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階級革命到制度革命:二十世紀中國的國家建設與社會重構

    2009-03-07 03:07:34
    人文雜志 2009年1期
    關鍵詞:國家政治

    容 志

    內容提要本文運用“國家與社會”的互動范式,剖析了中國二十世紀國家建設和社會重構的過程,以及這其中政治權威和社會發(fā)展之間的雙向關系,在此基礎上梳理出國家權威崩解、國家權威重建、國家消解社會以及社會重建的歷史脈絡。從中可以看出中國二十世紀政治社會發(fā)展的運行理路和軌跡,也能廓清未來中國發(fā)展的取向。

    關鍵詞革命國家與社會二十世紀

    [中圖分類號]13033;C9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47-662X(2009)01-0053-07

    一、導言

    今年是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紀念和反思漸漸多了起來。三十年來,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成就舉世矚目,但也有不同的聲音。就最近來說,2005—2006年,中國出現(xiàn)了一些對改革的批評、質疑和辯論,這是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市場化改革的爭論之后,第二次大規(guī)模的公共討論,因而被中國知識界稱為“改革反思年”,其中的觀點對立甚至被看作“中國經濟學界自1992年以來最為嚴重的分歧”。改革必須要推進,這是中國各界能夠達成的基本共識。但是,對改革的反思不可能停止,也不應該停止。除了對改革進程中的政策、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進行反思,我們似乎還應該拉長歷史的時段,從較為宏觀的視野檢討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xiàn)實發(fā)展,在這個長時段中找準中國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進程和道路選擇。本文認為,在追尋現(xiàn)代化的二十世紀,中國遇到了兩次較大的社會危機,這兩次危機都根源于傳統(tǒng)中國面對現(xiàn)代化這股世界性浪潮并力圖融入其中時產生的沖突和摩擦。中國在應對前兩次危機時分別采取了不同的辦法,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了低度發(fā)展的問題,分別對現(xiàn)代國家和現(xiàn)代社會進行了成功建構,形成了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本土路徑。而目前改革出現(xiàn)的某些陣痛和危險,既是中國進一步發(fā)展的障礙,也是一種契機。

    事實上,無論是革命還是改革,大規(guī)模的社會變遷都會涉及到國家。近代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是一個社會轉型的巨大工程,這其中既有現(xiàn)代社會轉型,也有現(xiàn)代國家建設,還有國家與社會的互動。矛盾如此錯綜復雜,就使得我們往往難以看清方向,而由于近代中國沒有建立起成熟的獨立于國家的社會,也使得“國家社會”分析范式顯得本土特性不強。因此,有必要首先就國家與社會的互動框架進行簡單的梳理。

    二、國家與社會的互動框架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學術界掀起過一次關于市民社會的討論,并提出了構建中國市民社會的構想。這場討論的核心在于解構建國后形成的“國家權威本位觀”,提出要在逐漸確立二元化結構的基礎上,形成國家與社會的一種良性的互動關系。雖然市民社會理論是分析“國家與社會”關系的重要工具,但是,一方面,由于當時討論的現(xiàn)實政治意義指向過于明確,反而忽視了市民社會的發(fā)生學研究;另一方面,市民社會理論并不能涵蓋國家權力與社會權力之間互動的全部內容,尤其是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自古就缺乏獨立于國家政權的民間社會的傳統(tǒng)政治形態(tài),市民社會理論更多地是一種前瞻性和展望式的解讀,而不是回溯性和觀察式的解釋。因此,時和興提出了“國家限度”的概念來研究政治發(fā)展中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在他看來,國家限度“指的是國家發(fā)展過程中政治增長的極限,表明國家與社會關系變遷的一種趨向”,由于現(xiàn)代國家的發(fā)展主要就是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因此,國家限度又分為國家權力的自主性限度、國家行動的有效性限度和國家權威的合法性限度三個方面。

