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世軍 任小玲
[摘要]本文首先對課程群與精品課程的邏輯內涵進行了理論分析,總結出四類課程建設模式;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在大面積公共基礎課中廣泛而深入地開展教學研究”教學理念,針對一類院校的公共基礎課,提出了以教學研究為龍頭在課群中突出精品課程的建設模式,并以大學物理精品課程建設為例,探討了該模式的具體實施過程。
[關鍵詞]課程群精品課程教學研究大學物理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09)06—0105—02
[作者簡介]許世軍,西安工業(yè)大學數(shù)理系教授(陜西西安710032);任小玲,西安工程大學計算
建設精品課程是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內容。目前國家級精品課程數(shù)量較多,但是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主要影響培養(yǎng)質量的大面積公共基礎課的精品課程數(shù)量太少,例如《大學物理》、《高等數(shù)學》、《大學英語》等國家級或者省級精品課程比例偏低;尤其是屬于二類院校的大面積公共基礎課的精品課程幾乎沒有,進而制約了二類院校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我們從二類院校的教學實際出發(fā),在重點課程群建設的基礎上,依托各類教學研究項目,理順課程群與精品課程的關系,突出精品課程建設。按照“以教學研究為龍頭在課群中突出精品課程”的思想,大學物理精品課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形成了與二類院校辦學定位相一致的具有一流教師隊伍、內容、教學方法、教材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并在2008年獲得屬于二類院校的省級精品課程稱號。
一、精品課程與課程群的理論分析
高校課程是指高校按照一定教育目的所構建的各學科和各種教育教學活動系統(tǒng),它是一個有目的、有組織的體系,包括學科體系也包括有目的的教學活動體系。課程建設與評估范疇或對象是指學校設置不分形態(tài)和類別的廣義的課程或教學,即西方的“大課程”概念,而課程群是指具有一定內在聯(lián)系或形態(tài)、類別特征的課程組合。
(一)課程建設與評估的關系
從課程定義可知,課程建設并非單獨意義的課程研制,泛指與課程相關的因素及條件的建設與完善,是教學建設中最基本的建設,決定著教學質量的高低,因此是抓教學質量的重點。而課程評估則是與課程建設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不是單純意義上確定課程與教學計劃實際達到教育目標的過程,而是指與建設要素、內容相關達成度的檢查和判斷。
(二)課程建設模式
1課程模式或精品課程模式。以不限范圍的課程或精品課程為單位進行申請、審批和建設,建設完成后參加課程等級評審,爭取課程達標或建成優(yōu)秀課程。多數(shù)學校(含重點院校)通常采用該模式,這樣可以集中精力,分期、分批對重點課程進行建設,促進教學上質量、科研上水平,同時實現(xiàn)學校相應的建設目標。
2課程群模式。以課群為單位進行建設,優(yōu)勢在于課群的組成和優(yōu)化,如能做到優(yōu)化后的建設,則會形成一個有系統(tǒng)性的面或一個平臺,一個有利于培養(yǎng)目標實現(xiàn)的課程體系。北京理工大學的課群建設便是其代表。
3課程+課群模式。該模式是前兩種模式的混合體,既有面上的課程,又有優(yōu)化重組的課群,能較全面地覆蓋各種情況,能較好地凸顯建設特色,但該模式運行起來所要求的管理、師資和經費等條件比較高,工作量很大,若運行不暢效果就會比較差。采用該模式的學校不多。
4以精品課程為核心的課程群模式。該模式先對主干課程進行優(yōu)化組合,再根據(jù)課群頂層設計確定具體合適數(shù)量的課程,在普遍建設的基礎上以一兩門課程為核心進行精品課程建設,打造有特色的高質量課程,進而以精品課程這個“點,,帶動整個課程群這個“面”。該建設模式容易實現(xiàn)資源的有效利用,重點突出,以“點”帶“面”容易產生課程群的整體效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該模式在眾多的二類院校中有較好的推廣價值,尤其對于大面積公共基礎課群建設更為合適。
(三)精品課程與課程群建設的關系
