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夢
2009年10月2日晚,由文化部、國家大劇院、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聯(lián)合主辦的“中國民族音樂巡禮百場系列音樂會”在國家大劇院隆重開幕。正值國慶華誕、“中秋”前夜,因此為這次活動拉開帷幕的首場音樂會即名為“金秋盛典”。這也是中央民族樂團與國家大劇院第三度攜手上演“天涯共此時”中秋音樂會,鳴奏“月圓人團聚,國盛家和興”的盛世篇章。這臺融中國古典文化與時代清新氣息于一體的音樂會,以月寄情、以景生情、以樂抒情,充分展現了樂與情交織、月與人相融、家與國共興。
一、以月寄情:一樣的月色、多樣的情懷
中秋音樂會,月亮自然是其中的中心意象。由古至今,詠月的音樂作品不少,但同一輪中秋明月,年年歲歲圓相似,歲歲年年情不同。
誕生于1925年的民樂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是大同樂會音樂家柳堯章結合演奏琵琶的切身體會和民間絲竹樂的特征,并借鑒西洋配器技法,將琵琶獨奏曲《潯陽夜月》編配為琵琶、箏、三弦、二胡、京胡、笛、簫、笙、管、揚琴、云鑼和鼓板合奏的絲竹樂,被時人評價為“無一點塵俗氣”。1926 年春,大同樂會主持人鄭覲文將此曲定名為《春江花月夜》,大同樂會也憑此曲從以“復興雅樂”為重點的音樂活動轉入“古曲改編絲竹樂”而“足為絲竹界別開生面”,開創(chuàng)了近代民樂創(chuàng)作成功的先河。此次音樂會,作曲家劉文金編配的《春江花月夜》由琵琶與樂隊聯(lián)合演繹,可謂還歷史于原貌。當晚,琵琶演奏家吳玉霞以嫻熟的技藝,廣收烘云托月之妙,曲譜雖爛熟于心,她卻并不拘泥,用嫻靜典雅的琵琶音色為點染,在平穩(wěn)舒緩的節(jié)奏框架中衍展出層層漣漪,隨風潛入夜地撥動了人們的心弦。
笛子與樂隊《秋湖月夜》是根據同名笛子獨奏曲編配。原曲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自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張孝祥的《念奴嬌?洞庭青草》: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fā)蕭騷襟袖冷,穩(wěn)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巯溪毿?不知今夕何夕。
這首詞以星月皎潔的夜空和寥闊浩蕩的湖面為背景,創(chuàng)造出一個光風霽月、坦蕩無涯的藝術意境:在月光的愛撫下,在湖波的搖籃里,會使人躁動不安的心靈找到棲居之地。結合作者瀟灑超塵的個性和獨特的人生經歷來看,《念奴嬌?洞庭青草》使人體味到:人生路途中,風風雨雨隨處都有;只要保持人格的純潔和思想的達觀,一切風雨終會過去,一個澄澈空明的“心境”必將復現。1981年,作曲家俞遜發(fā)、彭正元將文學形象幻化為音樂形象,創(chuàng)作了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笛子獨奏曲,其古樸典雅的藝術風格和恬靜淡遠的意境美與文學形象異曲同工。在1982年全國第三屆音樂作品(民族器樂)評比中,這首作品榮獲一等獎,為音樂園地中的“中秋”長廊再添一部獨具藝術魅力的佳作。
樂曲三部分連綴演奏。開始,抱笙奏出長音背景,箜篌輕輕撥動,宛如一湖清波微微蕩漾。隨后笛子與小樂隊相互依托,奏出悠緩秀美的五聲旋律主題,勾畫出一幅具有江南音樂韻味的秋湖月夜圖。第二段,箜篌的刮奏似一陣清風輕輕吹過,引出笛子輕快愜意的歌唱,音樂增添了動感的漣漪,由前段的寧靜致遠延伸成為浮動的聯(lián)想。第三段,在抱笙空曠的背景下,笛子吹出變化的主題,再現水天一色的壯麗景色和不絕如縷的遐思。整首樂曲以月為中心,營造出一個“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笛子演奏家王次恒憑著自己豐富的經驗和藝術想象力,創(chuàng)造了一種“優(yōu)美動聽”、“雅俗共賞”的演奏風格,這風格自然也就變成了聽眾共有的審美感受,那“櫓聲搖曳,水聲嗚咽”的自然景觀在聲聲相應的樂音里,另是一種詩情畫意。
二、以景生情:多樣的景色、多樣的情懷
