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雄彬
《一厘米》是當(dāng)代女作家畢淑敏寫的一篇短篇小說,它已被選入義務(wù)教育九年級語文教材(上)。課文的主要意思是:女主人公陶影(一位普通的母親),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竭力要在兒子面前將自己裝扮成“一個完美而無可挑剔的母親”的形象,并為此而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教參對她的做法也是予以肯定的:“她是普通的,但又是可敬可佩的”。筆者也很愿意,很希望相信女主人公是在追求完美,因為筆者也是一個為人父者,對“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還是深有感觸的。然而理智卻一次又一次地要否定我的這一愿望。當(dāng)然,情感與理智的矛盾最終要以事實來作裁判。所以,下面我就對小說中女主人公陶影的具體言行進(jìn)行分析,以便得出公允的判斷。
首先,我們來看看陶影在家庭生活中的言行。
陶影的家境并不寬裕,但她努力想把兒子小也“培育出具有大家風(fēng)度”的人,這愿望是很好的。然而,她所理解的“大家風(fēng)度”,就是要會“裝門面”。“比如吃西瓜,只要有小也在,她一定時時提醒自己,不要把瓜皮啃得太苦。其實在她看來,西瓜瓤和西瓜皮沒有什么大分別,一路吃下去,甜味漸漸稀了,解暑消渴是一樣的”??纯?,當(dāng)著兒子的面,就故作姿態(tài),故充“大款”,打腫臉充胖子。而背著兒子呢,則是一副“小家子相”:恨不得把瓜皮也啃下。然而,小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也是最會模仿的。陶影自認(rèn)為做得天衣無縫,其實兒子早就看到了,并照“第一任老師”的樣子學(xué)著做。“終于有一天,她發(fā)現(xiàn)兒子也像媽媽一樣,把瓜皮啃出梳齒樣的牙痕,印堂上粘了一粒白而軟的嫩瓜子”。母親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一點不假。然而,陶影對自己的“忠實信徒”卻“勃然大怒了,‘誰叫你把瓜皮啃得這樣苦?(這還用問嗎?當(dāng)然是跟你學(xué)的啦。筆者按。)要用瓜皮洗臉嗎?”這真是“只許州官放火,不準(zhǔn)百姓點燈”。又明明是家庭經(jīng)濟(jì)拮據(jù),西瓜買得少,不夠吃,所以孩子才會這樣“苦啃”。(自己背著兒子時不也一樣的“苦啃”嗎?)若是買得多,甜甜的紅瓤都吃不完,誰還會去苦啃瓜皮呢?而陶影卻偏要這樣,讓一個僅有五歲的孩子儼然有副“大家子弟”的派頭,有模有樣的裝相顯擺,這不是太過分了嗎?再說,吃東西吃得干凈一點就有失“大家風(fēng)度”了?奇怪的“理論”!童真是美的,而女主人公卻偏要把童真扭曲,家庭本是小戶人家,省吃儉用型的,而母親卻偏要在兒子面前“豬鼻子插大蔥──裝象”,這種“裝腔作勢,東施效顰”式的作法不是“作秀”是什么?
