八錄李昌祺之父李揆《盤洲集》一卷,注云:“字伯葵,廬陵人,李昌祺父。工為詩,人稱李五言。楊榮為作傳?!边@樣的家庭環(huán)境使李昌祺早年便具有了良好的詩歌素養(yǎng),這從李昌祺《鳳尾草記》中即可看出,小說寫龍生“六七歲時,長者教以詩,輒能成誦;九齡曉屬對,作五、七言絕句詩皆可觀,眾以聰明許之”。這里關(guān)于龍生的描寫可視為李昌祺早年接受詩歌教育情況的真實寫照,因為《鳳尾草記》這篇小說帶有作者身世自況的意味,其開篇云:“洪武中,由龍生者,本建康人。遠祖仕宋為京官,從隆祐孟太后南遷,留家江右,子孫蕃衍,世守詩書?!倍X習禮《河南布政李公禎墓碑》云李昌祺“世家金陵,宋南渡有諱義者仕為郎中,扈從隆祐太后,南上留居吉水之烏江”。楊榮《故盤洲李處士墓志銘》亦云:“處士諱揆,字伯葵。其先金陵人,宋南渡時有尚書郎諱義者徙家江西之吉水,又數(shù)遷至今廬陵之螺岡?!崩畈鳛榻鲝]陵人,其祖隨宋隆祐太后南渡,遂由金陵遷至江西(即江右),這與龍生有著一致的經(jīng)歷。
得益于早年良好的家庭文學教育,李昌祺于永樂二年進士及第后因“德器凝重,文學優(yōu)等”而入選翰林院庶吉士。[4] (P470)當時,選取庶吉士的程序是“令新進士錄平日所作論、策、詩、賦、序、記等文字,限十五篇以上,呈之禮部,送翰林考訂。少年有新作五篇,亦許投試翰林院。擇其詞藻文理可取者,按號行取?!?[5] (P1700)李昌祺在《泰山御史傳》中寫陰司“尤重詞職,向修文館缺官,遍處搜訪,不得其人,亦有薦三數(shù)公者,雖甚文采,而在世之時,不修士行,或盜名欺世,或昧己瞞人,狗媚狐趨,皆有疵之可議”,這正是明代翰林院選取庶吉士標準的真實反映,也是李昌祺本人揀選庶吉士經(jīng)歷的切身之談。
三年的庶吉士學習經(jīng)歷,為李昌祺在《剪燈余話》中借詩歌炫才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因為詩歌學習是庶吉士學習期間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明徐階《示新庶吉士條約》對明初庶吉士學習內(nèi)容做了極為明確的規(guī)定,要求他們繼承其前慣例而研習“《唐音》、李杜詩,以法其體制,并聽館師日逐授書稽考,庶所學為有用”。[6] (P508)明管志道在奏疏中也提到,有明一代庶吉士學習期間以《唐詩正聲》“為日課”; [6] (P508)明艾南英《上提學陳公祖書》仍宣稱當朝“擇二三十人以為庶常,課之以《唐詩正聲》”。[7] (第1405冊)張廷玉等《詞林典故》卷三“明學士掌教習庶吉士”記之更詳:“其教庶吉士,詩用《唐詩正聲》?!憋@然,唐代詩歌是整個明代翰林院庶吉士詩歌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明初詩壇的宗唐之風甚濃,于是,《唐詩正聲》、《唐音》等著名唐詩選本便成為庶吉士詩歌學習的主要教材?!短圃娬暋纺嗣鞒醺邨娝?他是在《唐詩品匯》的基礎(chǔ)上精選而成,這兩部唐詩選本“終明之世,館閣宗之”。[5] (P7336)《四庫全書總目·唐詩品匯提要》也進一步說:“《明史·文苑傳》謂:終明之世,館閣以此書為宗?!备邨姟短圃娖穮R總敘》自言其書“以為學唐詩者之門徑”,在“凡例”中說明分立品目的原因是“使學者知所趨向,庶不惑亂也”。例如,他在五言古詩的各個品目中一再強調(diào)本書的文學教育功能:“正始:使初學者本始知來,溯真源而游汗漫矣。正宗:使學者入門立志,取正于斯,庶無他岐之惑矣。名家:學者溯正宗而下,觀此足矣。接武:俾學者知有源委矣?!?[8] (P2)可見這部詩歌選本非常適于詩歌教學,這也是它能成為庶吉士教材的主要原因。對于《唐詩品匯》,錢謙益《評注唐詩鼓吹》云:“館閣之教習、家塾之課程,咸稟承嚴氏之詩法、高氏之《品匯》,耳濡目染,鐫心刻骨,學士大夫生而墮地,師友熏習,隱隱然有兩家種子盤乎藏識之中?!?