“情緒和情感,是伴隨著人的認識活動和意志行動而出現的”?!疤烊粲星樘煲嗬?月如無恨月常圓",生動地詮釋了人們感受世間萬物的真意和情懷。音樂的情感是一種藝術的情感,音符勾勒景物,景物激蕩真情,相較人類通常情感的自然流露,音樂的情感更有代表性、更集中、更概括,從而具有更強的易感性,為欣賞者的想象提供出更為廣闊的空間。
古箏與樂隊《漁舟唱晚》根據同名古箏曲改編,標題取自唐代詩人王勃《滕王閣序》中的詩句:“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樂曲分“起”、“開”、“合”三部分?!捌稹倍蔚男捎茡P婉轉,節(jié)奏從容不迫,古箏運用按滑、刮奏和吟、揉手法,表現了傍晚的江南水鄉(xiāng)漁舟歸航、江上歌聲四起的畫面?!伴_”段節(jié)奏活躍起來,旋律先轉向下五度宮系統(tǒng)后回歸原調,主題核心不斷下移模進,古箏運用“花指”技巧,音樂跌宕起伏,刻畫歸帆在輕波蕩漾的水面搖櫓劃槳的形象。“合”段主題核心的模進先升后降,旋律蜿蜒而下,漸慢的速度至最后戛然而止,表現漁舟唱晚的歌聲漸漸消失在暮色之中,創(chuàng)造了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意境。青年古箏演奏家袁莎當晚的表演成功地營造出樂曲所刻畫的氛圍,使聽眾不知不覺中沉入“水天一體”的佳境。
小提琴獨奏《思鄉(xiāng)曲》是馬思聰先生1937年創(chuàng)作的《綏遠組曲》(作品9)中的第二首,選用內蒙古民歌《城墻上跑馬》為貫穿全曲的主題。這段旋律由四個短小、均等的樂句組成,每一樂句都呈波浪型線條第次下降,舒緩如歌的商調式旋律表現了離鄉(xiāng)人的悠悠思鄉(xiāng)之情。樂曲在再現三部曲式的框架中運用民間音樂的變奏手法,不斷賦予主題以新的形象,推動著情感的第次高漲。最后,小提琴在高音區(qū)再現主題,音樂駐留在主調屬和弦上,為整篇字里行間所貫注的思鄉(xiāng)情結平添了一種懸而未決的期待感。擔任演奏的兩位青年音樂家劉霄和陳莎莎準確地把握了樂曲的基調,從容淡定而感情充沛地演繹了一曲有關悲歡離合的獨特感受。特別再現段中,當小提琴以更為明亮和豐富的音色與民族樂器簫的呼應此起彼伏地深化著思鄉(xiāng)主題,更給人以回味無窮的藝術感受。
民族管弦樂《在那遙遠的地方》,將上世紀三十年代充滿傳奇色彩的作曲家王洛賓在青海、新疆一帶發(fā)掘整理的兩首民歌《在那遙遠的地方》和《青春舞曲》連綴組合。前者以悠長的氣息和綿長的情感抒發(fā)深刻的生活感受和真摯純潔的感情;后者以歡快的節(jié)奏、載歌載舞的形式抒發(fā)奔放的豪情。樂曲最后結束在熱瓦普與手鼓歡樂競奏的高潮中。
三、以樂抒情:一樣的心境、一樣的情懷
今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美好日子。雙節(jié)同慶、舉國同慶,表達了人們內心的波瀾壯闊的喜悅之情。音樂會用音樂的形式展現了華夏大地的盛景。
開場一曲《花好月圓》,從熱烈的快板引子到低音弦樂醇厚音色奏出的舞蹈節(jié)奏型,直至帶有舞曲性質的輕快活潑的主題旋律,無不恰切地表達了人們輕松喜悅的心情和對美好生活的由衷贊美,鋪墊了音樂會歡樂祥和的總體基調。
合奏曲《歡樂歌》原為江南絲竹八大名曲之一,其在結構上呈三段體“倒樁變奏”的特點,即前兩段是依據主題原型進行的兩次放慢變奏,第一段為慢板,第二段為中板,第三段是快板的主題原型,音樂情緒隨由慢至快的變奏漸次高漲,刻畫了喜慶的節(jié)日中人們歡樂情緒的節(jié)節(jié)攀升。
民族管弦樂《瑤族舞曲》由已故指揮家彭修文根據劉鐵山、茅沅同名管弦樂曲改編。原作描寫了瑤族青年男女在節(jié)日夜晚身著盛裝聚集在月光下邊歌邊舞的歡樂場面。改編后的《瑤族舞曲》,由于突出了多種民族樂器的音色、性能而更富有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作品由三部分連綴而成。第一部分:一個短小的引子之后,高胡在長鼓的節(jié)奏伴襯下奏出婉轉、明快的第一主題,仿佛姑娘們的翩翩起舞。之后,地域特色鮮明的中音蘆笙吹出粗獷熱烈的第二主題,刻畫了加入隊列的小伙子們矯健彪悍的舞姿,后隨不同樂器的編配組合而進行著變奏發(fā)展。中部,笛子和高音笙在光彩明亮的高音區(qū)同度演奏一個安靜的三拍子旋律,柔美的少數民族音樂特色將聽眾帶入詩意的境界。再現部,第一主題在高音笙甜美的中低音區(qū)重現,快板主題緊接其后,最后,吹管樂器與彈、拉樂器展開競奏,打擊樂熱烈呼應,樂曲結束在歡慶的樂隊全奏之中。