    趙鼎新在總結西方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國家社會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理解這個問題的三個視角:國家的性質、社會的性質以及國家與社會的聯(lián)系。國家的性質最為重要的是國家政體的性質,民主、極權、后極權、威權、寡頭等不同的政體下的政府應對社會運動的方式和策略有所不同。社會的性質主要是獨立于國家之外的社會中層組織的發(fā)達程度和多樣性。而國家社會之間的聯(lián)系包括經濟、政治和價值觀三個層面。趙鼎新的分析框架具有很大的啟發(fā)性,但他主要是從解釋社會運動的角度切入國家社會關系理論。

    事實上,從結構功能的角度來看,以獨占暴力為特征、以政府為外在形式的國家與私人利益和公共領域組成的社會之間存在明顯的互補關系,也就是一種雙向需求一供給的關系。無論是霍布斯的“利維坦”、盧梭和洛克的“社會契約”,還是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羅爾斯的“無知之幕”和諾齊克的“保護性社團”,國家的出現(xiàn)都是為了彌補社會的某種缺陷而產生的,恩格斯的名言“國家是表示: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正好說明國家在“緩和階級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范圍以內”的作用。概括來說,在國家與社會之間存在著利益、秩序和價值三個方面的交流,每個范疇內部的交流都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這種關系可以由圖一表示出來。具體說來:

    第一、利益交流。包括國家對社會的需求(財政汲取)和社會對國家的需求(公共物品與再分配),當然,從反面來看,國家的需求也是社會的供給,反之如是。第二、秩序交流。國家壟斷了一定地域內的暴力,是唯一合法的強制執(zhí)行機構,因此,它要制定社會必須遵守的法律,并貫徹執(zhí)行。但是,另外一方面,除去極端的極權政體外,國家很少能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因此,大部分國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會公共領域,社會能夠保持一定程度的自主性,這就是市民社會。第三、價值交流。國家需要社會給予其合法性認同,按照趙鼎新的看法,這種合法性的根據是國家權力合理化的方式,包括:普遍接受的精英選拔程序、國家提供的服務,以及國家對未來提供的承諾。他把國家合法性分為法律選舉型、績效型和意識形態(tài)型??梢姡瑑r值交流有其一定的獨立性,也與國家社會之間的利益關系、制度關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

    三、通過國家建構社會:第一次危機

    構建現(xiàn)代民族國家是現(xiàn)代化進程的一大主題,但由于進入現(xiàn)代化的初始條件不同,各個國家的路徑也必定迥異。西歐君主于15世紀開始擴張強權,逐漸消滅地方封建勢力,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軍事、行政和稅務部門,并形成了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其后資產階級力量強大,逐漸成為社會主導階級,并通過團結社會中下層以革命的形式奪取國家的控制權,由此完成現(xiàn)代民族國家構建的大局。其后民主憲政制度的不斷完善,只是對這個大局的修補。中國自秦開始就逐漸形成一個官僚制的農業(yè)帝國,封建割據雖然間或強大,卻不能占據歷史主流。因此,西方絕對主義國家的主要特征中國都具備。但是,在西方學者看來,近代前的中國還只是一個“文化國家”或者說帝國體制。從國家社會結構來看,傳統(tǒng)中國的統(tǒng)治階級是由官僚階層、地主階級和士紳文人三者共同組合而成的。官僚階層是政治力量的主要代表,地主階級是經濟的主要代表,士紳文人則是傳統(tǒng)儒家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的主要力量,而他們又通過

