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波
摘 要:湯顯祖之《牡丹亭》的“至情”,是文學史給予《牡丹亭》的根本定位,并在整個明清傳奇史上具有極廣泛的情感關(guān)涉。其引發(fā)的此后文人傳奇均難逃“牡丹窠臼”、甚至才女“情死”的極端現(xiàn)象,都堪稱明清文人傳奇之情感格局的最大“影響元”。
關(guān)鍵詞:湯顯祖 《牡丹亭》 至情 情死 牡丹窠臼
引言——“牡丹”花開動京城
《牡丹亭》,是湯顯祖平生最為得意的佳作。自其完成之日,就令普天下“有情人無不噓欷欲絕,恍然自失”(潘之恒語),當時即有沈德符所稱“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的盛況空前,正是“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其給予文壇的巨大震動即這種極度的讀者占有、更不乏其“惹多少好兒女拼為她傷心到死”的強烈情感關(guān)涉。
須知,《牡丹亭》的這種情感關(guān)涉,其實頗為深刻地牽扯到了明清兩代眾多的文人曲士、閨閣佳麗,如凌濛初、張岱、曹雪芹是將《牡丹亭》奉為“奇文”的“情迷”,內(nèi)江俞二娘、馮小青、商小玲等無怨無悔的“情死”于《牡丹亭》。歷代而不乏癡心,廣泛地影響了《牡丹亭》之后的幾乎整個明清傳奇史。
我們說,像《牡丹亭》這樣的作品——“四夢熟而膾炙四天之下,四天之下,遂競與傳其薪,而乞其火”(王思任語),其特別與倨傲之處,在于作為后世可望不可即的范本而自成其不朽,《牡丹亭》之后“牡丹遍地”,無數(shù)仿“牡丹性情”之作前仆后繼,參差不齊地充斥著明清文壇。
在這個意義上,便是《牡丹亭》之于明清傳奇史的“居功至偉”——為明清文人傳奇奠定下了不容超越的情感價值取向[1]。
傳奇,作為一種“造境若真”的“怡情”形式,是最能體現(xiàn)出一代文風士氣與心性感慨的,因而在深入人心上,自是比那些正統(tǒng)詩文們要強。湯來賀言——夫歌舞之感人心也,有不知其然而然者。嘗見幼童一睹梨園,數(shù)月之后,猶效其歌舞而不忘。至于婦女,未嘗讀書,一睹傳奇,必信為實,見戲臺樂事則粲然笑,戲臺悲者輒泫然淚下,得非有感于衷乎。雖說本是諷傳奇之“誨淫”,卻也間接說出了“怡情”的意義[2]。因此,本文亦不過旨在借這“前無作者,后鮮來哲,二百年來,一人而已”的《牡丹亭》,來管窺一下傳統(tǒng)文化末世的所謂“心性”。
一、“牡丹”之“情”為何物
《牡丹亭》有“情”字至上的說法,這緣自其第一出開場標目的一曲“蝶戀花”:“忙處拋人閑處住,百計思量,沒個為歡處。白日消磨腸斷句,世間只有情難訴。玉茗堂前朝復暮,紅燭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盵3]一句“世間只有情難訴”,便是湯顯祖《復羅念庵》中“師言性,弟子言情”的最好表征。
