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磊
摘要:法國空想共產主義者摩萊里是在《自然法典——或自然法律的一直被忽視或被否認的真實精神》一書中提出“經濟法”這一概念的。對任何概念的認識,都必須注意其使用的語境(linguistic background)。語言天生的模糊性和豐富性使得它可能承載不同的邏輯思考。同樣一個詞匯,背后可能是截然不同的邏輯和思維在支撐。
關鍵詞:經濟法 交換 社會背景
中圖分類號:D90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20
一、摩萊里的經濟法
自摩萊里提出“經濟法”一詞之后將近百年間(1755年至19世紀中葉),這一概念并未引起廣泛的關注。僅僅是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這一概念才開始受到廣泛的關注。法國空想共產主義者摩萊里是在《自然法典——或自然法律的一直被忽視或被否認的真實精神》一書中提出“經濟法”這一概念的。摩萊里在此書中主要表達的是他所設想的未來理想的公有制社會藍圖。①正式提出“經濟法”的概念是在第四篇《合乎自然意圖的法制藍本》中。這一篇可以看作是摩萊里基于前三篇對政治和道德的缺點的全面、詳細考察基礎上的總結和理想。在該篇中,首先提出的是“可以從根本上消除社會的惡習和禍害的基本和神圣的法律”,共有三條;位列第二的就是“分配法或經濟法”,共計十二條:
第一條,為了使一切事務能夠秩序井然地進行,不發(fā)生混亂和干擾現(xiàn)象,全民族的人口要按家庭、部族和城市來進行統(tǒng)計和劃分,如果民族的人數(shù)很多,還要按省進行統(tǒng)計和劃分。
第二條,每個部族都由數(shù)目相等的家庭構成,每個城市都由數(shù)目相等的部落構成,以下類推。
第三條,隨著民族的發(fā)展,部族和城市的數(shù)目也將按比例增加,但人數(shù)達不到規(guī)定時,不得由此形成新的城市。
第四條,十和十的倍數(shù)是物品或人員進行任何民用分配的計算數(shù)項。換句話說,一切調查登記、一切按等級分配、一切分配計量等等,都是以十進數(shù)目為單位。
第五條,在每十名、百名(以下類推)公民里,都有一定人數(shù)的各行業(yè)的工人;這個人數(shù)按照工作的難易程度和每個城市的居民所需物品的多寡比例地加以規(guī)定,不要使這些工人過于勞累。
第六條,為了調整自然產品或人工產品的分配,首先應當考慮經久耐用的產品,即那些能夠保存或長期能使用的產品。
第七條,其次,應當注意不耐存放的天然產品或人工產品,這些產品由種植或制作的人運到公共廣場進行分配。
第八條,一切產品都要核算,其數(shù)量要與每個城市的公民人數(shù)相適應,或與使用它們的人數(shù)相適應。這些產品當中可保存的物品,均按相同的規(guī)則公開分配,如有剩余,則保管起來。
第九條,如果普遍使用的或部分人使用的非生活必需品感到缺乏,以致數(shù)量不敷,以及發(fā)生可能某一公民得不到這種物品的情況時,則暫時停止發(fā)放,或減量供應,直到數(shù)量充足時為止。但是,應當特別注意,勿使生活必須品的供應發(fā)生類似情況。
第十條,每個城市、每個省分的剩余物品運到缺乏這類物品的地區(qū),或者儲存起來以備將來需要。
第十一條,按照神圣法律的規(guī)定,公民之間不得買賣或交換。
第十二條,以本國產品援助鄰近民族或外族,或者接受這些民族或外族的援助,這就是以交換方式進行的唯一的商業(yè),此事通過公民來進行,而他們必須公開報告全部經過。同時,應當采取一切辦法,勿使這種商業(yè)給共和來國帶來任何私產。
從通篇文獻來考慮,在摩萊里那里“經濟法”一詞似乎可以做如下解讀:
第一,經濟法首先是一種分配意義上的法律,它的最主要目的是保障全體國民能夠按需分配到生活資料。
第二,盡管通篇的條文是一種狀態(tài)描述基礎之上的命令性語句,也僅僅有一處出現(xiàn)“國家”一詞——第12條中的“共和國”一詞,但是從文本整體解讀來看,這種命令更多的是一種對于公權力的命令。似乎在摩萊里看來,公權力是天然的分配執(zhí)行者。
第三,尤其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第12條中有關本民族和外族間關于“唯一的商業(yè)”問題。摩萊里首先認為,最良好的方式是國家不進行這種“惟一的商業(yè)”而委托公民去進行(委托人報告全過程即可)。
第四,在對第12條中整個文本的最后一句“同時,應當采取一切辦法,忽使這種商業(yè)給共和國帶來任何私產”做出解讀時,如果緊密的聯(lián)系摩萊里空想社會主義運動的最高權威這一因素來考量,摩萊里理想中的國家,是一個僅僅為全體國民利益而存在的實體——而并非有其他存在的目的。