民族管弦樂《國樂飛揚》是中央民族樂團青年嗩吶演奏家馮曉泉為此次音樂會創(chuàng)作并首演的一首作品。作品采用抒情和激情相結合的筆調,既展示了清新典雅的民族器樂旋律,又在中段調動樂隊全體成員以宏大的民族打擊樂合奏渲染舉國歡騰的節(jié)日氣氛,場上場下群情激昂,極富時代氣息。
民族管弦樂《我的祖國》是作曲家劉文金以電影《上甘嶺》同名主題歌與民間樂曲《淘金令》為素材創(chuàng)作的一首樂曲。前部分取材于歌曲的女高音獨唱主題,在以抒情為基調的音樂中,漂泊的江河帆影、飄香的田野稻浪以及祖國一切的山川江河、秀麗景色和勤勞的人民仿佛一一閃現在聽眾的眼前。第二部分,以民間樂曲《淘金令》進行音樂的對比和情緒的過渡,直至雄壯威武的歌曲副歌主題,以無比的自信激情澎湃地“唱”出“這是美麗的祖國”,歌頌中國人民堅毅、偉大和樂觀向上的無畏氣概。
一個富有傳統(tǒng)的民族是離不開它的歷史記憶的。中國是詩和樂的國度,中國音樂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獨特的藝術品位。樂人詞家,燦若群星;名篇佳作,傳之久遠。到了近代,中國音樂進入了中西交融時期。中西音樂的并行及交融,擴大了中國音樂家的文化視野,中國音樂家兼取“古為今用”和“洋為中用”的原則,將傳統(tǒng)音樂形式和外來音樂形式都視為表現中國社會生活及中國人思想感情的載體,奉獻出與中國社會變革合拍的、貫穿昂揚奮進的時代精神的藝術佳作。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央民族樂團的這場音樂會正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作為具有歷史意義的“中國民族音樂巡禮百場系列音樂會”的開篇,圍繞“中秋盛典”的主題,音樂會匯聚了我國具有悠久燦爛輝煌歷史的詩歌詞賦、古曲琴歌,匯聚了熱烈歡快的新疆熱瓦普、熱情灑脫的手鼓、悠遠纏綿的瑤族長鼓等我國民族民間音樂,散發(fā)出濃郁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芬芳。同時,音樂會采用中西合璧的表演形式,融通使用中西音樂的表現方法進行改編或創(chuàng)作。如古琴、琵琶、鋼琴三重奏《琴韻》,讓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中國古琴和具有珠圓玉潤音色的中國傳統(tǒng)樂器琵琶與享有“樂器之王”美譽的西方樂器鋼琴攜手,共同演繹古曲《梅花三弄》。幽雅高潔的旋律、三疊復沓的曲式結構與中西樂器音響奇妙的交織,使人為之遐思無限。無獨有偶,指揮家陳燮陽根據當代流行歌壇廣受青年人追捧的臺灣歌手周杰倫的成名曲《菊花臺》改編為一首二胡、大提琴與樂隊的合奏曲。改編后的樂曲雖不再呈現原作的歌詞,但其又必然會內在地發(fā)揮并擴展著文學形象的內涵。當晚,中央音樂學院的兩位教授,青年二胡演奏家于紅梅和大提琴演奏家朱亦兵,準確地把握了《菊花臺》中國古典詩詞韻味的歌詞和當代流行音樂的審美意趣,并在樂曲的演繹中加注了自己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從而在二胡與大提琴兩種不同音質的對話與交融中,構筑了這首樂曲別具一格的風采。
音樂傳統(tǒng)是一條伴隨社會生活而常變常新的河流。不斷發(fā)展著的民族音樂傳統(tǒng),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呈現出不同的面貌。無疑,這場包容中、外、古、今優(yōu)秀藝術成果的音樂會,反映了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審美觀念和情感需求,印證了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應具有中國傳統(tǒng)人文精神、民族民間文化傳統(tǒng)與時代特色相結合的特點。這次藝術實踐反映了當代音樂家在尊重和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銳意創(chuàng)新、適應時代和人民審美需求的理念和勇氣,這是難能可貴的,也是本次音樂會帶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
(本文照片均為張大勇攝)
蔡夢 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 于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