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剛
摘要: 道、德、理是韓非哲學(xué)思想中的基本范疇。韓非哲學(xué)思想的顯著特點是將道與德、理聯(lián)系起來考察,論證了道與德、理的關(guān)系。韓非之道歸于黃老但有所發(fā)展,集中體現(xiàn)了道的政治性和實用性;德指身全,乃道之功,神不淫于外物而安于自身即為德;理是物之質(zhì),以道為根,是道在具體事物中的顯現(xiàn)。
關(guān)鍵詞: 道;德;理;哲學(xué)范疇
中圖分類號:B22 文獻標(biāo)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31—0110—02
在韓非的基本哲學(xué)范疇中,道,德、理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論文將就韓非哲學(xué)思想中的道、德、理等哲學(xué)范疇做一闡述。
一、道
韓非之道雖說“歸本于黃老”,但其做《解老》、《喻老》,以接近《老子》的方式為其法家思想尋找形而上的思想基礎(chǔ)。韓非道論的顯著特點是將道與德、理聯(lián)系起來考察,論證了道與理的關(guān)系,即自然的一般規(guī)律與萬物的特殊規(guī)律的關(guān)系。
韓非形而上之道在《主道》、《揚權(quán)》、《解老》中論述較為集中?,F(xiàn)就其具體內(nèi)容做一剖析。道者,萬物之始(《韓非子·主道》)。夫道者,弘大而無形……道者,下周于事,因稽而命,與時生死。參名異事,通一同情。故曰:道不同于萬物……道無雙,故曰一(《韓非子·揚權(quán)》)。道者,萬物之所然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韓非子·解老》)。
以上是《韓非子》中對道的代表性描述,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韓非道的特點:
第一,在對“道”的本初狀態(tài)認(rèn)識上,韓非之道是萬物生成的根本動力,是萬物生長的根本原因,與萬物相聯(lián)系,至于原初之“道”本身何象何狀,韓非無特別說明。老子之道則是先于天地的渾樸狀態(tài),是圓滿自足的和諧體。其“道”本身是完滿無缺的。
第二,在“道”與萬物的關(guān)系上,韓非之道是存在于萬物當(dāng)中,探索著自然規(guī)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產(chǎn)生、停息。即“道者,下周于事,因稽而命,與時生死?!崩献又绖t是獨立自存,周行而不殆的?!暗馈鄙f物但“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p>
第三,在“道”生萬物的過程上,韓非之道是經(jīng)由“理”而生成萬物,使萬物各具其“理”,而“道”集中萬物之“理”。老子之道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簡言之,其直接過程是“道生物”。
第四,在對“道”的認(rèn)識上,韓非之道是根據(jù)其表現(xiàn)和功用來認(rèn)識的,“道”借物顯形,“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今道雖不可得聞見,圣人執(zhí)其見功以處見其形,故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老子之道則是通過“滌除玄覽”以達(dá)“玄同”之目的來展開的。
第五,在“道”的現(xiàn)實運作上,韓非之道更多的是一種“必然之道”,“夫必恃自直之箭,百世無矢;恃自圜之木,千世無輪矣。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百世無有一,然而世皆乘車射禽者何也?隱括之道用也……故有術(shù)之君,不隨適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韓非子·顯學(xué)》)老子之道則是自然之道,“道法自然”,不依不恃,“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第六,在“道”的政治訴求上,韓非之道是為尋求政治秩序的合理安排,得道之君,因道全法,處勢用術(shù),才能民富國強。老子之道是為尋求社會之亂的根源。仁義禮智等的出現(xiàn)皆是失道之結(jié)果,國家之混亂亦是道不自然之顯現(xiàn)。
二、德
韓非對“德”也有所闡述:
德者,內(nèi)也。得者,外也?!砣^德。德者,得身也。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抡?道之功?!蚰芰罟实虏蝗?新和氣日至者,早服者也。故曰:“早服,是謂重積德”。
筆者以為,韓非之“德”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德”是什么?“身以積精為德”,①德是人自身內(nèi)部所原有的,指人的精神而言。只要人的精神不外露,其自身就能保全,自身能夠保全,就是“德”。所以,“德”就是得到自身,保全自身。亦即“神不淫于外,則身全?!?/p>
第二,怎樣才能得到“德”?韓非指出,凡是“德”,都是以無為來積聚,以無欲來成就,以不思來得到安定,以不用來使之鞏固。如果有為、有欲,“德”就無所歸宿;“德”無歸宿,就不完整,無以保全。如果使用了,思慮了,“德”就不能牢固;不牢固,就沒有功效;沒有功效是由于自以為有“德”;自以為有“德”,就沒有“德”;不自以為有“德”,就保全了“德”。
第三,“德”與“得”。神有兩種狀態(tài):一種是神淫于外,這是“得”;另一種是神不淫于外,這是“德”?!吧系虏坏隆敝安坏隆本褪恰安坏谩?神不淫于外,即神靜),“不得”就是“德”,就是“上德”,就是“德盛”。則反之,“得”(神淫于外)就是“下德”,就是“德衰”?!暗谩迸c“失”相對待,有得則有失;不得則不失。所以,“德”就是“不失”。“外”與“內(nèi)”相對,“外”指身外之物,“內(nèi)”指自身?!暗谩笔巧褚谕馕锒话灿谧陨?“德”是神不淫于外物而安于自身。神安于自身則身全,這就是所謂“德”。故“德”是指身全而無所失,也就是自然之身。
