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玉能
韓愈在《師說》中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老師就是傳授道理、講授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人。韓愈以理論上道出了教師的職責和作用。顯然,為師者不僅“傳道、授業(yè)”,更重要的是“解惑”。“解惑”有解知識性學術上的“惑”,也有解學生思想信念上和心理障礙上的“惑”。這個惑,在學術上屬知識性問題,比較明顯,容易析疑,可即問即解,而思想信念上和心理障礙的“疑惑”是隱形的,比較復雜,難以掌握,一時難辨難解。教師對這方面的“解惑”就得像醫(yī)生對病人的病癥要進行詳細分析診斷,通過切、問、聽、觀等過程進行診斷。診斷準確,對癥下藥,就能藥到病除,讓病人解除痛苦,恢復健康。那么為師者對學生思想信念上和心理上的“疑惑”又如何去破解呢?教師面對臺下或班里幾十個學生,他們的個性,他們的思想,他們的信念和他們各自不同的心理因素,他們心中的“惑”復雜多樣,可謂“疑癥難斷”,所以針對不同學生思想上或心理上所產(chǎn)生的“惑”也能像高明的醫(yī)生一樣診斷準確、對癥下藥,解除學生的“疑惑”疙瘩,那么就有一個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團結奮進的班集體。個別有“惑”的學生就能走出疑惑困境、信心十足,學有所專,學有所成,學有所用,造福社會,享受美好人生。這樣為師者也就心滿意足了。如何才能做到善解學生思想上和心理上之“惑”呢?依本人管見認為:
一是為師者要善于讀“惑”。所謂善讀即是善于解讀、破解。優(yōu)秀的教師不僅管教,更要管導。“導”即“引導、疏導”、“解惑”。如何導,導向何方?導向良好的方面,就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則不然。由于教師的身份特殊,我認為,針對這個問題,為師者首先要善于讀“惑”,全面讀懂學生之“惑”,了解掌握學生的思想情況、情趣愛好、個性特征和環(huán)境特點。對學生要有總體性認識掌握。其次把自己所掌握的總體情況和問題行為進行歸納分類。問題行為是指兒童和青少年在發(fā)展過程中常見的各種有礙其心理發(fā)展的行為。它可以分為外向的攻擊性行為和內(nèi)心的退縮性行為。攻擊性行為具有搗亂、破壞等擾亂別人的特點,如不守紀律、打架、逃學、偷竊等;退縮性行為具有消極依賴、服從的特點,如羞澀、缺乏信心、容易緊張、神經(jīng)過敏、孤僻等。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趣、性格特點,相同相似的外向的攻擊性行為和內(nèi)向的退縮性行為進行“排隊”歸類,為解惑設定基調(diào)和方案。然后根據(jù)歸檔資料進行研讀,研讀過程中要認真具體,對號入座,辨別差異。分析學生產(chǎn)生“惑”的根本原因、環(huán)境背景。凡事產(chǎn)生的原因總有主客觀之分,如學生厭學而產(chǎn)生退學念頭,這個念頭的產(chǎn)生有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所謂主觀原因,就是學生自身因素產(chǎn)生的,產(chǎn)生這個念頭的學生可能是因為自己在學習中雖然很用功,很努力,但學習成績老是跟不上,自己覺得無奈,無顏面對老師和同學因而產(chǎn)生的信念困惑。所謂客觀原因是指外在的因素造成產(chǎn)生的。如有的學生由于家庭父母離異、缺乏家庭溫暖,生活無保障;有的是由于受到社會上的不良習氣的影響,迷戀網(wǎng)吧、不能自拔等等。這些原因的產(chǎn)生都有它的環(huán)境背景,其環(huán)境背景有大環(huán)境、有小環(huán)境。如社會環(huán)境和家庭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和班級環(huán)境,大團體生活環(huán)境和小圈子生活環(huán)境。環(huán)境塑造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無道理。關于這些資料,為師者都應善讀、讀懂,全面掌握,為“解惑”提供足夠的依據(jù)基礎。讓師者有一種“目無全?!敝小?/p>