第五,如果拋開因為歷史時空條件限制而帶來的對社會共同體認識的局限這一客觀存在的因素,摩萊里似乎主張的是一種“國家對經濟的全面主導”。
在認識他的這一結論的同時有四點因素需要(或者說值得)注意:一是他對于國家(公權力)天然的、不可避免的缺陷的考量——“勿使給共和國帶來任何私產”;二是對于社會共同體整體目標,或者說他認為社會的整體目標是考慮一切問題的源出點——保障國民獲得所需的生活資料;三是在思考的過程中,他對于資本主義的批判立場。最后一點是,他的學說在一個很長的時期被奉為社會主義運動的最高權威。
我們似乎可以對“經濟法”這一概念(或者說最原始意義上的概念)做出如下描述性的定義:經濟法是對國家出于保障社會整體利益而對國民經濟實行全面干預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法律現(xiàn)象進行調整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和。再回到文本中,結合“公民之間不得買賣或交換”,所有生活的必須資料都必須通過國家分配來進行等因素考慮,這是一種什么思考進路?這是一種“國家中的經濟因素”的思考進路。
此后,也有部分學者在其著作中使用“經濟法”這一概念,例如德撒米和蒲魯東就分別在《公有法典》和《工人階級的政治能力》中使用了“經濟法”的概念。但是嚴格來說,“經濟法”這一概念在當時并不科學,這些作者都是在探討一種人類理想社會圖景的情況下使用這一概念的——也因此被摻入了更多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在我看來,由于“經濟法”這一概念的新生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它是不會正式進入職業(yè)法學家們的視野。
“資本主義社會迅速向壟斷和社會化方向發(fā)展,主要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被迫或主動干預、參與社會經濟生活的程度日益加深,早期資產階級思想家在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公法與私法之間認為設定的界限在實踐中難以再固守。注重理性和抽象思維的德意志學者適時的對經濟法作出概括。此后,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初,德國學者赫德曼等發(fā)表了一系列關于經濟法的論文,由于社會經濟和法的現(xiàn)實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導致社會觀念發(fā)生了決定性的變化以及具體經濟法學說的提出,就使得經濟法這門新興的法律科學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問世了?!?/p>
上述說法是筆者在一本權威的經濟法教材中介紹“經濟法學的歷史發(fā)展和研究現(xiàn)狀”一節(jié)中抄錄的。在這里,筆者只想從有限的知識出發(fā),對這段說法予以某些方面的糾正:
第一,事實上,在英美兩國中間,從來也沒有產生過太大規(guī)模的經濟法學研究。至于例子和原因我將在后談到。他們的研究更多的是著眼于一些具體的、細節(jié)性的市場問題,從來沒有產生過結構恢宏的經濟法學說。
第二,請不要將德國學者的“注重理性和抽象思維”拿來作為經濟法學率先在德國發(fā)展的原因。這樣似乎讓人容易理解成經濟法已經在西方世界成了“星星之火”,被德國學者這么一點就“燎原”了起來。在接下來的分析中,我將具體說明這一問題,德國學者在這一方面有所作為,其實是和當時德國的社會現(xiàn)實分不開的。
二、經濟法之德國版
1906年,德國學者萊特在《世界經濟年鑒》中使用“經濟法”一詞,來統(tǒng)稱“有關世界經濟的法規(guī)”。這往往被很多學者視為一個“經濟法”發(fā)展的重大標志。但在我看來嗣后的一系列事件也許更值得被視為經濟法發(fā)展的重大標志:與之相伴,他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經濟法學說為這種新興的法律提供證成或加以研究。
其一,集成說。認為:凡是以影響國民經濟為目的的規(guī)范的總體就是經濟法。
其二,對象說。認為:經濟法有獨特的調整對象,是獨立的法律分支。其代表學說又有兩種:一是認為經濟法是“組織經濟固有之法”,所謂“組織經濟”,是指“以改進生產為目的而規(guī)制的交易經濟和共同經濟”;二是認為經濟法是“有關經濟性企業(yè)者的企業(yè)管理立法”。