其次,我們又來看看她在外面,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的情形和表現(xiàn)。
“陶影獨自坐公共汽車時,經(jīng)常不買票”。而那天,她帶著兒子小也坐公交車去寺院參觀,本來是不打算給孩子買票的。上車時,“車門上有一道白線,標(biāo)定一·一○米”?!靶∫矓D過去……陶影把小也的頭發(fā)往下捺……在小也的圓腦袋和買票的標(biāo)準(zhǔn)線之間,橫著陶影纖長而美麗的手指”。“小也,你不夠的。還差一厘米”。陶影如是說。她只用手指一橫,就準(zhǔn)確地知道還差“一厘米”?但孩子不愿意,鬧著吵著要媽媽給他買票。“‘我夠來我夠來!小也高聲叫,把腳下的踏板跺得像一面鐵皮鼓,‘你上次說我下次坐車就可以買票了,這次就是下次了,為什么不給我買票?你說話不算話!”面對兒子這樣的要求和責(zé)問,陶影一聲不吭,只是“看著兒子”,就是不買票。而當(dāng)售票員看到母子倆這樣的情形后,意味深長且又主動地說,“這孩子還差一厘米,不用買票”。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卻一反常態(tài),主動地掏了兩毛錢且重復(fù)堅持著給兒子買了票。這就有點奇怪了,因為就通常情況來說,售票員說了不需要買票,誰還會幾次三番地主動要求買票呢?除非是她的錢多得沒處放了;或者是售票員搞錯了──該買票而沒要她買票──而要買票者覺悟又非常之高;或者她是售票員的親戚,或是多年不見的好朋友,售票員賣個人情給她,而她又覺得不好欠人家的情。但這些對陶影來說都不是?;蛟S,她是想,僅僅是兩毛錢的小事一樁,給兒子買個快樂。但這也是說不通的:說是給兒子買個快樂,那先前孩子跺著腳,叫著吵著要買票時她為什么一聲不吭呢?且陶影是“很看重兩毛錢的。它等于一根黃瓜兩個西紅柿如果趕上處理就是三捆小紅蘿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夠吃四天的菠菜”。試想,一個持家“處處儉省”的家庭主婦,怎么可能把錢隨手扔在不需要扔的地方呢?這就使我們對她主動買票的動機不得不“另眼”相看了。其實,陶影此番的“表演”,給兒子買快樂是借口,真正的意圖是給自己買一個美麗的“花環(huán)”,在兒子(當(dāng)然也包括車上的眾人)面前顯擺──兒子,你看看,你的母親是多么的慷慨大方,誠實正直,遵守社會公德和有教養(yǎng)?。 白餍恪比绱?,真令人扼腕唏噓。
接著,他們來到寺院門口,陶影拿著同事老張師傅送她的一張贈票,準(zhǔn)備進(jìn)寺院參觀,讓孩子度過一個快樂的周未。兒子把票含在嘴里,飛快地跑了進(jìn)去。而陶影卻被守門的紅衣青年攔住了,問她要票。陶影爭辯說,她孩子不夠1.10米,不需要買票。紅衣青年不讓,非要讓她的兒子過來量一量不可。結(jié)果,墻上的“紅蚯蚓線殘忍地伏在比小也眉頭稍高的地方”。這下她傻眼了,無法辯駁,可再買張票又于心不甘。(舍不得啊,伍塊錢。)而此時又有好多人圍了過來,使她感到無地自容和擔(dān)憂──因為用肥皂泡吹起來的“完美”形象大有一觸即破的危險,所以氣不打一處來。于是便首先把氣出在兒子身上,“陶影一個箭步?jīng)_過去,啪地一聲打在孩子的頭上,聲音清脆,仿佛踩破一個乒乓球皮”。但紅衣青年仍然不買賬,你打你的兒子,關(guān)我屁事。并繼續(xù)攔著,還冷言冷語地數(shù)落著。這更讓她氣得不得了,本想吵一架(她本就是一個“不怕吵架”的人),但最后還是忍了,(說是為了小也,恐怕還是理屈詞窮吧)但氣還得出,“‘我們走!她猛地一拉小也。若不是男孩子骨縫結(jié)實,幾乎脫臼”。想想看,先前在公交車上,售票員說了她兒子不需買票而她卻偏要買票,這次守門員量了她兒子身高后,需要買票卻不買了,為什么?因為這次有逃票之嫌,即使補了票,也不會給她“完美”的花環(huán)添光加彩。其實這是一件很簡單的事,買個票不就得了。一厘米的事,真值得那么去較真嗎?你就是到市場上買一斤肉,相差個十幾克的,誰還會去找賣主說理?