    科舉制度結合在一起,并且能互相轉換,維護彼此的利益。這三股力量在社會中的強勢地位決定了國家在利益交流、秩序交流和價值交流都處于主導地位,對社會具有壓倒性力量。

    這個帝國從十九世紀中期開始就在外力的不斷沖擊下逐漸解體,而社會由于缺乏其向心性,也隨之解體。這種全方位的解體過程被鄒讜稱為中國在二十世紀的“全面危機”。首先,在與國外侵略者的戰(zhàn)爭中,傳統(tǒng)國家屢戰(zhàn)屢敗,喪權辱國,其合法性已遭質疑。接著,國家為了自強進行了多種包括軍事、工業(yè)、商業(yè)的改革,這些改革看起來有些裨益,但迅速擴張了軍費開支,政府財政危機日益突出,而原有的稅收系統(tǒng)本來就相當腐敗,根本無力化解這個危機。因此,國家對社會的財政汲取能力急劇下降,最后導致國家能力的急劇衰退,直至崩解。1905年科舉考試的取消,實際上終結了傳統(tǒng)官僚體系的運作,以及官僚階層與經濟階級、文化階級之間的粘合。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斯考切波認為,法國、俄國和中國的革命都起源于傳統(tǒng)國家的崩潰。另一方面,外來政治文化、政治制度、見聞的傳人,使得傳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在現(xiàn)代科學知識、政治思想和民主文化面前逐漸崩潰,國家在提供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整合方面的能力大幅下降。于是,舊有的國家體制頃刻間完全解體了,社會也立刻陷入無序狀態(tài)。這種全社會解體的狀況是中國走出中世紀走向現(xiàn)代化的初始條件,也是其后現(xiàn)代化路徑選擇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可以說,清王朝的崩潰是其合法性的喪失,以及全社會共識的崩潰。這種崩潰反映到國家層面就是舊有專制體制受到徹底批判和鞭撻,反映到文化意識層面則是激烈反傳統(tǒng)的文化思潮。那么靠什么來重建這個國家和社會秩序呢?事實上,單依靠共識是不可能建構現(xiàn)代民主國家的。當然,美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例外,它完全是在非暴力的共識上形成的,如獨立戰(zhàn)爭和制憲會議。獨立戰(zhàn)爭根本不是一場革命,僅僅是一場對外戰(zhàn)爭。但美國的經驗在其他國家是不可能復制的,因為發(fā)展中國家都有歷史包袱。放到中國來講,1911年以后,國人無法在政治價值、政治制度等方面形成共識。1911年開始的中華民國是一種政治嘗試,是妄圖以一種政治制度來凝聚共識的嘗試。但這個嘗試以失敗告終。這種失敗不僅僅表現(xiàn)為中華民國事實上的四分五裂和共產主義運動對其政權的合法性的挑戰(zhàn),更表現(xiàn)為國民黨內部的異質性。這種嘗試的失敗只能帶來國家進一步的分裂,最后必然要被新的體制所取代。當然,這種新體制需要新的意識形態(tài)。雷恩(Lane)在《西化過程中的世界革命》一書中認為,20世紀的世界變化有兩個主軸:一是在西化的浪潮下非西方國家和地區(qū)的傳統(tǒng)文化及社會結構的失衡和解體,二是非西方國家和地區(qū)在西化壓力下的文化重建。這種文化重建實際上是在西方入侵和傳統(tǒng)失敗面前重新尋找文化自信和新的意識形態(tài)。不過,新的意識形態(tài)不能靠其自身的力量確定自己的地位,它必須要建立在某種社會基礎之上,這就需要某種社會力量對社會的全面塑造。換句話說,全面的危機必須依靠整體性解決,而不是點滴的改良和前進。由于共識的缺位,新的共識體只能依靠暴力來完成。在現(xiàn)代中國,這種暴力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抗日戰(zhàn)爭,一是內部社會財富的強迫性轉移。所以說,這個過程必然是民族革命和階級革命的復合體。民族革命用以處理中外之間的不平等關系,階級革命用以處理國內的不平等關系。但是,這個過程又是以一個政黨作為領導力量來完成的,因而其建立的共同體只能是一種政黨國家,而不完全是民族國家。其民族主義業(yè)已成型,但缺少形而下的政治制度安排。其政治認同不是建立在民族和政治認同之上,而是建立在政治理想和政黨認同之上。同時,政黨用其組織體系和社會理想將整個社會凝聚起來。