[9] (P248)顯然它在明代庶吉士教育中與《唐詩正聲》、《唐音》占有同樣重要地位。但清人對《唐詩品匯》卻頗有微詞:“此書明代詩人莫不奉為圭臬,余心慕者久。庚寅始獲讀之,覺其不盡愜如人意。該臺閣體多而山林體少,粗豪者多而細膩者少,酬應者多而閑寂者少,……是以明詩率多廓落而浮夸,未始非此選導之也?!?[10]而作為庶吉士的李昌祺對《唐詩品匯》應該涉獵不淺,因為其詩集《運甓漫稿》也多酬唱應和之作,頗有臺閣氣息。為李昌祺《至正妓人行》作跋的翰林檢討錢習禮,評《運甓漫稿》為“皆典雅,非茍作,隱然聲聞于館閣間”; [11] (卷九十二)朱彝尊則認為李昌祺的詩歌“務(wù)謝朝華,力啟夕秀”, [12] (P161)也著意于其老成之美,而這與李昌祺就學“館閣間”所秉持的宗唐創(chuàng)作觀念有關(guān)。作為庶吉士詩歌教材的《唐音》在明代影響也很大,乃至“學詩而嗜唐者爭售而讀之”。[13] (第1225冊)曾參與明初庶吉士教育的臺閣重臣楊士奇對《唐音》非常推崇:“余意茍有志學唐者,能專意于此(《唐音》),足以資益,又何必多也?!?[14] (第1238冊)而李昌祺本人在《讀元楊仲弘詩》中也表達了對《唐音》的由衷贊賞,可以肯定,李昌祺在庶吉士學習期間對《唐音》涉獵頗深。
值得注意的是,明初對庶吉士的詩文學習督責甚嚴。平時翰林院“設(shè)會簿、稽勤惰,唯以嚴聲厲色督責之”。[15] (P40)內(nèi)閣還按月對庶吉士進行考試,其中詩歌是考察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兜铋w詞林記》卷一○“公署”說庶吉士“在公署讀書者,大都從事詞章。內(nèi)閣按月考試,則詩、文各一篇,第其高下,俱揭帖開列名氏,發(fā)本院以為去留地”。[16] (P168)黃佐《翰林記》卷四“公署教習”也說庶吉士“以詩文記誦為學,……在公署讀書,大都從事詞章。內(nèi)閣所謂按月考試,則詩文各一篇,第其高下,……以為去留之地”。徐階《示新庶吉士條約》則云:“每月館師出題六道,內(nèi)文三篇,詩三首。月終呈稿斧正,不許過期。初二日、十六日,仍各赴內(nèi)閣考試一次?!崩畈魇繉W習期間為永樂之初,當時成祖曾親自過問庶吉士學習情況,“上時步至閣中,親閱諸學士暨庶吉士應制詩文,詰問評定以為樂”。[15] (P205)這一切無疑會極大地促進李昌祺等庶吉士詩文學習的積極性。于是,庶吉士教學中存在的“教養(yǎng)之法,徒飾華藻,不培本根” [17] (卷二十九)的現(xiàn)象便在所難免,在庶吉士中間也形成了“雕鏤文字相夸示” [6] (P506)的崇尚文學之風。在此環(huán)境下,李昌祺也毫不例外地養(yǎng)成了以文學自鳴的炫才意識,而傳奇小說集《剪燈余話》的創(chuàng)作為他提供了集中展示自己詩歌素養(yǎng)的絕佳機會,因為“詩筆”是講究“文備眾體”的傳奇小說標志性的文體特征之一。
無疑,《剪燈余話》中所插入的連篇累牘的詩歌便是李昌祺炫才意識的產(chǎn)物?!都魺粲嘣挕纺耸菍Α都魺粜略挕返男эA之作,二者篇數(shù)相同,但《余話》插入詩詞二百零六首,遠比《新話》的七十首多得多。而與唐傳奇小說與《剪燈新話》把詩歌和詩性思維融入委婉的敘事之中不同,《剪燈余話》中大量詩詞的插入往往與人物塑造無關(guān),而且詩詞的篇幅常常超過敘事部分,這顯然是作者炫才意識的產(chǎn)物。如《洞天花燭記》情節(jié)淡薄,作者只是通過具有自我色彩的主人公“文信美”,利用各種機會展示其庶吉士學習期間所養(yǎng)成的文學素養(yǎng),借以自炫其詩詞才能,小說以集句的形式將李賀、李商隱、溫庭筠、白居易、韋莊、雍陶、李欣、崔顥、陸龜蒙、韓偓等唐代詩人的詩句集在一起成撒帳歌,另有其他詩歌三首?!顿Z云華還魂記》插入詩詞達四十七首之多,還有等同于詩歌的四言祭文一篇,情節(jié)多次被連篇累牘的詩詞阻隔?!吨琳巳诵小烦昂髢尚《吻楣?jié)外,主體部分是效仿白居易《琵琶行》所作長達一千二百余言的詩歌,可謂喧賓奪主。