至《牡丹亭記題詞》,這層意思則更為清晰明白: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于豈少夢中之人耶!……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盡管“傳奇十部九相思”(李漁語),但湯顯祖之前,畢竟鮮有文人如此明白地把“情”、尤其是“兒女情”大肆宣揚。且湯顯祖生于有明清之際、絕不類元朝的堪稱“最頹唐”之時,須知,明代文士絕大多數(shù)是本著“傳奇莫作尋???識意由來可立身”(邵燦《香囊記》語)的想法作傳奇的,縱“傳奇,稗官小道”也必定為 “高者醒月露,下者亦不失雄帥煙花”(徐復祚《曲論》語)努力。在此背景下,更可以看出《牡丹亭》的高處突現(xiàn);亦由此,也佐證了《牡丹亭》之“情”的絕不可作單純語。
那么,“牡丹之情”究竟作何解,歷來眾說紛紜。冠冕堂皇的“詩教”說法有,偏執(zhí)狹隘的“獨情”說法有,從晚明“心學”的“情本位”去論及“情至”的說法亦有。顯然,《牡丹亭》之標榜“情”,與各種或明或潛的“傳統(tǒng)”、“潮流”都不乏承繼與關(guān)聯(lián),但怕是也不盡然有一定的“因果”聯(lián)系。在筆者看來,真要論“情”,還當從《牡丹亭》的故事本身入手為最直接。
《牡丹亭》的故事緣起何為,不過一情竇初開的少女在大好春色的引逗下,產(chǎn)生了最自然的懷春之情;《牡丹亭》的故事形容何若,不過一“非夢中人不嫁,非夢中人即死”的單純少女心思之執(zhí)念,固然愛得沉重了些,正是:“情之所之,不知其所始,不知其所終,不知其所離,不知其所合。在若有若無,若遠若近,若存若亡之間,其斯為情之所必至,而不知其所以然。不知其所以然,而后情有所不可盡。而死生生死之無足怪也。故能癡者,而后能情,能情者,而后能寫其情?!?潘之恒《鸞嘯小品》之《情癡》卷)[4]歷來以為“最難得者,解杜麗娘之情人也”,恐怕正是杜麗娘所系的那個純凈而簡單的“執(zhí)念”,牽扯到了湯顯祖苦苦執(zhí)著的“情”吧。[5]
至此,倒不妨退一步想:世人多見的,是湯顯祖在《牡丹亭記題詞》中特別提出的那個“情”字,也因此一頭陷入“情網(wǎng)”,出不來也看不透?!额}詞》中“情”的下面還有一層“情”的意思。其實《牡丹亭》的關(guān)鍵之處在于杜麗娘于“情”的“非死不可”,而“非死不可”的因由卻并不見得就是一個“情之深”?!额}詞》中有這樣一句人生感嘆:“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便是一語道出《牡丹亭》的“此情于人世之不可得”,而這“不可得”也是“情”、是《牡丹亭》之“情”。
所以,《牡丹亭》之“情”獨到而卓絕,比之“感情思想宣言”,反而更傾向于一種在虛幻如“南柯一夢”的現(xiàn)實中對保有真實自我存在的執(zhí)著,這恐怕是湯顯祖孜孜一生的疼痛吧。沈際飛說:“歸本于道,臨川先生作文把柄處”,評價非常恰當。
二、紅顏之“情死于牡丹”
清時有民諺“唱了花鼓十八夜,嫁走寡婦十七人”,歷來就有女性對于傳奇特別“有感于衷”的說法——只因觸動了心事。故而,《牡丹亭》使得明清才女們流連其中、感觸至深這不稀奇,但總要執(zhí)著地以生命為代價去證明或延續(xù)這種“感觸”,便是奇之又奇的一大“景觀”了。
第一個因《牡丹亭》而死的,是俞二娘[6]。據(jù)文獻記載,對湯顯祖的“至情”給予第一次留世評語的,便是此女[7]。湯顯祖亦慨嘆“俞家女子好之至死,情之于人甚哉”,并題下《哭婁江女子二首》:
晝燭搖金閣,真珠泣繡窗。如何傷此曲,偏只在婁江?
