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舟
杜鵑花為杜鵑花科杜鵑屬植物,分布于北半球溫帶及亞熱帶,主產(chǎn)于東亞和東南亞山區(qū),以中國西南部橫斷山區(qū)最為豐富:杜鵑花科在世界上約有16屬1000余種,我國僅3屬,卻有605種,云南有306個種和變種,占全國該屬種類的一半以上。毫無疑問,中國是杜鵑花的原生地,而云南又為其分布中心。
作為“木本花卉之王”,杜鵑花在園林上極有價值,我國尤其是云南豐富多彩的杜鵑花資源一直為西方各國所覬覦。
早在19世紀末,他們就不惜巨資,多次派人來到云南、四川、西藏地區(qū)采集標本、種子。其中,來云南采集杜鵑花最多的要算英國的傅利斯(G.Forrest)、法國的德拉瓦伊(J.M.Delavav)和美國的羅克(J.F.Rock)。特別是傅利斯,他在中國先后發(fā)現(xiàn)了309種杜鵑花新種,并多已引入了愛丁堡皇家植物園,使得這座位于蘇格蘭首府的皇家植物園成為世界杜鵑花研究中心。
1919年,喬治·傅利斯在人跡罕至的云南騰沖高黎貢山西坡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他從未見過的“杜鵑巨人”——大樹杜鵑。要知道,杜鵑花多為高1~2米的小灌木和小喬木,這樣高大的品種實在是異常罕見。
驚異之余,他雇來苦力,橫著心,舉起斧,硬將一株高約25米、胸徑87厘米、樹齡達280年的大樹杜鵑砍倒,鋸了一個圓盤狀的木材標本歷盡千辛萬苦帶回國,陳列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里。
喬治·傅利斯將其定名為大樹杜鵑(R hod-odendron rotistum var.giganteum),在拉丁語中,giganteum的意義是巨大的,vat的意義是變種,大樹杜鵑意即指這種杜鵑是非常巨大的大樹,生長地是“TENGCHONG YUNNAN CHINA”(中國·騰沖)。
標本一經(jīng)公開展出,在全世界植物界引起了轟動。很多植物采集家都曾專門前往騰沖,試圖尋訪其下落,但均無功而返。
幾十年來,大樹杜鵑的生長地也就成了謎。
進入20世紀70年代,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著名植物學家馮國楣先生先后組織過幾次專門針對大樹杜鵑的調(diào)查,都因地點不詳和季節(jié)不當而未能如愿。
1981年3月,年過花甲的馮國楣和助手們經(jīng)過多方訪問和艱苦跋涉,在中緬邊境的騰沖縣界頭鄉(xiāng)上河頭村海拔2700多米的原始森林中找到了“杜鵑花王”,圓了中國植物學家的夢。
后來,經(jīng)騰沖縣林業(yè)局進一步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當?shù)厣杏行貜竭_1米以上的大樹杜鵑12株,其中最大的一株高27米,基徑粗達3.07米,根部呈板根狀,樹干布滿苔蘚,枝丫處附生著許多蘭花,樹齡已達630年。這是迄今為止在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最高大、最粗壯、樹齡最長的杜鵑花樹。該樹也被譽為“大樹杜鵑王”。
大樹杜鵑為常綠大喬木,高達27米,基徑可達3米;樹皮褐色,片狀剝落;葉橢圓形至倒披針形,葉緣具波狀粗齒,下面幼葉密被棕黃色氈毛;總狀傘形花序頂生,每花序由20~24朵長6~8厘米、口徑6厘米寬的鐘狀花冠組成,花薔薇色帶紫色;花梗長1.5~3厘米,密被絨毛;花冠基部有8個深色密腺囊。蒴果長圓柱形,微彎,有棱,被深褐色絨毛;花期2~3月,果熟期9~10月。
大樹杜鵑僅產(chǎn)于云南騰沖縣的界頭鄉(xiāng)大塘,該地位于伊洛瓦底江支流龍川江源頭,大樹杜鵑就散生在高黎貢山西坡由殼斗科、樟科、木蘭科、山茶科等植物共同組成常綠闊葉林中,其分布范圍只有數(shù)平方千米,種群株數(shù)十分稀少。
1984年,由原國家環(huán)境保護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發(fā)布的《中國植物紅皮書》將其列為國家二級稀有瀕危植物;1992年,被林業(yè)部列為國家一級珍貴樹種;1996年,在國務(wù)院發(fā)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中,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
目前,已在產(chǎn)地建立了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進行就地保護,并進行人工繁殖(主要是種子繁殖)。(文章代碼:0223)
責任編輯趙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