    在二十世紀的前半個世紀,中國處于一種林茲(linz)所說的“專制獨裁”政權。這種政權是傳統(tǒng)國家向現(xiàn)代民主國家過渡中的一種形式,它既缺乏民主的本質性元素,也缺乏統(tǒng)一的意識形態(tài),加上殖民主義侵略,表現(xiàn)為一種分散的非統(tǒng)一狀態(tài)。國家的分裂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緩慢發(fā)展,使得社會自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只能延續(xù)傳統(tǒng)時代的慣習,如宗族、鄉(xiāng)紳、望族等在鄉(xiāng)土社會自治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不能繼續(xù)發(fā)展成為民主時代所需要的市民社會。因此,其社會本身也是缺乏組織性和秩序性的,故孫中山才有中國人“一盤散沙”的感慨。不僅如此,國民黨在1930年代的國家建設——包括鄉(xiāng)、村行政機構的設置,以及稅務機構的向下延伸,非但沒有有效建立現(xiàn)代官僚體制,反而不斷破壞舊有的鄉(xiāng)村秩序,將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精英排擠出權力位置,并依靠大量的非正式機構(經紀人)擴大國家的財政收入,出現(xiàn)所謂的“內卷化”。正如杜贊奇所說的,“當贏利型經紀的再生阻礙了國家機構的合理化,這表明國家政權的內卷化達到了極端,它預示著國家權力的延伸只能意味著社會的進一步被壓榨和破產。”換句話說,民國時代的國家在自主性、財政汲取能力和價值觀供給上都無能為力,而社會的自組織、自治能力較低,自由主義價值觀的深化程度也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依靠階級革命來完成國家建設和國家整合的任務,也就是通過國家建構社會的道路。

    四、國家超大:第二次危機與社會建構

    1949年的勝利標志著全新的現(xiàn)代國家建設過程的開始。但是,這個國家建設過程完全不同于西方十七、十八世紀的資本主義轉型,因為中國的革命是無產階級革命,它最為鮮明的特征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無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受到當時的特殊歷史條件的限制,資產階級在二十世紀初的中國無法發(fā)展壯大,中國國家統(tǒng)一和獨立的任務由無產階級革命完成,因此,接下來的國家建設邏輯就不可能依照西方的經驗展開。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慣性甚至將建國初期的“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時期壓縮到最短,最后將之拋棄并迅速轉向社會主義社會建設。

    新中國在國家官僚制建設、財政吸取能力建設和價值觀上都是相當成功的。但是,這些國家建設的動力不是來自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現(xiàn)實利益的要求,而是直接來源于政黨掌握的國家權力。在西方,近代民主國家的建構是遵循著“生產力發(fā)展推動上層建筑發(fā)展”的邏輯展開的。資產階級在封建主義的母體中孕育壯大,然后推翻封建主義生產關系,建立新的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服務的政權,也奠定了近代資產階級的自由、民主、人權、憲政等意識形態(tài)。但是,資本主義社會形成的歷史邏輯,不能簡單套用到社會主義社會形成的歷史過程上來。如林尚立所說的,“無產階級所要建立的是一種與以往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完全不同的生產關系,其目的是要消滅一切剝削,因而要消滅私有制。這樣的歷史發(fā)展現(xiàn)實,就決定了無產階級要建立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就必須依靠自己的政治權力,為此,無產階級就必須在經濟權力還無法取得統(tǒng)治地位的條件下,利用自身在舊的生產關系和政治關系中所獲得的政治資源,奪取政權,贏得必

