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海
新課程教學理念倡導的教學特征是創(chuàng)新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教師只有進行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教學設計,才能把學生的能力放在第一位,引導他們在積極參與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華東師大吳剛平教授說:“真實的教學情景是具體的、動態(tài)生成的和不確定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呈現(xiàn)出來,不是為了觀賞。”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地創(chuàng)設情境,讓課堂隨著即時的教學流程呈現(xiàn)動態(tài)性。以學促教,順學而導,讓師生煥發(fā)活力,讓課堂充滿靈性。
一、情境的創(chuàng)設需要創(chuàng)新
學習過程中,學生只有高度的情感投入,明確的目標追求,不斷的反思和監(jiān)視自我,才能清晰地認識到自己要完成的學習任務,積極尋找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實現(xiàn)有效的、高品質的學習。所以,教師不能怕節(jié)外生枝,要構建創(chuàng)新型的課堂情景,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造生成的機會。例如,學生對初四思想品德課中公有制經(jīng)濟和國有經(jīng)濟的地位總是混淆。本來打算讓他們理解記憶??墒窃谏险n的一剎那,筆者心中忽然一動,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于是,同學們暢所欲言,想了很多辦法,其中有一個辦法,筆者記憶非常深。一個同學說:“公有制的地位是:基礎,主體,我們只記地位的第一個字,即:公——基——主?!庇谑?諧音成了:公雞和豬。當時,班里的學生哄堂大笑,但就是在這笑聲中,學生們掌握了該掌握的知識。所以只有教師具有創(chuàng)新的意識,用自己的經(jīng)驗和創(chuàng)造力,開發(fā)智慧性的挑戰(zhàn)活動,不斷地啟發(fā)和鼓勵學生,才會使課堂充滿活力。
二、情境的創(chuàng)設需要機智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希望課堂教學能按照自己預先的設計順利完成課堂任務。但是事實上,在授課過程中,難免學生會有旁逸斜出的時候。這就要求我們具有靈活機智地處理各種“窘境”的能力,也就是教學機智。在學習初三思想品德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需要法律的保護》時,筆者問學生:你身邊都有哪些侵犯青少年合法權益的現(xiàn)象?可能問題設計空間較大,學生一臉茫然,不知所措。筆者提醒道:在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中都有很多侵權現(xiàn)象。也許是學生認識到不敢說,也許是思維沒有打開想不到,反正回應的寥寥無幾。面對這種情況,筆者靈機一動走到一個學生面前,生氣地說:“拿出你的手,讓你再不知道!”說著就在那個學生的手上裝模作樣地打了一下。當時班里靜悄悄的,但是片刻的安靜后,他們看到筆者臉上的笑容時,明白了什么意思,那是老師在“體罰”學生,而這就是一種侵權現(xiàn)象。隨后學生的思維打開了,發(fā)言也大膽了,整個課堂氣氛好得不得了。
“窘境”是教學過程中最常見的。這個時候,需要教師運用教學機智去靈活、巧妙地解決、排除“險情”,使教學計劃順利完成。凡需要機智的地方,都沒有機會去作仔細的計劃和反思,機智的行動總是即刻的、偶然的和即興發(fā)揮的。而教學機智也恰是一個教師教學修養(yǎng)、知識結構、生活閱歷等諸多因素的綜合。
三、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思維
政治課教學中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器官,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主動性。音樂、繪畫、影像、文學等藝術形式,學生喜聞樂見,在課堂中恰當應用,能夠渲染氣氛,襯托課題,引起共鳴,活躍思維。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教材,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如在學習《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時,筆者播放了一滴水與大海的圖片,引導學生暢談看到圖片想到了什么?幫助學生體會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恰如大海與水滴的關系,形象的比喻讓學生深刻地領會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在引導學生談愛護我們的生命時,出示5.12汶川大地震中犧牲的譚千秋老師的妻子含淚為他擦拭遺體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假如你是被譚老師救出的學生,你這時候想對她說些什么?你想對為救你而獻出生命的譚老師說些什么?讓學生從內心深處升華對生命的認識: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寶貴的,我們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令我們的生命更有價值更有意義!又如在《誠實守信》的教學中,讓學生表演小品《哥們兒,有事請說話》,“郭冬臨”詼諧幽默的表演令同學們捧腹大笑,輕松突破了誠實守信、許諾要實事求是這一難點。
四、創(chuàng)設情境需要平等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不是書本的“奴隸”,也不是教師的“應聲蟲”。師生間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是施行課堂民主教學的重要條件。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中教師一直享受著“授予”的權威,而學生則始終處于“缺失”、“接受”的地位。要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平等,就必須改變師生這種在人格上的不平等現(xiàn)狀,建立一種平等自由、互助互進的伙伴關系。
一次,筆者在上復習課時,連續(xù)檢查了三個學生一個同樣的問題,都沒掌握好,其中包括一名學困生。因為上午的兩個班檢查比較順利,所以遇到這種情況,我當時也有些急,就非常嚴厲地說:“給了你們充足的時間,怎么還掌握成這樣,剛才都干什么了?”說完,又領著大家開始了下一步的復習。下課后,筆者留在教室對幾個同學單獨輔導,無意中看到那個沒有通過檢查的學困生表情茫然的坐在那兒,若有所思。當時,筆者也沒太在意。幾分鐘后,筆者正準備離開教室的時候,發(fā)現(xiàn)他還是那樣坐著。于是走到他跟前詢問,沒想到,他的回答讓我心頭一震,他說:“老師,上課時我沒背過。”說這話時,眼淚已從他的眼眶中滾落了下來??吹竭@情景,我心里既難過又高興。難過的是自己無意中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高興的是他竟然能坐在那兒反思自己課堂上的失誤,這真的很難得。在課堂上應給學生怎樣的溫暖呢?下午第三節(jié)復習課,同樣的檢查問題還是出現(xiàn)了。筆者提醒著自己千萬不能發(fā)火,“你們復習到這個程度已經(jīng)不錯了,咱們抽時間再慢慢補?!币饬现獾氖掳l(fā)生了,筆者看到幾個未通過檢查的同學紅著眼圈,慢慢地把頭伏在了桌子上。事后,一位同學在日記中寫道:“老師沒有批評我們,還鼓勵我們。我當時真的擔心會是一場狂風暴雨的轟炸,沒想到老師那么尊重我們。今晚上,我一定要把沒記住的記住,不能再讓老師失望了!”心平氣和的原諒換來的是學生的尊重,平等的交流,消弭了我們之間的“代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