精品課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學水平的示范性課程。精品課程建設要體現(xiàn)現(xiàn)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學性、先進性和教育教學的普遍規(guī)律,具有鮮明特色,并能恰當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方法與手段,教學效果顯著,具有示范性和輻射推廣作用。其建設指標以鼓勵教育教學改革、引導教師創(chuàng)新、促進教學現(xiàn)代化為指導思想,并著重考慮教學內容與體系方面的經典與現(xiàn)代、基礎性與先進性的關系;教學方法上注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以及傳統(tǒng)教學手段和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協(xié)調應用;強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重視在實踐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以精品課程為核心的課程群模式”理順了精品課建設和課程群建設的關系。因為課程群建設評估指標所涉及的主要方面與精品課程評估指標要求大體一致,主要區(qū)別在于對實驗和上網(wǎng)的要求,所以精品課建設與課群建設的關系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課群建設比課程建設面呔,“面”上建設有基本要求,而精品課建立在課群建設的基礎上,有國家指標要求,因此可集中優(yōu)勢力量,精心建設其中的一兩門課程,在資源緊缺的情況下,著重開展精品課程的實驗教學和現(xiàn)代化教學,從而形成院系重點課群一校重點課群一校精品課程一省級或國家級精品課程的課程建設模式。這種在課群基礎上建設精品課程,又以精品課程建設促進課群建設,用它的“精”對其他課程的教學改革起到較強的示范作用,對整體教學效果起到帶動作用,同時也容易突破課程教學條件的“瓶頸”制約。
二、大面積公共基礎課程的精品課程建設模式
我們在多年的教學研究和課程建設中,形成了“在大面積公共基礎課中廣泛而深入地開展教學研究活動”的教學理念,以及“以精品課程為核心的課程群模式”。下面以二類院校的大學物理公共基礎課程為例,介紹“以教學研究為龍頭在課群中突出大學物理精品課程”的建設模式。
(一)教學研究促進師資隊伍建設
按照傳統(tǒng)的師資隊伍建設思路,在二類院校的大面積公共基礎課中開展學術研究促進師資隊伍建設,條件不具備,也不現(xiàn)實,而在師資隊伍的中前期建設階段,廣泛而深入地開展教學研究從而促進師資隊伍建設,則具有更多的便利性和可行性。
通過深入開展教學研究活動,我校大學物理精品課程形成了一支職稱、年齡和學歷結構合理,具有發(fā)展?jié)摿Α⒔虒W經驗豐富、協(xié)作創(chuàng)新的教學隊伍。其中,老中青比例為1:4:2;青年教師研究生比例100%;教授、副教授占60%;6人次獲得優(yōu)秀教師獎。在短短3年中,由15人組成的隊伍承擔了3門公共基礎課,涉及學生近7 000余人/年;獨立開辦了一屆應用物理學本科專業(yè);申辦學校歷史上的第一個理學碩士點。實踐表明,廣泛而深入地開展教學研究活動,是促進該類別課程師資隊伍建設的一個有效途徑。
(二)大學物理課程改革
1內容體系優(yōu)化整合。通過廣泛而深入地開展教學研究活動以及精品課程建設,我們確立了“精講討論”基礎物理教學思想及其指導下的“一般工科院校,開放、互動的基礎物理分層次教學改革”的教改目標。按照“加強經典、分散近代、聯(lián)系工程與歷史”基本思路(區(qū)別于名牌院校),將單一課程進行有效拓展,建立四個層次的基礎物理系列課程模式,各層次課程主次分明、相互補充、相互促進,進而實現(xiàn)課程群的優(yōu)化整合。
2教學方法、手段和考核模式。在教學方法、手段和考核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有:“精講式”課堂教學模式與方法;“討論式”習題課教學模式與方法;“綜合式”課程考核模式與方法;“多元式”演示實驗及其與普物實驗的整合;多種教學手段、教學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優(yōu)化整合。這些成果都得到了充分的實踐檢驗,尤其是開創(chuàng)的“一般院校開放互動的討論式小班習題課教學模式”,得到了教育部物理學與天文學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的肯定、宣傳和推廣。
(三)精品課程建設成果和教學效果
通過廣泛而深入地開展教學研究活動,我們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課程建設成果。4年間,課程教師承擔的教研項目15項,科研項目9項,參加教改項目比例為100%;獲得各類教學獎勵29項,其中有5項省級以上單項教學獎勵,獲獎教師比例高達80%;5年間教師發(fā)表教學、科研論文100余篇,其中教研論文70余篇,人均5.2篇;由知名出版社出版教材4部,形成了具有二類院校特色的結構化、立體化教材建設模式。有了教學研究活動的支持,教學效果持續(xù)優(yōu)良,教學中的互動明顯增加,學習興趣不斷提高。近三年,專家評教分為85.9,達到優(yōu)良等級,學生評教良好以上的比例達到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