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曉峰
摘要:“自然無為”思想是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概念,是由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較早提出來的。但在老子那里是把“無為”思想當作一種治術(shù)。到了莊子,自然“無為”思想漸漸脫去它的治世之義,演化為一種無為適性的隱逸思想。而這一思想應用到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上,對后世的文學藝術(shù)起了較大的影響,因而使“自然無為”思想又具有了美學上的審美意義。
關(guān)鍵詞:自然無為美學意義
中圖分類號:K10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4-
一、“自然無為”思想的內(nèi)涵
談到道家“自然無為”思想的文章并不少見,但一些文章在討論時,要么因此思想對后世文學藝術(shù)的影響而將其當作一種文學藝術(shù)思想來討論,要么有意或無意中以現(xiàn)代人的眼光來看待這一思想,談到諸如莊子面對當時那個時代自然環(huán)境受損,生態(tài)平衡破壞,提出了“自然無為”在當時具有積極的意義,等等這樣的言語。莊子時代是否有“生態(tài)平衡”這樣的術(shù)語很值得我們懷疑?那么,莊子“自然無為”思想的內(nèi)涵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將結(jié)合《莊子》中的言論來分析其涵義。
道家所謂的“自然”并不是我們現(xiàn)在意義上所說的客觀存在的自然界,“自然”一詞在古代大致含有三層意義:當然;天然,非人為;不造作,非勉強。構(gòu)成莊子美學本質(zhì)與核心的自然在“自然”的多重含義中主要與“無為”相通。“自然”一詞,在《莊子》中的主要涵義是自然而然,“指涉的都是自身和本然的意思”,①它的哲學基本含義是指事物的原初本來狀態(tài),并進而引申為事物產(chǎn)生變化的根據(jù)就在其自身本然如是的存在之中,不需借助于外物。
莊子繼承了老子的自然觀,并將老子創(chuàng)生萬物的自然之道引向人生,通往自由的審美境界。他認為對于人性而言,“自然”體現(xiàn)為真誠無偽的本性,它需要戰(zhàn)勝欲望、擺脫禮俗而返樸歸真;對于天地萬物而言,“自然”是在無為中體現(xiàn)無不為,彰顯為至高形態(tài)的“大美”;對于藝術(shù)而言,“自然”則體現(xiàn)為“技進乎道”,是經(jīng)過依乎自然之道的修煉而達到的自由境界。
莊子欣賞萬物自然的生命狀態(tài),“夫水之于溝也,無為而才自然矣”(《莊子?田子方》),反對人為的扭曲:“夫馬,居則食草飲水,喜則交頸相靡,怒則分背相踶”(《莊子?馬蹄》),“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龁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爸敛畼?曰:“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羈,編之以皁棧,”(《莊子?馬蹄》)莊子認為這是伯樂的罪過,使馬失去了其自然之真性。
再看“無為”思想。如莊子所言“無為而才自然”,自然就要求無為?!盁o為”基于“道法自然”。 道家始祖老子認為道生萬物,“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受‘道的支配而自身自滅”,②也就是說萬事萬物完全可以根據(jù)它們自身的規(guī)律和存在去運行生息,人社會統(tǒng)治者根原本就不用去做什么,人為的介入和干預只會破壞它們的平衡而致亂。由這種對社會的治世思想出發(fā),莊子提出了他在人生、哲學上的“無為”思想。
道家“無為”思想源自于老子,但在老子那里是把“無為”思想當作一種治術(shù)。到了莊子,“無為”思想漸漸脫去它的治世之義,演化為一種無為適性的隱逸思想。作為隱逸思想的“無為”有其獨特的內(nèi)容:它認為無為而治的社會才是理想的適性社會,在這樣的社會無需隱居;只有當統(tǒng)治者強作妄為時,道家才不得已用隱逸行為來維護個人的適性權(quán)利。莊子在《應帝王》中曾對統(tǒng)治者提出:“游心于淡, 合氣于漠, 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 而天下治矣”。莊子認為只要統(tǒng)治者消除了私心和貪欲, 順應自然之道, 適其民性, 去除種種擾民的違背自然之道的人為, 天下就可以大治。莊子提出要以“自然無為”來消解社會上的過渡人為現(xiàn)狀。
莊子的“無為”包含著對人生的指引, 即人的生活也要遵從“無為”之道。這種“無為”之道, 就是順其自然, 按照人的自然本性, 以適應人的生命自由本質(zhì)。也就是不去違背本性自然, 扭曲真性而強作妄為。莊子說“萬物莫不以適為得”(《達生》) ,適,就是自然,適其自然才可有所得。莊子“無為”的人生哲學, 實際上是要人們遵循自然之法。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自己如此的一種狀態(tài),亦即自然性。“王弼注:‘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與自然無所違也?!雹矍f子的“無為”思想,其核心就是合乎本真本然的自然之道。莊子通過對“道”的體悟,認識到四時運行,夏去秋來, 萬物生長,都是自然而然的。
面對自然而然的事物人應該“絕圣棄智”,這里并不是讓人不要心智、知識,而是說要自然而然、“少思寡欲”,因為正如愛蓮心教授所說:“ 一個人是無法忘記他的心的,它全部所指的實際上是忘記(或不開動)一個人的意識之心。人并不因此而變成一種植物;更確切地說,人變得能從他的直覺的或非評價之心出發(fā)而自然地行動。”④之所以要“絕圣棄智”,是因為道家認為:機心與巧智是人胸中塵垢,容易引起自私、機詐以及如仁義這些約束人的禮樂制度規(guī)范,從而使人的本然之性淪喪。⑤所以,作為人的本然之性,不僅意味著自然,同時也意味著無欲和無知,誠如莊子所云:“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馬蹄》)無欲、無知,自然也就引向“無為”,這里所說的“無欲”和“無知”都是“無為”的兩個方面。
