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潔宇
摘要:本文從兩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出發(fā),引出了現(xiàn)今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消極層面,并從課堂中兩個主要的參與者(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上著手,揭示出問題的癥結所在,接著從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兩個方面,闡述了相應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學習動機;交流;教學相長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09)12-0074-01
教與學的關系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各種教學討論中必定涉及的重要理論問題。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與學劃分得很清楚,即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單向培養(yǎng)的過程。課程約束、壓抑著教師與學生,教師約束、壓抑著學生,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受著課程和教師的雙重約束與壓抑。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和不平等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的學習也必然是一種被動的,接受性的學習,學生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在教學中根本無從體現(xiàn)。
以下是引自《大中小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調(diào)查》的一組數(shù)據(jù):在對大學課堂的調(diào)查中,背課文、做聽寫還是課堂教學的主要項目。當被問及“在英語課堂上哪幾方面花的時間最多?”時,7.53%的學生回答“聽力活動”;11.37%的學生回答“口語活動”;77.49%的學生回答“老師講解”;3.79%的學生回答“做練習題”。
由此可見,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利用講解、板書和各種媒體向?qū)W生傳授知識,學生是被動的知識接收器。我國的英語學習目前多數(shù)仍以課堂教學為主,黑板、課本加粉筆構成了課堂教學的主體,老師在講臺上面講,學生在課堂上記筆記,老師是講課主體,學生是課堂上的聽眾,學生學習主要依賴教師在課堂上提供的大量可理解語言的輸入與指導。教師講解多,學生活動少。學生缺乏真正的語言體驗、訓練和實踐的機會,過分強調(diào)“記憶”式學習,強調(diào)英語知識,如單詞、語法規(guī)則的積累。而如何運用這些知識進行交流則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這種教學方法很難達到提高語言能力的目的。
仍然是一組數(shù)據(jù):在被問及“課堂上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程度”時,2.25%的大學教師、10.98%的中學教師、10.42%的小學教師回答“非常積極”;33.71%的大學教師、60.98%的中學教師、79.22%的小學教師回答“較積極”;56.18%的大學教師、19.50%的中學教師、7.07%的小學教師回答“一般”;6.74%的大學教師、8.54%的中學教師、3.29%的小學教師回答“不大積極”;1.12%的大學教師回答“不愿參與”,中學教師和小學教師中沒有人選擇“不愿參與”。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課堂表現(xiàn)的積極程度隨著年級的增長反呈下降的趨勢。這就說明,大學生的學習出發(fā)點不夠明確。而學生的學習動機是決定外語學習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如果一個學生全然無意學習外語,即使他有很好的先天素質(zhì)和語言環(huán)境,也不可能有效地掌握外語。動機總是個人的,但也受環(huán)境影響。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是為了增進友誼、外出旅游、聽課、求職、獲取知識、贏得聲譽和尊敬。心理學家 Atkinson曾經(jīng)指出,個體在競爭時會產(chǎn)生兩種心理傾向:追求成功的傾向和逃避失敗的傾向。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做好心理和知識的準備,樹立自信心,緩解焦慮。外語老師應注意激發(fā)、促進學生在外語學習中追求成功的動機,使學生經(jīng)??吹阶约旱某煽兒瓦M步,提高動機水平,努力達到學習目標,進而產(chǎn)生更積極的學習動力。教師應使學生對學習的客觀必要性有一定認識,樹立遠大目標,同時也應采取多種手段喚起學生積極參與各種習得活動的興趣。人在同一個時間里可以有幾種動機,但主導動機決定著行動的結果和對行動的堅持性。當正確而強烈的動機穩(wěn)定地保持下來時,也就形成了一種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
教與學關系的升華,便是將學生的學習從教師的教中解放出來,同時增強教師“教”與學生“學”之間的交流性,即要求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jīng)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nèi)容,求得新的發(fā)現(xiàn),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xiàn)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在新課程下的教與學的關系是一種交流、互動的和融洽的關系。教與學不再被截然地分開,而是在一種動態(tài)的交流過程中相互轉換。即學生有可能成為教的主體,而教師也有可能成為學的主體,真正地做到在“教”中“學”,在“學”中“教”。教師與學生將組成一個“學生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沒有教與學的明顯區(qū)分,只有共同的學習目標。所以,在新課程中,教與學也不再是單向作用的關系,而是一種雙向作用的關系,即真正的實現(xiàn)了“教學相長”,增加教與學的交流與交往。
教師應在這種活動中充當組織者兼主持人,而教學活動完成的主體應是學生,他們就在不斷的學習、聽說、討論、辯論、娛樂、游戲等方式中進行,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個寬松、活潑和有趣的語言環(huán)境,在這一環(huán)境中,教師只能是引導者,而不能只是自已唱“獨角戲”我們應打破傳統(tǒng)的嚴肅、沉悶和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采取師生平等,互相學習。我們可以把課堂拉出去進行情景和交際教學,可以使學生相似不同的情況下與對方進行交流。這樣教學既使學生從情景中學會對話,又可佼他們在實際交往中學到—些為人處世之道。
參考文獻
[1]黃漢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方法與途徑[M].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2]梅德明.《大中小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調(diào)查[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3]舒啟全.英語教學與研究[M].成都:天地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