其三,世界觀說。認為“以具有現(xiàn)代法為特征,并滲透于現(xiàn)代法的經濟精神為基調的法為經濟法”。
其四,方法論說。該說將法律領域中經濟部分所作的法學的全面探討,理解為經濟法研究。該說的極端主張是認為“一切有關經濟的法律都是經濟法”。
其五,機能說。認為經濟法是統(tǒng)制、促進和限制營業(yè)活動的法律以及國家性決定的組織的法律。②
值得注意的歷史事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之前,經濟法的觀念和學說主要只對日本和蘇俄發(fā)生了影響,而當時“幾乎只有德國學者”在研究經濟法。③
更值得注意的歷史事實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過后,即“經濟法”真正開始出現(xiàn)在國家正式頒布的法典中的時期——德國社會處在一個什么樣狀況下?那是一個國民經濟極度困頓的時期,由于戰(zhàn)爭帶來的巨大破壞(包括戰(zhàn)爭中的損失和數(shù)量巨大的外債)④,德國的魏瑪政府不得不以很多超常規(guī)的手段來維持國民經濟的運轉,并且這些手段還不是那么有效。經濟的運轉依舊困頓——人民的生活也是“水深火熱”——這一切也恰恰是希特勒政府得以上臺的社會經濟條件。
三、經濟法之蘇俄版
蘇俄的經濟法研究比較早起步,但是由于國家政治的影響,幾起幾落,先后出現(xiàn)過如下具有代表性的學說。
第一,經濟——行政法學說。該說出現(xiàn)于上世紀20年代。認為經濟法就是經濟——行政法。
第二,大經濟法說。30年代中期出現(xiàn)。認為經濟法就是“無產階級國家在組織經營管理和組織經濟聯(lián)系方面所實行的政策的特殊形式”。
第三,縱橫經濟法說。50年代末60年代初提出。認為經濟法調整社會主義組織及其內部單位之間在領導經濟活動和進行經濟活動時形成的關系。
第四,綜合部門法學說。40年代提出。認為調整經濟關系的的規(guī)范性文件構成經濟法。⑤這里有一個同樣值得注意的社會背景。在俄羅斯的傳統(tǒng)中,它通常會奉行一種內部矛盾外部化的治國方略。這個國家(或者說民族)就是在不斷的擴張中來保持國家發(fā)展的。它似乎一直在堅持一種以領土擴張促民族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思路。這種思路不管是在帝俄時期,還是在蘇俄時期,都是一以貫之的。在我看來,馬克思的學說率先在俄羅斯產生實踐并不是偶然的,俄羅斯從來都是一個呼喚強大“利維坦”的社會共同體。與之相關的一個最近的例子是,在俄羅斯人看來是英明領導的普京即將結束任期的時候,多少俄羅斯人在積極、主動的呼吁修改憲法以便讓普京繼續(xù)留任?⑥
四、為什么英美沒有經濟法
其一,由于英美法系中不存在公法和私法的劃分。也沒有調整平等民事主體關系的“民法”概念。英美法的基本分類有兩種,一是普通法和衡平法,一是刑法和民法。其民法也包括了行政,行政法是包涵在他們的民法之中的。這是我們的法學家給的答案。他從形式的角度給出了一個答案。在我看來,這個答案只能回答部分的問題,而不是全部的問題。
其二,經濟法在英美不能蓬勃興起有著更為深厚的社會背景。
眾所周知,出于各種各樣歷史的因素,西方社會中的自由主義傳統(tǒng)是根深蒂固的。反映在經濟實踐層面上,長期以放任自由為其主導性經濟政策;反映在理論層面上,以斯密的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派為代表。這種自由主義的傳統(tǒng)在經濟(實踐和理論層面)上的根深蒂固使得他們其實并不可能將對“經濟法”這一概念的思考放在“國家中的經濟因素”這一理論進路上——進而也就不可能去產生一種宏大的經濟法學說。如果說他們認為需要國家對經濟進行干預的話,那么其理論進路也只是在“經濟中的國家因素”這一理論進路中進行的。在古典自由主義的傳統(tǒng)中,在“最小的(警察)國家就是最好的國家”這樣一個立論基礎上,是根本不可能沿著摩萊里的“國家中的經濟因素”進路前行的。即便是在國家因素得到最大強化的新自由主義學者(以凱恩斯為代表)那里,也絲毫看不出任何沿著“國家中的經濟因素”這一理論進路前行的跡象——哪怕新自由主義被貼上了“左派”的標簽。
就以已經成為目前主流的新自由主義的學說為樣本進行分析。新自由主義主要學說內容大致如下:
在個人觀念上,從原子式的個人轉變?yōu)樯鐣缘膫€人。主張個人并非彼此孤立的個體,而是彼此依賴的社會存在。個人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存在和發(fā)展,個人能力的發(fā)揮,個人利益的實現(xiàn)均有賴于他人的合作與社會的支持。作為一名社會成員,個人有權追求自身利益與社會的支持。
在國家問題上,主張從“警察國家”轉變?yōu)椤案@麌摇?。新自由主義主張國家應全面承擔各種社會責任,廣泛干預社會生活,積極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從而在建設一個既有公平又有效率,既有自由又有效率的社會中發(fā)揮積極作用。⑦
如果把上述學說轉化一下,來提出一種“經濟法”的定義話,那么我們同樣可以將其說成是: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出于保障社會整體利益而對國民經濟實行的全面干預行為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和。但是支撐其的邏輯卻截然與摩萊里和德、日、俄相反——這是一種“經濟中的國家因素”的思考進路。
在這樣一種思考進路下,我們可以看到,英美的那些在中國人看來屬于“經濟法”范疇的法律法規(guī)首先是更多的是集中在市場秩序的問題上;其次,根本不具有恢宏的架構;最后,在具體的市場問題上,探討進行得專業(yè)且精深。這意味著什么?也許英美國家(包括他們的法學家們)在“國民經濟”和“國家”這兩種因素的關系上,都選擇的“國民經濟”作為優(yōu)先考慮的因素——只有當它轉不動的時候,才需要“國家”因素的參與。
對任何概念的認識,都必須注意其使用的語境。語言天生的模糊性和豐富性使得它可能承載不同的邏輯思考。同樣一個詞匯,背后可能是截然不同的邏輯和思維在支撐。今天——今天的中國人——所理解的宏大的“經濟法”概念是和英美完全不同的事物。在我看來,這甚至部分是中國經濟法學科萎縮的重要原因——我們的法學是建立在向西方學習的基礎上的,而西方的自由主義傳統(tǒng)——哪怕是在新自由主義成為主流的今天——是根本不可能允許去產生一個宏大的經濟法學架構的。
這里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經濟法學在西方世界的萎縮。“經濟法”一詞不論是在學術研究中還是在司法實踐中都不再被廣泛使用。不論是學者還是媒體,都更多的是使用在中國經濟法學界看來是經濟法類屬下的“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等具體的法律——哪怕是在經濟法的首興地德國。我個人認為這不是偶然的——因為人家的傳統(tǒng)(當然也有法律上的傳統(tǒng)),但更多的是現(xiàn)實,根本就不需要那種結構恢宏的“經濟法”(或者說“經濟法學”)。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人家的國民經濟運轉至少在整體上有序而有效,就算是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具體問題,“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的方法已經足夠。這也是為什么我的同學在查閱資料時會遇見“大問題的著作幾乎沒有,小問題的著作專業(yè)而精深”的根本原因。
注釋:
①蘇惠祥、邱本.經濟法原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47頁.
②【日】金澤良雄,滿達人譯.經濟法概論.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③潘靜成、劉文化.經濟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頁.
④【德】古德里安.閃擊英雄.http://infoofww2.com/fxyj/xszc/fazhi.htm.
⑤國立莫斯科大學、斯維爾德洛夫法學院編.經濟法.第一章.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0年版;【蘇】拉普捷夫.經濟法.第一章.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1年版.
⑥郭力.普京任期疑云.南方周末.第1126期.第7版.
⑦張文顯.二十世紀西方法哲學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05—20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