何自為情死?悲傷必有神。一時文字業(yè),天下有心人。
怕是湯顯祖自己也不曾想到,一部《牡丹亭》竟會在“天下有心人”之中引起諸如這般的驚詫[8]。自此后,更有商小玲的演《尋夢》而氣絕于舞臺之上;馮小青的夜雨中挑燈夜讀《牡丹亭》等等事端。還有曹雪芹曾在《紅樓夢》中為排解之故,寫了一回“牡丹亭艷曲警芳心”……
那么,究竟為什么會有“牡丹情死”這個極端,或者說為什么明清才女們于“牡丹”非“不死不可”呢?這里,筆者將就其中影響最廣的“馮小青事”[9]做一下解讀。
馮小青[10]曾夜讀“牡丹”,有詩云:“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閑看牡丹亭。人間亦有癡于我,豈獨傷心是小青?!蔽覀兌汲姓J,《牡丹亭》之前從未有過癡如杜麗娘的女子——夢里愛得執(zhí)著、醒來寂寞憂傷,但她與小青幾乎無二致的共通:我道世間只有小青癡得沒要緊,還有個杜麗娘早則恁般也[11],怕是“小青事” [12]的根本緣起吧。
徐士俊《春波影》的序中有言:“小青之死未幾,天下無不知有小青者”[13],蓋《牡丹亭》之后,明清傳奇中頗有對小青之“牡丹情愫”的精當描繪,很好地詮釋了這等“心傷”。吳炳《療妒羹·題曲》中的“小青獨白”,便是例子:“好笑杜麗娘,悄然廢書而嘆,道圣人之情見乎詞矣?!蠲钍菍粢怀?恨風光不留,把死生參透,只要夢魂守……“第云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臨川序語,大是解酲。似俺小青今日,怕不待臨川淚流……待我當做杜麗娘,摹想一回。這是芍藥欄,這是太湖石?!舳荚S死后自尋佳偶,豈惜留薄命活作羈囚……只是他這樣夢,我小青怎再不做一個兒?”[14]在品讀上述戲文后,能夠強烈感受到的除小青的具體悲傷外,更是其于杜麗娘處境中感覺到的強烈心理認同。
焦循,以《春波影》為“演小青事”之最,其中一個場景很是尖銳地點明了小青的“必死之因”:“天上這等憐才,何獨才子佳人不能作配……你也思金堅石堅,有幾個李家的易安?你也思夫仙婦仙,有幾個吳家的彩鸞?你也思雙雙的美緣,只有個少游的宅眷。那里討個個價鳳鸞儔,世世價鴛鴦伴,不記得駿馬癡鞭?!盵15]都說天地若無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無情,不能環(huán)相生。生生而不滅,由情不滅故[16],但癡如小青,竟連夢都不必做,是何其可悲!悲而至此,除卻“情死”,還尋得出路嗎?正所謂“死則聚,生則離矣”[17],情死于斯,時也,勢也。
三、“牡丹窠臼”下的情感狀貌
《牡丹亭》之情,可以總結(jié)為:其情謂超越一般禮樂、能“聞其大道”之“至情”、其情之所從出處即為“人情之大竇”。但是,《牡丹亭》之后的文人曲士則少有能從湯顯祖的絕對高處中盡解其意者,久而久之,則致使“牡丹之情”的涵義漸趨單調(diào)、文人傳奇的格局也日趨狹窄。
我們說,湯顯祖針對其仰慕的好友達觀和尚“情有者,理必無;理有者,情必無”而寫的《牡丹亭》,并不僅僅只是晚明自然人性之“情”,也不單純是“禪家習用的機鋒輕輕一點”的消解。當時,湯顯祖曾寫過一首偈:“無情無盡卻情多,情到無多得盡么?解到多情情盡處,月中無樹影無波。”而達觀和尚贈與他的,卻全是另外一番言語:“理明則情消,情消則性復,性復則奇男子能事畢矣?!痹跍@祖之《牡丹亭》,蓋“無情”而“多情”、“多情”而“情盡”、“情盡”而無所尋者,便是“因情悟空,即空見色,由色生情”的輪回,因為終于可以淡薄、卻終于不能無情,這是“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的感嘆、是“厭逢人世懶生天”的因由。
須知,湯顯祖為人之生平做派,與明代文士的相差雖不是一點、卻有極為共同之處。[18]我們說,差不多與之同時的徐渭、王陽明,或是后來的李贄、顧炎武、黃宗羲等人,雖然骨子里的“暴戾”之氣,湯顯祖似乎沒有;但其“競進”之心,湯顯祖胸中亦滿載,不然,不會有大失望之后的那句“厭逢人世懶生天”。
