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濤
〔關鍵詞〕 語文教學;人文精神;反思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
01(B)—0021—01
以學科為本位的傳統(tǒng)語文教學,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fā)展的整體關懷,從而使學生成為被“肢解”的人。要徹底扭轉這種教學局面,教師要反思,必須進行價值本位的轉移,即由以學科為本位轉向以人的發(fā)展為本位,使語文教學充滿人文精神。
一、中學語文教育與人文精神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
馬克思說過:“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边@段話正是體現(xiàn)人文精神的教育觀。教育的對象是具有個人尊嚴和特殊個性的人,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生命感、價值感“喚醒”。而這種“喚醒”注定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不能“灌輸”也不能“訓練”的。因此,語文教師應幫助學生建立起一個心靈的家園。在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方面,教師把學生當“人”看。因為學生是主體的人,有獨立的人格和主體意識,教師要尊重他們。當然學生畢竟有惰性,有貪玩、好動、愛胡思亂想的天性。因此,教師不能對學生的幻想粗暴地禁止和壓制,應多一點同情心,多一點理解,給學生一定的心理自由。學生是有個性差異的,教師應該尊重這種個性差異。
中學是學生一個重要的成長階段,錢理群在《我的教師夢》中曾強調,青春期本身包含“對真善美的追求,對事業(yè)的向往和想象,對人類自然宇宙的關懷,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由此貫穿了銳意激情的生命活力,堅強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永不滿足于現(xiàn)狀的批判創(chuàng)造精神”,而這種“獨立、自由、批判、創(chuàng)造”的“青春精神”,恰恰就是人文精神的具體內容。
二、在語文教學中體現(xiàn)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意味著要喚醒學生精神世界中沉睡著的自由精神。因為就其本性來說,所有人特別是兒童,都具有自由的天性,包括探索、思考、想象、創(chuàng)造的天性。但在傳統(tǒng)教育下,隨著學生知識的增多,這種天性一步步被壓抑被剝奪。因此,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教師更多的時候應注意在語文教育中充分尊重他們的個性。
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具體體現(xiàn)在教學方法上,教師要做到六個“解放”,即“解放”學生的眼睛、“解放”學生的耳朵、“解放”學生的手腳、“解放”學生的嘴巴、“解放”學生的思想、“解放”學生的空間。“解放”學生的眼睛,是讓學生自由地閱讀,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來閱讀,包括教材的選擇,課文的選擇?!敖夥拧睂W生的耳朵,指讓教師盡量少講、精講,還課堂給學生?!敖夥拧睂W生的手腳,是指學生的學習方法可以自由地選擇。“解放”學生的嘴巴,是指教師應該允許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地發(fā)表意見?!敖夥拧睂W生的思想,是指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見解,不隨意否定,可以通過討論等方式讓學生自己判斷其觀點的正確性?!敖夥拧睂W生的空間,是指教師在語文課上完全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思維空間和活動空間,學習語文不分課內課外。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常需要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境。為了達到良好的效果,教師應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讓情感走進課堂”,以教師的“情”去撥動學生的“心弦”。當然,強調課堂氛圍應該是和諧的、寬松的,并不是否定課堂紀律與秩序的價值,也不是否認一定程度的緊張是人的聰明才智超常發(fā)揮的條件之一。學習環(huán)境的根本屬性應該是寬松的,紀律、秩序與競爭都是為了創(chuàng)造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是為了適應學生的不同需要,是為了在張弛有序的情況下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為學生只有思想不受束縛,才會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的火花。而積極有效的學習活動,需要寬松的環(huán)境。
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自由精神,需要教師以愛心和理解來面對學生,要多肯定、多引導、多鼓勵學生,與學生平等地交流,更細致地關注學生心靈的成長。在方法上,教師可以傾聽學生的課堂發(fā)言和批閱日記作文,以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等方式與學生溝通,增進對學生的了解,塑造其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