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元
摘要:當前,教育發(fā)展的總趨勢是對學生素質發(fā)展十分注重,以不斷提高人的自身素養(yǎng)和能力為宗旨。小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恰恰是實現(xiàn)這一宗旨的根本。本文就小學生自主閱讀中的某一方面——“相關閱讀”的重要性及“相關閱讀”在實踐中的運用展開論述,以期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關鍵詞:相關閱讀;興趣;技能
教學必須具備三個要素,即學生、教材、教師。其中教材是主體,是學生掌握語文知識能力的載體,是施教之本。它包括教科書即課本、參考書、習題集等,是教與學的具體內容和媒體。一套好的教材不僅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而且能對教師的教學起到導向作用,對學生的學起到增智的作用。
一、從學生語文、數學的人均分差距看語文教材
一般情況下,學生的素質檢測結果普遍存在著語文人均分遠遠低于數學人均分的現(xiàn)象,而且年級由低到高差距越來越大,此現(xiàn)象讓人難以理解。漢語是孩子們的母語,他們從牙牙學語時就開始學習,每時每刻都在學語文、用語文,為何出現(xiàn)這種怪現(xiàn)象,細加分析,也許與我們的語文教材編寫特點有關。
小學生對學的知識易遺忘,如果不加復習,是不可能永久、完全地保持在記憶中,克服遺忘的最好辦法是加強鞏固。教學的鞏固性原則要求“引導學生及時回憶、復習和應用所學知識,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努力同遺忘作斗爭”。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知識鞏固,使學生通過多練,達到知識的鞏固,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
試將語數教材加以比較,則不難發(fā)現(xiàn):語文教材缺少一定的鞏固練習。數學教材每個知識點基本由例題和習題兩部分組成,練習遠遠多于例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完每一道例題都要自己獨立去做十來道的類似練習。而語文課本中的精讀課文每個單元只有一篇略讀課文。學生要學兩三篇課文,才有機會半獨立練習閱讀與課文不一定相似的略讀課文。
教材的編寫固然無可厚非,但是否能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開闊學生的視野,則與教者的教密不可分。我深感構建“相關閱讀”體系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二、相關閱讀的概念及意義
1.相關閱讀的概念
所謂“相關閱讀”,即引導學生閱讀與所學精讀課文相關的文章,是略讀的一種類型?!跋嚓P”包括文體、內容、作者等方面,指選讀的文章和所學精讀課文文體相同,或內容相近,或作者為同一人,或內容相同觀點相反,供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分析比較,以加深對精讀課文的理解,起到舉一反三的功效。
2.相關閱讀的意義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每個學段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都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其中小學1—2年級不少于5萬字;3—4年級不少于40萬字;5—6年級不少于100萬字。這說明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一直采用“相關閱讀”法來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學生的閱讀量比規(guī)定增加了20%左右,有效提高了理解能力和寫作水平。
葉圣陶老先生在《葉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第二輯《閱讀教學》中說:“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边@句話準確地說明了精讀教學和略讀教學的地位和關系,強調了略讀的重要性,同時也告訴我們,精讀課文只是學生學習的例子和出發(fā)點。也就是說,指導學生學習精讀課文,僅完成教學工作任務的一半。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各類略讀文章和書籍,讓學生學以致用,這才算是完成了“另一半”?!跋嚓P閱讀”是引導學生進行“應用”的一種有效方法,因其選讀的文章與學生所學精讀課文密切相關,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能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教師可以靈活地指導學生運用在學習精讀課文過程中所掌握的閱讀方法,在一定時間內,獨立閱讀、理解、分析文章,也是學生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培養(yǎng)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實踐證明,“相關閱讀”既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能增加閱讀量;既能通過實踐應用來鞏固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閱讀方法和技能,又能使學生從被動閱讀變成主動閱讀;既能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三、具體實踐——相關閱讀教學舉隅
從所學精讀文章的內(人物、內容等)和外(作者、背景等)兩部分看,相關閱讀的指導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人物相關
“人物相關”是指向學生推薦的讀物與精讀課文中所寫的人物有關,使精讀課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飽滿,對學生更具感染力,讓學生在學知識的同時也學會“做人”。如學生在學習《詹天佑》一文時,學生對詹天佑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此基礎上教師可趁熱打鐵,向學生推薦世界名人故事系列叢書中的《詹天佑》一書讓他們閱讀,要求他們重點閱讀詹天佑的成長歷程,進一步了解了詹天佑。相信通過這一相關閱讀,對學生今后的成長,對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2.內容相關
低年級的孩子其實也有很強的辨別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適當選擇一些與精讀課文內容相近但觀點不一的相關閱讀素材,讓學生閱讀、對比、討論、辨別,往往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培養(yǎng)學生同中求異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3.文體相關
根據教學的鞏固性原則。運用與精讀課文文體相同的文章進行相關閱讀,可以使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掌握同類文章的技巧。在教學蘇教版小語教材第七冊的《說勤奮》一文時,學生因不適應議論文的寫法,一時領會不了作者的主要觀點。而閱讀議論文的訓練重點就是讓學生領悟文章的主要觀點,為達到這個教學目的,教者可讓學生帶著“作者想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這個問題反復閱讀課文,然后再讓他們找出中心句。當學生在指導下說出:“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這就是文章的中心句后,這時不妨讓學生回憶并總結一下領悟文章的中心的閱讀方法。因這種文體小學生接觸少,為防止學生遺忘,鞏固這種閱讀方法,可另外選擇兩篇說理性文章讓學生進行練習,由于掌握了閱讀議論文的方法,學生就能用很短的時間完成閱讀任務。這樣,既訓練了學生對議論文中作者觀點的把握能力,又提高了他們閱讀速度。
4.作者相關
當學生學了某位作家的一篇作品后,他們常常會對作家本人或作家其他作品感興趣。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與作者相關的閱讀指導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教完安徒生寫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筆者讓學生去找一些安徒生的其他童話。第二天上課時,我讓學生討論交流看書收獲,學生一下子就說了安徒生寫的十幾篇童話:《誰最幸?!?、《紅鞋》、《玫瑰花精》、《墨水筆和墨水瓶》……有的甚至是我聞所未聞的。通過討論還得出了“安徒生寫童話擅長用想象的手法,但所寫內容豐富多彩,并不都是寫窮苦孩子的生活的”。這樣,適時將相關閱讀的觸角延伸到課外、到社會,讓學生自主尋覓知識的寶藏,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5.背景相關
詩與詞是古人擅長運用的兩種文學體裁,詩詞經常被人們用來感慨時政、抒發(fā)情感。要理解詩詞所要表達的情感有一定難度,而寫作背景則是學生領悟詩人、詞人情感的重要參考資料。總之,在教學詩詞等有一定閱讀難度的文章時,運用背景相關的閱讀方法,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既能通過閱讀背景知識了解歷史知識,又能運用歷史知識解決課內外難題。當然,“相關閱讀”的指導方法不僅限于上述五種,還包括時間相關、寫作相關、段落相關等。比如,在閱讀精讀課文時,也可以根據需要,運用“段落相關”的方法將文章中的某一精彩段落選擇為相關閱讀素材,使精彩段落的閱讀指導更加“精彩”。另外,在運用每一種方法時,都可以從相同、相近、相反三個層面去考慮合適的“相關閱讀”教材或素材,使“相關閱讀”的指導更富有趣味性。
總之,“相關閱讀”要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宗旨,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為目的,以適合學生特點為原則,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技能為根本出發(fā)點。適時運用“相關閱讀”,會令你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