他如《聽經(jīng)猿記》、《幔亭遇仙錄》、《秋夕訪琵琶亭記》、《兩川都轄院志》、《瓊奴傳》、《青城舞劍錄》等都分別插入從幾首到十幾首數(shù)量不等的詩詞,都存在詩歌與情節(jié)和人物塑造相游離的弊端。從《田洙遇薛濤聯(lián)句記》看,作者自恃詩才、游戲筆墨的心態(tài),在冗長的聯(lián)句詩和回文詩中一覽無余:先是田洙以“落花”為題與薛濤聯(lián)成四十八句長詩,后插入二人八首回文詩,接著二人又于月夜聯(lián)成一百句長詩;此外小說中還插入其他九首詩歌。而《余話》中大量炫才自賞的“詩筆”也終于贏得了李昌祺庶吉士好友們的贊譽,他們或謂其“濃麗豐蔚,文采爛然”,“以文為戲”; [18] (P117)或稱其“文詞制作之工且麗,……昌祺所作之詩詞甚多,此特其游戲耳”; [19] (P118)或評其為“漱藝苑之芳潤,暢詞林之風月,錦心繡口,繪句飾章”。[1] (P119)而贊《余話》為“薇垣之佳制”的同樣是這些庶吉士,可見《余話》的“詩筆”與作者的庶吉士詩歌學習經(jīng)歷密切相關(guān)。同時,李昌祺還將其庶吉士學習生活投射到了他的小說人物身上,如《洞天花燭記》中主人公名“文信美”,他詩詞俱佳,這正是李昌祺經(jīng)歷了三年嚴格的庶吉士學習之后,其文學自信心的真實寫照;《江廟泥神記》中謝璉?!罢勑x詩”,《田洙遇薛濤聯(lián)句記》中田洙“雅能賦詠”,這多少都帶有作者庶吉士期間詩歌學習的影子。
而庶吉士期間李昌祺對《唐詩品匯》、《唐詩正聲》、《唐音》等唐詩選本的學習,也使《剪燈余話》中借以炫才的詩歌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出明顯的宗唐傾向,這從其中大量集句詩的來源范圍即可看出?!对乱箯椙儆洝纷畛浞值仫@示了李昌祺的集句才能,他首先從八十一位唐宋詩詞作家的一百六十首詩詞中各抽取一句組成二十首七律,然后又以前法集成十首七絕,除少數(shù)宋人詩句外,絕大部分出自唐人詩作,所集七十余位唐代詩人的詩句幾乎都出自《唐音》等,這充分顯示了作者對唐詩的熟稔。像所集溫飛卿、沈佺期、王建、劉長卿、王維、王昌齡、劉禹錫、李賀、王勃、李商隱、吳商浩、元稹、王貞白、褚光羲、戎昱、雍陶、楊衡等人詩句皆出自《唐音》、《唐詩品匯》,尤其對溫飛卿、王建、李商隱、劉長卿、劉禹錫、李賀等人存于《唐音》中的詩作更是多次引用。集句詩的創(chuàng)作需要作者具備相當?shù)脑姼杷仞B(yǎng),《文體明辨序說》謂集句者“必博學強識,融會貫通,如出一手,然后為工。若牽合傅會,意不相貫,則不足以語此矣”。沈雄《古今詞話·詞品》卷上引《柳塘詞話》云:“徐士俊謂集句有六難,屬對一也,協(xié)韻二也,不失粘三也,切題意四也,情思聯(lián)綿五也,句句精美六也?!奔湔吒鑼η叭嗽姟矮C涉弘博”,且“平日涵養(yǎng)不離胸中” [20] (P2108)才能信手拈來,自然天成。而《剪燈余話》中的集句詩之所以被人贊為“對偶天然,可取也”, [3] (P192)與李昌祺經(jīng)由庶吉士教育所形成的良好詩歌素養(yǎng)有很大關(guān)系;特別是從這些集句詩的來源看,李昌祺庶吉士期間所形成的宗唐意識是他大量集唐人詩句成詩的主要原因。
其實李昌祺通過各色小說人物所作詩歌,也透示出他庶吉士期間詩歌學習的宗唐傾向?!堕L安夜行錄》插入長詩二首,作者通過小說中人物之口贊其“真得唐體”,這是作者對自己宗唐詩作的自我肯定?!吨琳巳诵小纷詈笞髡呓柚琳巳酥谡f該詩“此元、白遺音也”,當時有十一人為其作跋,很多人都以元白遺音視之,如曾棨《至正妓人跋》說它“誠得元、白遺意”。周述《至正妓人跋》甚至說:“設(shè)使元、白賦之,亦豈能逾于是作也”。高廷禮《至正妓人跋》則贊云:“我吟向傳《琵琶行》,鏗然節(jié)奏絲弦聲。嗚呼其才難再得,千載相逢李方伯。讀詩語我《妓人行》,不啻潯陽秋送客?!