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對沙河流水,屋后翠竹連山;時聞“金?!背龆赐瞪徸樱瑐髡f“獅子”過河洗溫泉(金牛山、獅子山是為公田鎮(zhèn)二景)。這一幅動人的畫卷,正是向瓊的出生地:這一片溫馨的土地,也是我的家鄉(xiāng)。我們同屬羊,老家相距不到一公里,但那時我們并不相識。向瓊是史家的掌上明珠,早早就隨父母進了岳陽城,過著養(yǎng)尊處優(yōu)的日子:后來我們在同一座城市上學,又分配在同一座城市教書,相距仍不到一公里,我們仍然不相識。直至2003年的冬天,我們坐上同一列火車來到北京,參加“第二屆流行書風·流行印風征評展”開幕式,作為同時入展的兩位新人,在崔向君先生頗為自豪的介紹下,我才正式認識這位師出崔氏門下的美女書家。
那時,永和書社正在蓬勃發(fā)展,每三周一次的雅集激蕩著我們的心。向瓊過硬的書法功底與良好的淑女形象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在她拿到首屆中國書法院研究生課程班的錄取通知書時,她被永和書社正式吸收為第一名女社員,從此,“十六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故事”拉開了序幕。
向瓊來京后不到兩個月,眼界大開,書藝精進。交游廣闊,聲名鵲起。當時我正在家欲說還休地上著班。無時不感到有京鼓陣陣來催我。時隔一年,我們交換了接力棒,她當選為永和書社的執(zhí)事,我來到了中國書法院。就這樣一晃三年過去了,時光飛逝,各安一隅,向瓊在家完成了她的神圣使命,“京京”是她最杰出的“作品”。我在京的幾年,倒是經常聽到有人說起向瓊,只要在談話中出現:“首屆書法院”、“永和書社”、“美女書家”這幾個關鍵詞,大家都會下意識地提起向瓊來,其關愛之情、鴻雁之跡,可見一斑。
近些日子,在各種展覽活動中,史向瓊的名字又一次頻繁地跳躍出來,再仔細品讀她的作品時,我不禁感到有些驚訝,經常自稱不怎么動筆的她,線條卻愈發(fā)松挺,結體也正大了許多,以前的涓涓如注變成了今天的滔滔江水,以前的粗頭亂服演化為如今的雍容自如,看來書法真是一門時光打磨的藝術,生命的體驗與涉事的醒悟不經意問就注入了書家的筆底。當然,其前提是書家的穎悟與經營。
是的,向瓊冰雪聰明,只消一眼,便能窺其端倪,其大篆能得乃師神韻,而自出機杼;其小楷靜雅可人,又甚合古意;向瓊亦善經營,懂得進退之道,如今頗有蓄勢待發(fā)之勢,料得日后書壇,必有女史一筆。
晏曉斐時于北京立水橋畔
2009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