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碧偉
師:(神秘地)老師這里有一個很古老的“字”,想給同學們認認,不知哪位聰明的同學認識?(邊說邊投影出甲骨文的“雨”字。)
生:異口同聲“雨”!
師:(驚訝)這么厲害?(板書“雨”字并追問)怎么知道的?
生:很形象,像天下雨了一樣,猜到的。
師:是的,很形象,這就是我們漢字的奇妙之處。很多漢字一看外形就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師:老師這里還有一個沒這么古老的漢字——繁體字,(板書“聴”)誰能認得是什么字?
生(部分):“聽”字。
師:恭喜你們,答對了。(生笑,師板書“聽”)那誰能說說,從字形上看,古人賦予“聴”字什么內涵呢?可以推測一下嗎?
生:要用“耳朵”聽。(其他生笑)
師:這是肯定的,所以左邊是個大耳朵,對吧?還有嗎?
生:我想還應該與“心”有關吧?
師:是嗎?怎么說?
生:它的下面有一個“心”字,可見,在古人看來,聽什么,還要用“心”。
師:你真聰明,我們平時聽什么都用心了嗎?我們上課可要用心哦。用上“心”也就是要……?
生:要“想”。
師:對,想(板書“想”),除了想,聽還需要……?
生:還需要帶上眼睛吧?
師:這怎么說?
生:“聴”的右上是個橫的“目”字,表示聽還要“看”。
師:同學們覺得他講得有道理嗎?
生:有道理。
師:(板書“看”)我也覺得,古人認為要聽好,應該是,除了注意用上耳朵外,還要注意用眼睛看和用心去想。
那么,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散文《聽聽那冷雨》,根據(jù)同學們的預習,文中除了寫“聽雨”之外,是否也寫了“看”和“想”呢?
(稍作停頓,等生反應。有部分學生自覺打開書本,有部分學生答“是”。)
若是這樣,那么,哪幾段主要是寫“聽雨”的?哪一段主要是寫“看雨”呢?“想”字又體現(xiàn)在哪里?(投影)請同學們再快速瀏覽課文,搜索關鍵詞,思考投影上的問題。
(學生快速閱讀文章,拿筆畫出關鍵詞,前后約三分鐘。)
哪位同學來說說,哪幾段主要是寫聽雨?你從哪些詞可以看出?
生:第5-7段。從“聽聽那冷雨”、“韻律都清脆可聽”、“雨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可以看出是寫聽雨的。
師:講得有理有據(jù)。除了這幾段,還有別的語段也是寫聽雨的嗎?
生:9-11段,寫“在日式的古屋聽雨”。
生:第8段過渡,其實也是寫聽雨。
師:那側重寫“看雨”的是哪段?
生:第3段。
師:是嗎?
生:不是,這里主要是寫“嗅雨”。
師:真有眼力!有什么根據(jù)?
生:“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薄荷的香味”,還有“腥氣”。
師:看來文章除了通過視覺、聽覺寫冷雨外,還用上了嗅覺。(板書“嗅”)
師:由“嗅雨”到“聽雨”再到“看雨”,作者在結構上是有過渡語的。
生:“聽聽,那冷雨??纯?,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添添吧,那冷雨?!?/p>
生:(迫不及待地)還有“雨不但可嗅,可觀,更可以聽”。
師:都找到了嗎?在哪里?
生:第3段開頭和第5段開頭。
師:對,其實要理清文章的思路,要注意一下像這樣典型的過渡語,這其實是作者給自己也是給讀者安排的指路燈,可以指明文章的方向。但是老師有個問題,這樣歸納,是否還有幾段沒有著落?
生:開頭兩段和最后一段。
師:是的,那么它們是由什么詞連接的呢?
生:“想”字。
師:書上哪些信息明確告訴我們作者是在“想”?
生:“想這樣的臺北”、“想整個中國”。
師:請畫出來。還有嗎?
生:“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師:很好,同學們預習得比較到位。都畫出來了嗎?
師:那文章結尾段與“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相呼應的話語有嗎?
生:“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記憶”與它遙相呼應。
師:講得很好。這里有一對都表示想的詞是——
生:“想入非非”和“苦思冥想”。
師:我這里還有個疑問,這個“想”字僅僅是連接文章的1、2段和最后1段嗎?
(學生陷入思考。)
生:好像中間幾段都有作者的聯(lián)想。
師:請具體說說。
生:王禹偁的竹樓和米芾父子的畫好像都是作者的聯(lián)想。
生:中間幾段聽雨都是作者的回憶,也都是聯(lián)想。
生:我覺得看雨和嗅雨也都是回憶,是作者聯(lián)想。
師:是這樣嗎?
生:是的,文章開頭,作者告訴我們走在臺北細雨霏霏的街上,然后就進入了回憶,一直到文章最后,作者告訴我們他坐在“雨窗子里”、“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記憶”,所以文章中間部分其實都體現(xiàn)了一個“想”字。
(掌聲響起)
師:太精彩了,這么復雜的結構也逃不出同學們的火眼金睛。確實,本文的結構是比較復雜的,我們通過“看”、“聽”、“嗅”以及“想”四個字,將復雜的頭緒梳理出來了。老師這里按照這個思路,擬了一個文章的結構提綱,供同學們參考。
投影出示課文結構提綱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