“無為”是莊子的主要哲學思想,其作為一個哲學命題,內(nèi)涵極為深刻,具有高度的哲學智慧。有人把“無為”簡單地理解為是對“為”的否定,是無所作為,這是有所偏誤的?!啊疅o為表面上看與儒家的‘修齊治平相左,實際上它是‘平天下的另一種政治智慧。”⑥其實從莊子對“無為”思想的言論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沒有對社會人生的熱情,莊子就不會去反思當時社會的弊端,也不會為消除這種弊端而提出自己的“無為”主張?!盁o為”的提出,不是對社會的冷漠,而是莊子對社會人生的極大關(guān)注?!盁o為”是超越“人為”而達到的“無不為”。
二、“自然無為”思想的美學意義
莊子的哲學具有濃郁的美學色彩,這里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作為哲學概念的“自然”“無為”如何轉(zhuǎn)化成美學思想?好在自然無為思想本身的涵義與文學藝術(shù)規(guī)律具有了某些相通之處,這成為其轉(zhuǎn)化的直接條件。正如徐復觀先生所言,莊子的思想“本無心于藝術(shù),卻不期然而然地會歸于今日之所謂藝術(shù)精神之上”。⑦
莊子的美學是以“道”論為基礎(chǔ)的,其“自然無為”思想與“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莊子認為,“道”是產(chǎn)生宇宙萬物的一種能動的但又是無形的實體,它的根本特征就是“素樸”、“自然”、“無為”。 得“道”才能得“美”,違背了“道”就無任何美可言。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無不言”,“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莊子?刻意》),“天地之所以有‘大美是因為它不假任何造作之力而依“道”自然而然的顯現(xiàn)?!暗馈钡谋举|(zhì)特征在于自然無為,因此美的本質(zhì)特征也在于自然無為。
由這種源自“道”的自然無為之美思想出發(fā),莊子又提出了他對音樂藝術(shù)的看法?!洱R物論》有言“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郭象解釋道:“夫聲不可勝舉也,故吹管操弦,雖有繁手,遺聲多矣。而執(zhí)籥鳴弦者,欲以彰聲也。彰聲而聲遺,不彰聲而聲全。故欲成而虧之者,昭文之鼓琴也;不成而無虧者,昭文之不鼓琴也,”⑧從這些文字可以看出莊子是反對音樂藝術(shù)的,但從反面來看我們又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與之相悖的結(jié)論,莊子并非反對音樂藝術(shù),因為從這段文字看他之所以反對音樂藝術(shù)是由于他認為人作出的音樂不能達到完全,不能達到音樂之全美,“難成天全之樂”,那么如果人為的音樂能夠?qū)崿F(xiàn)全美,那么莊子應該是不會反對了,因而莊子并不是反對音樂藝術(shù),而是反對那種人為的不能達到全美的藝術(shù)。
不鼓琴、不奏樂,反倒能體現(xiàn)出想象中的所有音樂之美。其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天運》),這種美最理想,與自然同趣,非任何人為造作之音樂所能比。張文勛先生在其《儒道佛美學思想源流》一書中曾這樣評價到:老莊根據(jù)其虛無之說,認為“美在于‘道自身,也就是說用文學藝術(shù)表現(xiàn)出來的東西,只是局部現(xiàn)象,不是道的本體,因此也就不是真美,只有道的自身存在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是一種非人為的自然之美?!磺袣w于自然,天地萬物,無不順應自然,一切順應自然就可以無為而無不為?!雹?/p>
因此莊子所說的“無為”,并不是完全消極地否定一切、而是反對那種因人為因素干預造成的不足,如他在《馬蹄》中所言的“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羈,編之以皁?!?是要通過“無為”達到“無不為”,即達到一種超然物外的自由境界。
文學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最講求人的精神情感的自由表現(xiàn),它不同于功利欲望的直接滿足。好的作品出于不強作雕飾,自然而然,不留人工斧鑿之跡,如行云流水順其自然,無為而成。這要求作家從世俗的利害得失中解脫出來,將事物作為審美觀照、審美欣賞的對象看待。后世所謂的作家藝術(shù)家的創(chuàng)造應是“無法而法,乃為至法”,指的便是不刻意人為而順性自然,自然之出,可為至上。
莊子的自然無為思想對中國古代崇尚自然的審美價值觀發(fā)生了深遠的影響。后世詩人、文學家如陶淵明的“平淡自然”,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云:“夫畫特忌形貌彩章歷歷具足,慎謹慎細,而外露巧密。……自然者為上品之上?!碧评钏谜妗稌泛蟆氛擇宜炝紩?“褚氏臨寫右軍,亦為高足,豐肥雕刻,盛為當今所尚,但恨乏自然,功勤精悉耳?!倍际峭瞥缱匀弧o為的表現(xiàn)。⑩
注釋:
①包兆會.莊子生存論美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90-91頁.第58頁.
②⑨張文勛.儒道佛美學思想源流.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頁,第161頁.
③⑧安繼民、高秀昌、王守國.道家雙峰——老莊思想合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頁,第252頁.
④【美】愛蓮心,周熾成譯.向往心靈轉(zhuǎn)化的莊子:內(nèi)篇分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頁.
⑤鄭開.道家形而上學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210頁.
⑥李明珠.論莊子的“無為”.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3).第34頁.
⑦徐復觀.中國藝術(shù)精神.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頁.
⑩朱志榮.論莊子的美學思想.滁州學院學報.2007(1).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