而湯顯祖的前前后后,似乎也并不寂寞。顏山農(nóng)講“……只是率性而行,純?nèi)巫匀?便謂之道……”;何心隱講“性而味,性而色,性而聲,性而安適,性也”;李贄講“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袁宏道講“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陳乾初講“人欲正當處即是理,無欲又何理乎”;唐甄講“生我者欲也,長我者欲也。舍欲求道,勢必不能”;顏元講“男女者,人之大欲也,亦人之真情至性也”;戴震講“好貨好色,欲也,與百姓同之即理也”……文學史上把這些都稱作“批駁人性束縛的文化潮流”。
但正如《莊子·漁父》有云:“具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fā)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nèi)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這里面暗藏的關(guān)鍵是其論述重點的偏移,即由“心性”到“人欲”的轉(zhuǎn)變。就如同《長生殿》之于《牡丹亭》一般,強調(diào)“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情真”,已經(jīng)悄悄然地變作所謂“情見于人倫,人倫始于夫婦,麗娘一夢所感,而矢以為夫,之死靡忒,則亦情之正也”[19]的士大夫“溫柔敦厚之情”,這不過“冠冕堂皇”的“詩教”。
我們說,中國文學史上有一條不成文、卻屢試不爽的潛規(guī)則,類似于馮夢龍口中的“人事濫而天概之,定勢也”。蓋所謂一代之文學,必自民間起、而盛于文人案頭之上,且當案頭足夠精當?shù)阶疃κ⒅畷r,并將引起后來者的自束而日臻于病態(tài),則此種文學之消亡時不遠矣。故明清傳奇者,隨著“牡丹窠臼”的越來越不可脫離,其“情”也隨之愈發(fā)的單薄,亦若古往今來之必然,這樣的情境,雖是悲哀,卻也是文學發(fā)展的必然。
尾聲——《牡丹亭》與傳奇之死
張琦曾大力稱贊《牡丹亭》之“上薄《風》、《騷》,下奪屈、宋,可與《西廂》交勝”,《牡丹亭》便是明清傳奇史上的第一部經(jīng)典??v觀前事,似徐渭的《四聲猿》或可比肩,但是就后世影響而言,上承元雜劇之尾勢的《四聲猿》則明顯不及下開昆腔之先河的《牡丹亭》更惹眼球。
盡管一部《牡丹亭》“不顧拗盡天下人嗓子”,使得諸如李漁者,都稱其近于“案頭尺牘清供之物”。但是,至少,《牡丹亭》作為文人傳奇的巔峰之作,依照沈德符之言,其才情是“自足以不朽”的,這一點,毫無爭議。
真真是誠若王驥德所云,此只一部《牡丹亭》“前無作者,后鮮來哲,二百年來,一人而已”,在這個意義上,《牡丹亭》的“盛極”,昭示了傳奇的“必衰”。
注釋:
[1]據(jù)筆者統(tǒng)計,與《牡丹亭》有關(guān)的明清傳奇至少有陳軾《續(xù)牡丹亭》、王墅《后牡丹亭》、周朝俊《紅梅記》、范文若《夢花酣》、吳炳《畫中人》、王元壽《異夢記》、袁于令《西樓記》、蔣士銓《臨川夢》、陳森《梅花夢》等上百余種傳奇劇目。
[2]此即崇禎進士湯來賀之作——《梨園說》,錄自湯來賀《內(nèi)省齋文集·卷七》,見《中國戲曲志·江西卷》,第886-887頁。湯來賀,明遺民,曾官至廣東按察司事,明亡,拒降清,后入白鹿書院,講席以終。
[3][明]湯顯祖著,徐朔方,楊笑海校注:《牡丹亭》,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
[4]汪效倚輯注:《潘之恒曲話》,北京:戲劇出版社,1988年版。