    要的政治權力,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統(tǒng)治?!?/p>

    從理論上講,新中國建立的新的生產關系所要依據的首要原則,應是以社會主義為趨向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原則,而不是社會主義原則本身。但是,現(xiàn)實的情況是中國走上了一條依靠國家政治權力推動生產力發(fā)展的路徑。這一方面有上面所說的客觀原因,另一方面,也是中國這樣的后發(fā)展國家所實行的“趕超戰(zhàn)略”所致。如何在一個資源非常稀缺的經濟基礎上快速建立起工業(yè)化格局,這是包括蘇聯(lián)在內的所有戰(zhàn)后共產主義國家所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蘇聯(lián)在落后的基礎上建立起現(xiàn)代化工業(yè)體系的實踐給中國以鼓舞。這一模式是由蘇聯(lián)和印度的經濟學家各自獨立發(fā)展起來的。因此,這個模式通常因其名而被稱為“費爾德曼一馬哈拉諾比斯模式”。這種模式的核心特征就是重工業(yè)優(yōu)先。重工業(yè)發(fā)展具有建設周期長,要素依靠外國進口和初始投資規(guī)模巨大的特點。在新中國初期的資源稟賦狀況下,中國發(fā)展重工業(yè)的成本不僅昂貴,還與現(xiàn)實中的資源動員能力產生尖銳的矛盾。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必須采取特別措施,限制甚至取消市場機制的作用,利用國家的力量為重工業(yè)優(yōu)先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一個適宜的經濟環(huán)境。

    就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來說,國家的能力應該表現(xiàn)在財政汲取上,也就是說,它應該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通過法定稅收為自己創(chuàng)造財政基礎。這樣才能在保證社會獨立運轉的同時保證國家的運作,并實現(xiàn)社會對國家在一定程度上的控制。但是,“趕超戰(zhàn)略”和重工業(yè)優(yōu)先發(fā)展戰(zhàn)略使得國家與社會的這個邏輯關系完全被顛倒了過來。國家不是通過調控市場來推動社會發(fā)展,而是從根本上取消市場,從功能上替代市場,直接介入社會生產,這就是社會主義改造迅速完成的重要背景和客觀原因。在國有制和計劃經濟下,國家不再是一種政治機構,它實際上成為了經濟、政治、社會的融合體,所有的政治、社會安排都服務于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保證社會資源充分地、迅速地流向重工業(yè)發(fā)展所需要的地方。這個歷史過程是國家對社會資源的全面動員的過程,在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下,“由于最終確立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完全超越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實際要求,無法直接有效地引發(fā)新的生產力發(fā)展,所以,新的生產關系要帶來新的生產力發(fā)展,還必須借助外部的力量,這就是國家政權及其所進行的政治動員?!?/p>

    國家政權對社會的政治動員加強了國家對社會的全面滲透和控制。在這種滲透和控制中,國家與社會走向了一體。在這樣的國家與社會關系下,社會直接地具有政治性質,社會生活的各個要素,如財產、家庭、勞動方式等在單位組織的制約下都同時成為國家的單元要素;與此相應,社會中的個人由于完全隸屬具有強大政治功能和社會功能的單位組織,也毫無選擇地被整合進國家生活。因此,社會的自主性、自治能力以及市民社會所必需的公民意識、個人意識和自由觀念都被國家的自主性、治理能力和集體主義所制約,不能生長和發(fā)揮。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克服中國近代國家危機的過程中,逐漸出現(xiàn)了一種社會危機。這種危機在經濟上表現(xiàn)為市場經濟被計劃經濟的全面取代,經濟生活被政治權力直接管理;在政治上表現(xiàn)為社會自主性和價值觀的喪失,以及社會自治能力以及自治傳統(tǒng)的隔斷。這種國家和社會關系被稱為“全能主義”,有學者將之概括為“對國家和社會之間的界限的破壞以及通過一個政黨的設計而實現(xiàn)社會的總體政治化”。這種全能主義的結果只能是“國家全面主導社會的合一”。而文革正是這種社會危機的集中性暴發(fā),其后果不僅對社會自主性、社會價值觀以及個體主義造成毀滅性打擊,也危害到國家本身,危害到正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與合法性。