眲⒕础吨琳巳税稀氛f:“見而知之者,咸以為元、白遺音”,“是詩固當與《琵琶行》并傳宇宙間矣”。錢習禮《至正妓人跋》認為作者“落筆之際,必有謂元、白復生,未知其孰先孰后,誠佳作也。”其中雖不乏過譽之詞,但其師法元、白卻是事實。而鄧時俊《至正妓人跋》則認為《至正妓人行》“意韻俱美,可擬欣作”,把它比作李欣《聽董大談胡琴》,也是以宗唐視之。至于《秋夕訪琵琶亭記》中《琵琶佳遇詩》,更是明顯地效仿《琵琶行》而來?!短镤ㄓ鲅?lián)句記》中在評論唐代詩妓薛濤時以杜牧擬之;男女主人公聯(lián)句是有感于“韓昌黎與孟郊有城南聯(lián)句、斗雞、石鼎、秋雨等作,宏詞險韻,膾炙人口”;小說中的八首回文詩也是受到“唐人善作回文”的啟示;而小說中兩次談?wù)撛?、杜牧、高駢等唐代詩人?chuàng)作,這一切都是李昌祺庶吉士學習期間宗唐意識的流露。
總之,李昌祺庶吉士教育期間的詩歌學習不僅造就了他的詩學素養(yǎng),而且進一步激發(fā)了他的炫才意識,從而為其《剪燈余話》贏得了“薇垣之佳制”的贊譽,并使其成為“詩文小說”的代表作。
參考文獻:
[1]劉敬.剪燈余話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劉敬.至正妓人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孫承澤.山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5]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6]孫承澤.春明夢余錄[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
[7]賀復征.文章辨體匯選[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高棅.唐詩品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9]孫琴安.唐詩選本提要[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10]知止叟.唐詩品匯跋語[A].唐詩品匯[M].安徽師大圖書館藏本.
[11]錢習禮.河南布政李公禎墓碑[A].獻征錄[M].上海:上海書店,1987年影印本.
[12]朱彝尊.靜志居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
[13]宋納.西隱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4]楊士奇.唐音跋語[A].東里集續(xù)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黃佐.翰林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6]廖道南.殿閣詞林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7]張萱.西園聞見錄[M].臺北:臺灣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影印本.
[18]曾棨.剪燈余話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9]王英.剪燈余話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0]陸游.楊夢錫集句杜詩序[A].陸游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
(責任編輯 魏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