[5]才女程瓊在批點《牡丹亭》時,曾就杜麗娘“則為我生小嬋娟,揀名門一例,一例里神仙眷。甚良緣,把青春拋的遠”的唱詞(第十出《驚夢》)分析出麗娘因“寧與夢中之鳳偕死,不與博地之輩俱生也”與“夢中之人,何可真得”的矛盾,只能選擇死來實現(xiàn)“情”。
[6]“婁江女子俞二娘,秀慧能文詞,未有所適。酷嗜《牡丹亭》傳奇,蠅頭細字,批注其側(cè)。幽思苦韻,有痛于本詞者。十七惋憤而終”,語見于湯顯祖《哭婁江女子二首·序》。
[7]俞二娘有言:“書以達意。古來作者,多不盡意而止。如‘生不可死,死不可生,皆非情之至,斯真達意之作矣”。而所謂“達意”者,一詞足見其內(nèi)心癥結(jié)——可為情死。參見張大復《梅花草堂集》。
[8]筆者粗略統(tǒng)計,明清兩代對《牡丹亭》有記錄在冊的“回應(yīng)”或“評論”的女性,大概有俞二娘、馮小青、葉小鸞、商小玲、黃淑素、浦映淥、陳同、談則、錢宜、林以寧、顧姒、馮嫻、李淑、洪之則、程瓊、林陳氏、程黛香等一十七人。
[9]據(jù)統(tǒng)計,明清傳奇取材于“小青事”的約有12部:徐士俊的《春波影》、吳炳的《療妒羹》、朱京藩的《風流院》、陳季方的《情生文》、胡士奇的《小青傳》、來集之的《挑燈閑看牡丹亭》、無名氏的《西湖雪》、顧元標的《情夢俠》、郎玉甫的《萬花亭》、張道的《梅花夢》、錢文偉的《薄命花》、無名氏的《遺真記》。
[10][15]馮小青的事跡可見于《虞初新志》,要言之,即嫁人為妾而遭大婦妒虐至含恨而亡。
[11]徐士俊著:《春波影》,《盛明雜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8年版。
[12]這里有一句閑話,據(jù)傳關(guān)于小青其人真實性的問題,錢謙益堅信小青是臆造的,因為“小青”二字即是把“情”字拆開之意,這倒是個不論對錯的美麗的巧合。
[13]卓人月著:《小青雜劇序》,《中國古代戲曲序跋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版。
[14]吳炳著:《療妒羹》,《古本戲曲叢刊(三集)》,文學古籍刊行社,1957年版。
[16]馮夢龍著:《情史》,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版。
[17]才女黃淑素在談?wù)摗澳档ぶ椤迸c“西廂之情”的不同上頗有精妙之詞,正巧解答了“牡丹情死”的因由:“……當夢會閨情之際,如隔萬重山,且杜寶勢焰如雷,安有一窮秀才在目,時勢不得不死,死則聚,生則離矣……”詳情可參見《冰雪攜:晚明百家小品》,見《國學珍本文庫—第1集》,衛(wèi)泳編選,上海中央書店,1935年版。
[18]趙園著:《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9]見于吳吳山《還魂記或問十七條》,載于三婦評本《牡丹亭》卷首。
參考文獻:
[1]郭英德著.明清傳奇史[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2]張友鸞著.湯顯祖及其《牡丹亭》[M].上海:光華書局,1931.
[3]湯顯祖著.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謝雍君著.《牡丹亭》與明清女性情感[M].北京:中華書局,2008.
[5]徐扶明著.牡丹亭研究資料考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徐扶明著.湯顯祖與牡丹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梁波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100875)
現(xiàn)代語文(學術(shù)綜合) 2009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