第四,“德”與“道”?!暗烙蟹e而積有功;德者,道之功。”“道”有所積聚,而積聚又有功效,“德”就是“道”的功效。“道”的積聚是人精神的收斂,精神凝聚則人自然之身保全。加之,“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自然之身也是道所成,所以說是道之功。故“德”含有滿足于道之所成而不自求有成之意。顯然,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是一種精神的聯(lián)系,是精神上與道保持一致,不離開道而別有所圖?!暗隆本褪蔷裆鲜氐?行動上循道。
第五,“德”與“理”。因為“道理相應(yīng)”,所以“德”(守道、循道)就表現(xiàn)為“覆理而普至”?!案怖怼奔磳徖碇??!案怖矶罩痢本褪侵鼙榈貙彶烊f物之理。那末,“德”與“理”是一種什么關(guān)系呢?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同樣是一種精神的聯(lián)系,“德”是為了精神上跟道保持一致而審察物理。
第六,保有“德”的途徑就是“重(chong)積”。人思慮安靜,原有的“德”就不會喪失;器官通暢,新的精氣就每天攝入。這就是不斷的積累“德”,也是所謂的“早服”。積德而后神靜,積德是要達(dá)到神不淫于外的虛靜狀態(tài),神靜或神虛就是德盛。神靜而后精氣多。不斷的積德就會無往而不勝。故曰“重積德,則無不克”。
三、理
韓非對“理”的論述如下:
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怖碚?方圓、短長、粗靡、堅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可得道也。……凡物之有形者易裁也,易割也;何以論之?……理定而物易割也。……凡道之情,不制不形,柔弱隨時,與理相應(yīng)。
從韓非以上的論述中,我們可以得出:
第一,“理”是什么?理是“成物之文”,是“物之制”,是萬物的具體性質(zhì),如短長、大小、方圓、堅脆、輕重、白黑等,正是由于每個事物具有不同的性質(zhì),一事物才能與另一事物分別開來,人們才能對不同的事物產(chǎn)生認(rèn)識。
第二,“理”與萬物的關(guān)系。“理”是物之理,不是獨立于具體事物而存在的。“理”不是恒常的。宇宙間的事物有生滅變化,作為事物性質(zhì)的“理”同樣有存亡、死生和盛衰?!袄怼币坏┡c具體事物相結(jié)合,就獲得了相對的獨立性,隨具體事物的變化而變化。
第三,“理”與“道”的關(guān)系。“理”是具體事物的性質(zhì),“道”則是萬物之所以形成的原因,使物各具其“理”。每一事物具有各自不同的“理”,而“道盡稽萬物之理”。道雖然沒有特定的規(guī)定性,“無定理”,但與具體事物不同的性質(zhì)和規(guī)律相合,因此“不得不化”。這也是韓非所講的“道”之變?!暗馈逼毡榇嬖谟谟钪嫒f物之中,它根據(jù)不同事物所處的外在情況發(fā)生變化,與事物之“理”相應(yīng),決定事物的生死。可見,雖然“理”以“道”為最終根據(jù),但“道”在具體事物中與“理”相合,即“理”是道在具體事物中的表現(xiàn)。韓非認(rèn)為,可以通過“道”的表現(xiàn)來認(rèn)識“道”,即可通過事物之“理”來認(rèn)識“道”。概而言之,“道”不是離開“理”而獨立存在的;“理”也不是離開事物而獨立存在的。作為事物的總規(guī)律的“道”,以及作為事物特殊規(guī)律的“理”,都存在于事物之中。
由于“理”的介入,“道”與具體事物的聯(lián)系變得明晰起來。每一個具體事物都有其特定的“理”。人類社會中各種復(fù)雜的社會現(xiàn)象和社會關(guān)系也有它的“理”。體現(xiàn)于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道”與“理”尤其得到韓非的重視,甚至直接賦予“道”以治國之道的意義。在《韓非子》一書中,“道”除了形而上的哲學(xué)之義外,其他都被作為人主治國之道的意義被廣泛使用。
注釋:
①馮友蘭指出:韓非在《解老》,《喻老》這兩篇中所解釋的《老子》,既不“恍惚”,也不“微妙”?!督饫稀肥桥c《管子》四篇(《白心》、《內(nèi)業(yè)》、《心術(shù)上、下》),即稷下黃老之學(xué)相通的,把精神解釋為一種細(xì)微的物質(zhì)——“精氣”。……“德”與“神”是先秦道家的專門名詞。……“神”是“精”的別名。見馮友蘭:《中國哲學(xué)史新編》(上冊),人民出版社,2004:763-764。
參考文獻:
[1]陳鼓應(yīng)注譯.老子注譯及評價[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陳奇猷.韓非子集釋:上、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3]劉乾先,韓建立,等.韓非子譯注[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4]施覺懷.韓非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2.
[5]孫熙國.先秦哲學(xué)的意蘊:中國哲學(xué)早期重要概念研究[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6]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7.
[7]楊玲.中和與絕對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較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7.
[8]羅安憲.虛靜與逍遙——道家心性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周可真.哲學(xué)與文化研究[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責(zé)任編輯/ 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