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巍巍
摘要:近年來,跨文化交際一直是我國外語界研究的熱門課題,作為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一種有效途徑,“移情”概念也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本文對移情學說在國內的發(fā)展進行了梳理、總結,希望可以對這一理論的深入研究有所幫助。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語用移情 文化移情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20
“移情”學說最早是作為一種美學概念提出來的,誕生于十九世紀的德國,意思為“把感情滲進去”。德國的心理學家,美學家立普斯將移情說提高到了科學形態(tài)。
移情學說在我國的發(fā)展也是從美學領域開始的,隨后在心理學,社會學以及教育學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20世紀30年代,我國著名的美學家,哲學家朱光潛最先將“移情”這一概念引入了中國學術界,在他的幾部著作中均對移情概念有所闡述。在《西方美學史》中,他梳理了移情說的起源,發(fā)展,并探尋這一學說興起的原因;在《詩論》中,他主要用移情說解釋詩中情境交融的境界;在《文藝心理學》中,他把“移情作用”放在“美感經驗”的分析“物我同一中論述”??偟膩碚f,他主要從哲學的高度來闡釋移情作用。文藝評論家童慶炳、黃書雄也對“移情說”進行了探討。童慶炳在他的《與天地萬物相往來—談審美移情》一書中,對審美移情說做出了總結,并指出移情說的缺陷。黃書雄在《文學鑒賞論》中認為,移情說有主觀唯心主義的成分,否認了美的客觀存在,但他同時承認了移情說在藝術欣賞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1991年何自然在《外語教學與研究》發(fā)表的“言語交際中的語用移情”一文中,首次在國內語言學界提出了“移情”的概念,認為習得者應該理解、感受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并設身處地的從對方的文化背景中進行語言的學習和運用。他指出“移情在語用學上指言語交際雙方情感相通,能設想和理解對方用意?!?1991:4)他提出在跨文化交際中移情表現為兩個方面:語言語用移情和社會語用移情。
語言語用移情是指說話人運用語言刻意對聽話人表達心態(tài)和意圖,以及聽話人從說話人的角度準確領悟話語的用意。如甲和乙兩位客人赴宴并被安排在同席的相鄰座位,甲出于禮貌,會從乙的角度說:“很榮幸能坐在你旁邊”。這是甲的移情說法,刻意抬舉了客人乙,十分得體。反之如果不用移情,說:“你真是太榮幸了能坐在我旁邊”,就會使乙覺得甲趾高氣昂,同樣一個命題,語用效果大不一樣。
社會語用移情,涉及到言語交際雙方的社會、文化背景和人際關系,也涉及到語境。它主要指言語交際雙方都設身處地地尊重對方的思想感情和看法,從而在言語交際過程中相互默契,達到預期效果。如中國人在用英語遣詞造句時,不免會受本土文化和思維的影響,但只要不十分離譜,英美人還是可以接受的。同樣英美人在使用漢語時,也會出現種種失誤,但我們也能理解,這說明雙方都注重了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移情。
何自然的語用移情理論為為其他學者對移情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做下了鋪墊,九十年代年代以后對移情說的研究多是基于這一理論展開的。
隨著對跨文化交際學的深入研究,文化差異被視為跨文化交際中的一個重要障礙。為了促進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許多學者認為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應進行文化移情。文化移情指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交際主體自覺地轉換文化立場,有意識地超越本土文化的俗套和框架模式,擺脫自身文化的約束,置身于另一種文化模式中,如實地感受、領悟和理解另一種文化。它是跨文化交際中連接主體與客體的語言、文化及情感的橋梁和紐帶,是有效溝通的技巧、藝術和能力。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文化移情展開了研究,在一些學術性期刊上也出現了很多有關方面的文章。例如,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的適度原則》(高永晨,2003)中,作者提出了培養(yǎng)文化移情能力的途徑,并提出文化移情應遵循適度的原則;《禮貌策略與文化移情》(陳明娟,2004),作者指出禮貌文化的移情要求交際者了解異質文化中特有的禮貌原則和策略,擁有平等寬容的心態(tài),實施到位適時的移情;《外語教學中的文化移情》(李玲,2007),作者主要從外語教學的角度,提出教師應在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文化移情能力。由于文化移情要求交際雙方從對方的文化習慣、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來考慮問題,可以有效的避免交際過程中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交際失誤,從而促使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提高文化移情能力已成為跨文化交際以及外語教學領域學者研究的重要課題。
總的來說,移情學說在國內的理論發(fā)展以何自然的語用移情為主,基于這一理論,大量學者開展了更廣泛更深入的研究,為移情學說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文化移情作為對移情學說發(fā)展的延伸,多數研究者傾向于從外語教學或跨文化交際中的失誤提出培養(yǎng)文化移情的重要性以及培養(yǎng)文化移情的途徑,但至于其有效性仍缺乏實證性的研究,而且對文化移情的理論研究也缺乏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言語交際中的語用移情.外語教學與研究.1991(4).
[2]高永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的適度原則.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73).
[3]陳明娟.禮貌策略與文化移情.云夢學刊.2004(5).
[4]李玲.外語教學中的文化移情.襄樊學院學報.2007(3).
[5]袁志明.文化移情能力與跨文化意識研究.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