再說你原先是用手指橫放著量的,你就那么神,相差一厘米都量出來了?你心里認(rèn)為紅衣青年墻上的“紅蚯蚓線”有問題的話,那你就得用事實來證明?。≡跊]有鐵的事實證明紅衣青年墻上的“紅蚯蚓線”有水分的話,你就得尊重“當(dāng)前”事實。如果女主人公真是一個有“大家風(fēng)度”、有教養(yǎng)、追求“完美”的人的話,那在紅衣青年量了小也的身高之后,馬上就可以就坡下驢:“哦,對不起,服務(wù)員同志,剛才在公交車上,售票員說孩子還差一厘米,不要買票,我信了她?,F(xiàn)在你量了我兒子的身高,夠1.10米了,我馬上補票,請原諒。”這不就結(jié)了嗎?誰還會對你冷言冷語呢?如此,人家才會真心地說你是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呢。再說,對孩子的疑問“媽媽,你真的沒買票嗎?”更應(yīng)該實事求是的告訴他:“孩子,剛才在公交車上,售票員說你沒有1.10米,無需買票?,F(xiàn)在這里的紅衣叔叔給你量了一下身高,有1.10米,你長高了。孩子,我真為你高興。好,媽媽現(xiàn)在就給你去買票?!蔽蚁?,孩子聽到媽媽這樣說,肯定會一蹦三尺高。然而,陶影沒有這樣做,而是耿耿于“一厘米”,較真于錙錙銖銖,怨恨于孩子和他人??傊?,一句話,她自己沒有錯,絕對正確!錯是別人的。這就是她所謂的“大家風(fēng)度”?這就是追求“完美而無可挑剔的母親”的形象?若此,筆者實在是不敢恭維。我想,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就應(yīng)該營造和諧,就應(yīng)該嚴(yán)于律己,寬以待人,就應(yīng)該尊重你當(dāng)時無法辯駁的事實,就不應(yīng)該錙銖必較……陶影這樣做了嗎?沒有。所以說,她不是在真正地追求“完美”,而是在刻意“作秀”。
最后,陶影從寺院門口氣呼呼地回到家里,心里越想越不平衡,于是找到廠里的“作家”,在他的指導(dǎo)下,寫了一封“哀兵必勝”的信寄給報社。報社把信轉(zhuǎn)到寺院管理處,要他們調(diào)查處理。于是寺院管理處派人來到了陶影家里,核對情況,解決問題。當(dāng)陶影以“一個月以前,他沒有這樣高”來反駁調(diào)查組量出的小也現(xiàn)在是1.10米的身高時,調(diào)查組認(rèn)為陶影說得也有理,于是提出解決辦法:賠給陶影伍圓錢或是兩張參觀券。但均遭她拒絕。她只要調(diào)查組的人當(dāng)著孩子的面“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講清楚,告訴他,媽媽沒有錯兒……”這句話聽起來很是“冠冕堂皇”,很大氣的樣子。但筆者總覺得她有點往自己臉上貼金的味道。因為陶影是一個“處處儉省”,時時想占點便宜的人。如前所述,她獨自坐公交車,經(jīng)常不買票,去寺院參觀,為一厘米,就死活不肯掏錢給孩子補票,寧愿犧牲兒子的快樂,寧愿無端地狠摑兒子一個耳光而遭人非議等。而現(xiàn)在呢,人家賠給她伍塊錢或兩張參觀券(那可是十塊錢啊?。﹨s不要了。想想看,比起那兩毛錢,那將會是多少根黃瓜,多少個西紅柿,多少捆處理的小紅蘿卜或者是夠吃多少個“四天”的菠菜?她心里真的舍得放棄這有著巨大誘惑力的建議嗎?不,筆者認(rèn)為她不!然而,她又為何如此呢?那只能有一種解釋,即為了追求她的所謂“完美”而不得不強迫自己違心地放棄。也就是說,她這是故作“大方”,故顯“大雅”。她這是在管理處的領(lǐng)導(dǎo)干部面前大吹法螺──瞧,我陶影覺悟多高!在兒子面前故意顯擺──兒子,你看,連領(lǐng)導(dǎo)干部都說媽媽沒有錯,你母親是多么偉大,完美啊!然而,違背常理就是假,心口不一便是“偽”,刻意裝相就是“作秀”。行文到此,讀者諸君,我相信,從以上的分析中,你們應(yīng)該可以作出合乎客觀實際的判斷來了。
[作者通聯(lián):湖南資興市碑記學(xu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