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冠
學習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后,相信大家一定深深記住了這位愛國音樂家——弗利得利克·肖邦。他父親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國人,后遷居波蘭,曾參加過波蘭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領導的反抗侵略者的起義,起義失敗后流落華沙,成了一名家庭教師。從此,肖邦全家把波蘭視作他們的祖國。他母親特別喜歡音樂,在懷孕時常常深情地一首接一首地唱波蘭民歌,她希望腹中的肖邦能聽懂她的歌聲。小肖邦出世后,母親也經(jīng)常給他唱波蘭民歌。雖然肖邦還只是個喜歡哭鬧的嬰兒,但每當聽到母親哼唱的波蘭民歌時,就立即安靜下來。
一次家庭晚宴結束后,父母正準備休息,忽然聽到樓下傳來斷斷續(xù)續(xù)的鋼琴聲。這么晚,是誰在彈琴?循著琴聲找去,原來是小肖邦!他穿著睡衣坐在鋼琴前,正在專心致志地彈一首波蘭民歌的旋律。此時,肖邦年僅3歲。看到了孩子的音樂天賦,父母請來了捷克音樂家W·日夫尼做他的鋼琴老師。
日夫尼不僅教肖邦彈琴,還給他講莫扎特、貝多芬等音樂家的成才故事。這樣一來,肖邦在練習上更加刻苦了。7歲時,肖邦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波蘭舞曲》;8歲就登臺演出,流水般的樂曲從他指間流淌出來,令人們驚嘆不已。
有一年的夏天,肖邦的父母帶著他到鄉(xiāng)下去度假。在那里,他聽到了好多好聽的波蘭民歌。這時,肖邦對波蘭民歌已經(jīng)到了迷戀的狀態(tài),于是就經(jīng)常去鄉(xiāng)間收集民歌,到農田干活聽農民們唱歌,還把這些歌曲記錄下來。波蘭的文化與民間的音樂,就像種子一樣,播撒在肖邦的心田里。
19歲那年,肖邦以優(yōu)異的成績從音樂學院畢業(yè)了。第二年,他決定到法國去尋找更廣闊的藝術前程。雖然肖邦離開了波蘭,波蘭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卻無時不縈繞在他的心頭,他在巴黎創(chuàng)作的作品都帶有濃厚的波蘭民族色彩。
肖邦從小深深扎根在波蘭民間的土壤之中,是波蘭的沃土滋養(yǎng)了他,使他成為世界聞名的音樂家。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六年級上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