二是為師者要善于聽“惑”?!凹媛爠t明,偏信則暗”。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在管理班級的過程中,常常會接到學生反映情況。這些情況有些是真實的、有些是片面的、有些是學生惡作劇編造的。針對學生諸多情況的反映,教師首先要善于認真地聽,鼓勵學生發(fā)表意見反映情況。然后根據(jù)學生反映的情況進行過濾反思,辨其真?zhèn)巍椤敖饣蟆闭莆盏谝皇植牧?針對學生反映的情況,教師在沒有了解清楚情況之前最好不要急于表態(tài),也不要貿(mào)然處理,以免出錯而傷害學生的情感、自尊心,造成某些不良后果,也避免出錯而損害教師在學生中的形象、威信。為師者如何才能多渠道獲得學生心中疑惑、困惑的反饋和表露呢?我認為為師者應放下“師道尊嚴”和“師長”的架子走下講臺,主動在課間或課外活動中與學生多交流,拉近距離融洽感情,如零距離談話、說笑、調(diào)侃,侃故事、侃趣事、侃生活、侃理想、侃學習……讓學生在調(diào)侃中得以放松、減少壓力,在愉悅的交流中沒有思想顧慮,敢于把心中之“惑”向教師表白、流露,在融洽的交流氛圍中讓學生交心交底,水到渠成地引出學生心中之“惑”的癥結原因,這樣你就能知其“惑”之癥結了。知己知彼,就可百惑百解。
三是為師者要善于思“惑”。在“讀、聽”的基礎上深入思考認真分析,因為產(chǎn)生“惑”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些是客觀事件引起而產(chǎn)生的,有些是主觀因素引起的;有些是社會原因,有些是家庭原因;有些是由來已久的、有意的,有些是預料之外,突發(fā)的、無意的??傊覀儗ζ洹盎蟆钡漠a(chǎn)生要多加分析,找出原因挖出根源,為解惑達到標本兼治。
四是為師者要善于解“惑”。教師(班主任)對學生的“惑”,經(jīng)過“讀、聽、思”之后,基本上掌握了學生產(chǎn)生“惑”的原因與其“惑”的程度等,這樣教師就可有針對性地“解惑”了。解惑的功夫就是對“惑癥”下藥。教師對學生的“惑”的排解,要根據(jù)其對象分別考慮,男女性別,性格特征,問題行為,大小輕重程度,分別對待。如男性教師對女性學生“惑“的排解方法就不能套用排解男生之“惑”的辦法。因為女生在性別上有些疑惑在男性教師面前羞于啟齒,這類學生教師對其“惑”的破解要謹慎,要注意方式方法,談話時宜個別談話找出根源排解疑惑,不宜當眾挑明破解。再如對問題行為中的攻擊性行為和退縮性行為的學生之“惑”的破解都不能用同一種方式,要分別對待。有些學生之“惑”可采用談話法,通過談話交流,進行開導破解學生心中之疑惑;有些學生可采用情景教育法,通過帶領學生到校外郊游或講故事,搞課外活動等在活躍快樂的氛圍中因勢利導,讓學生得到啟發(fā),從而跳出疑惑陰影,而達到解“惑”目的;有些學生宜用“他山之石攻玉”法,就是說有些學生的思想、心理之“惑”比較封閉,對教師的開導,態(tài)度比較消極或抵制,這類學生我們不妨采用“他山攻玉法”,即利用與該生平時最要好或其最信賴的同學或親戚、朋友的力量幫助解惑工作。總之不管采用什么方法,為師者首先要明白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比較喜歡教師表揚、贊美,教師要學會表揚和贊美學生。在為學生解惑、釋惑時,以表揚、贊美角度切入,學生比較樂意接受。因為表揚、贊美學生,學生心情愉快,心理壓力小,心態(tài)平和,這樣教師要解的“惑”就能在平和的氛圍和平穩(wěn)心態(tài)中達到預期目的。再者教師對學生的“惑”破解要公正平和就事論事,就“惑”解“惑”,不能挖苦冷嘲熱諷,更不要深究前嫌,對學生做錯某事而耿耿于懷,也不要對學生抱私利存偏心,看人做事,讓學生認為教師處事有偏心不公正。教師對學生存在的“疑惑”毛病應采取抑揚推拉辦法,“抑推”即是對學生犯的錯誤行為要嚴厲批評,讓學生感到其錯誤的嚴重性、危害性,迫使學生克服糾正,讓其知錯而解。“揚拉”即是針對學生所犯錯誤經(jīng)過“一推一抑”之后又要“拉”一把“揚”一把,主動找學生談心交流,在平和的交流中指出其錯誤的原因、影響、危害程度,讓學生心服口服,真正認識錯誤的嚴重性,要讓學生知道教師的批評是正確的,不是惡意的。一但學生有進步,教師就應給予表揚、肯定,讓他們鼓足信心,向前進步,讓學生知道教師是他們“解惑”的知心朋友,靠得住。這樣學生心中之“惑”在教師的指導中就迎刃而解了,師者對學生就能無“惑”不解了。
總之教者在教學過程不僅要做好“傳道授業(yè)”而且更要做好“解惑”,這是為師者的最高責任。
(責編 黃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