    社會危機的破解肇始于改革開放。市場化改革表面是改變建國三十年的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將重工業(yè)優(yōu)先戰(zhàn)略適度調整,便于輕工業(yè)和加工業(yè)的發(fā)展,其實,從根本上說,它能夠解決權力過分集中的問題,并重新塑造國家和社會關系。在培育非公有制經濟和改革國有企業(yè)的同時,必須解決國家對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干預過多的問題,必須重新建立社會的自主性和自治力。鄧小平在1986年9月13日對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負責人的談話具有綱領性質,他提到政治體制改革有三項主要內容:“首先是黨政分開,解決黨如何善于領導的問題?!诙€內容是權力要下放,解決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同時地方各級也都有一個權力下放問題。第三個內容是精簡機構?!边@里對政治改革的設計雖然涉及的是黨政關系、央地關系,但是,從根本上說,是國家權力集中化的問題,而解決了國家權力在各個層面的集中化的問題,就能夠為社會發(fā)展開辟出一定空間。1992年十四大上提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際上肯定和確認了八十年代以來的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培育健康的市場經濟成為社會發(fā)展的必要因素。其次,國家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對社會的控制也開始大幅度衰退,簡單和粗暴的意識形態(tài)運動也停止,原來占據主導地位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大公無私等意識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戰(zhàn)。這一方面為社會思潮的獨立性發(fā)育提供了必要的空間,另一方面在某些道德領域也出現(xiàn)了真空狀態(tài)。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市民社會大討論就是社會重構的一個風向標。民營經濟的崛起和壯大,城市單位制的逐漸解體,農村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都縮小了國家控制社會的觸手和范圍,為社會發(fā)展留出了廣泛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國家與社會之間開始呈現(xiàn)良性互動。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直接提高了國家的汲取能力,表現(xiàn)為政府財政收入不斷增加。而市場和社會的發(fā)展,還減少了國家對社會的直接滲透,降低了由此帶來的巨大的政府治理成本。由于經濟發(fā)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社會對國家的合法性認同也在提升。

    五、現(xiàn)實困境與制度建構

    改革開放開啟的社會建構緩解了建國前三十年間逐漸緊張的國家與社會關系,在兩者之間適當拉開距離,逐漸培育健康的市場經濟和社會基層自治。其一,是依法治國和法治觀念的提出。法治的基本前提就是強調個人和社會權利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在此基礎上約束政府的公共權力,規(guī)范國家的自主性行為;其二,近些年的農村村委會選舉活動以及城市社區(qū)自治運動廣泛開展。這不僅是現(xiàn)代“單位人”向“社會人”轉換的現(xiàn)實需要,也是社會自治能力培育的必要條件。但是,就非政府組織的發(fā)展而言,中國社會的發(fā)育還存在相當大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核心是政黨與社會的關系問題。

    由于中國共產黨是執(zhí)政黨,其階級意志會上升為國家意志,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就是政黨與社會的關系問題。從政黨的角度來看,近年來社會團體的發(fā)展擠占了政黨的傳統(tǒng)空間。在原有的社會結構下,政黨幾乎占據了社會所有的空間,因而,能夠輕而易舉地把整個社會吸納在政黨組織周圍。但是,隨著新社會組織的發(fā)展,即社會團體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許多“空間點”,在這些空間點中,社會團體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另外,社會團體在一些領域替代了政黨的功能。對于執(zhí)政黨來說,政

    猜你喜歡
    國家政治
    國家公祭日
    政治呵護只盯“短處”?——乾 縣“政治呵護”重在政治激勵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30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當代陜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國家
    學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52
    “政治攀附”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純”
    當代陜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當代陜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格尔木市| 盈江县| 区。| 赞皇县| 奉新县| 上栗县| 彭水| 贵港市| 临沭县| 商丘市| 临沂市| 新宁县| 蕉岭县| 深圳市| 封开县| 平原县| 吉水县| 罗平县| 涞源县| 北安市| 和田市| 津南区| 灌南县| 芜湖县| 新干县| 陕西省| 托里县| 仪征市| 枞阳县| 福安市| 崇明县| 罗山县| 涞水县| 吴忠市| 定兴县| 洮南市| 潞城市| 石林| 思南县| 武义县|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