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遠
一、“活動單導學模式”簡介
“活動單導學模式”就是以“活動”為中心展開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師將所要教學的內容根據(jù)教學的需要設計成一個個“活動”,每個“活動”可設計若干問題,這些問題之間具有一定的層次性,由淺到深、由低到高,體現(xiàn)知識的生成過程。教師把按照自然章節(jié)設計好的“活動單”印發(fā)給學生,課堂上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即可參與“活動”。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實際上是有目的、有計劃地解決各個問題,從而達成教學目標的過程。學生參與“活動”時,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設有小組長,負責本組“活動”的開展。一般按6人分為一組,將整個班級分成若干小組,為了便于小組活動,我們還改革了傳統(tǒng)的做法:以小組為單位,小組內相對緊湊,6人面對面就座。小組間留有一定的空間,便于走動。如右圖:
二、“活動單導學模式”的教學優(yōu)點
1.“活動單導學模式”巧妙地將教師的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密切地結合起來?!盎顒訂巍备淖兞苏n堂教學中信息的傳遞方式,由單一的“教師到學生”轉變?yōu)椤盎顒拥綄W生”,這樣也就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有利于調動每一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學習過程,從而避免了課堂教學中只有教師和少數(shù)優(yōu)生的對話和交流的現(xiàn)象,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
2.“活動單導學模式”下的課堂是學生探索、討論的課堂,是學生的“群言堂”,決不是教師的“一言堂”。因為它擺正了師生角色,從而使得學生在課堂上敢問、想問、會問、善問,學生的學習因“問”而精彩,教學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3.“活動單導學模式”倡導的是“尊重的教育”。重視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實現(xiàn)了“師生互導、生生互導、師生互學、生生互學”的多向互動模式,面向了全體學生,大面積地提升教學質量。
4.“活動單導學模式”實現(xiàn)了三個轉變。“變注入式教學為開放式教學”;“變學生被動聽課為積極參與”;“變單純重視知識傳授為知能并重”?!盎顒訂螌W模式”貴在引路,妙在使學生開竅,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培養(yǎng)學習興趣,教給了學生學習方法,使學生學得生動,為學生成長提供了人格解放,形成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創(chuàng)新意識。
三、“活動單”導學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做到“六讓”:能讓學生觀察的要盡量讓學生觀察;能讓學生體驗的要盡量讓學生體驗;能讓學生思考的要盡量讓學生思考;能讓學生表達的要盡量讓學生表達;能讓學生動手的要盡量讓學生動手;能讓學生總結的要盡量讓學生推導出結論。
2.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評價至關重要??梢哉f教師對學生的科學評價是“活動單”導學順利實施的潤滑油。教師要創(chuàng)設平等、融洽、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充分感到心理的”安全感”和”自由感”,覺得老師是“自己人”,讓學生無拘無束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怕出錯和失敗帶來的后果,實現(xiàn)心理自由和開放,最大限度地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教師應大力提倡讓學生大膽嘗試、探究、積極參與到知識的建構中來,作為教師不能因為學生的回答不符合自己預設的標準答案,就不加分析地輕易否定,而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挖掘學生答案中的合理因素,再適當?shù)卦u價、引導學生自己認識到回答中的錯誤所在,這樣不但保護了學生的自尊,還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欲望。相反如果學生在課堂上一次又一次地遭受失敗,或許就再也沒有勇氣在課堂上大膽表達和質疑了。
四、高中地理“活動單”的設計方法
1.高中地理“活動單”的設計以每個單元的自然節(jié)為單位,如果一節(jié)內容需要幾個課時完成,則可設計成幾個“活動單”。
2.“活動單”必須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這些目標符合課程標準,體現(xiàn)三維教學目標,即: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讓學生發(fā)展相關技能;讓學生陶冶某些情操。
3.教學過程以若干“活動”展開,每個“活動”還可根據(jù)需要設計若干個“子活動”。設計“活動”時要分析教材的層次,明確各個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明確每個知識點的價值,特別是涉及地理的概念、規(guī)律、原理的重點或難點知識,教師可精心設計多項活動,甚至是模擬實驗,讓學生反復去探究、去體驗。
如教學《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模擬實驗,在室外上一堂生動的地理課。請25位同學扮演24個時區(qū)(東12區(qū)與西12區(qū)由兩個同學扮演),一位同學扮演地軸,一位同學扮演太陽。25個同學按著順序圍成一個圓圈,表示地球,然后他們整體圍繞地軸自西向東自轉,扮演太陽的同學站在指定的位置,通過親身體驗,同學們比較輕松地探究出了以下問題:
①太陽東升西落的形成原因
②晝夜現(xiàn)象形成的原因
③晝夜交替的形成原因及其周期
④晨昏線移動的方向
⑤地方時的形成原因
⑥東邊地點的地方時比西邊地點的地方時早的原因
⑦有關地方時的計算問題
⑧時區(qū)的劃分及區(qū)時的換算問題
⑨以國際日期的變更問題
⑩24小時內地球上“今天”與“昨天”的時間分配及其范圍的大小問題。
4.“活動單”必須設計有課堂反饋練習?!盎顒訂巍敝攸c體現(xiàn)教學過程,但在課堂上為了鞏固、拓展所學內容,就必須設計少量的課堂反饋練習,應注意的是數(shù)量不要太多,難度不要太大,以達到當堂鞏固的效果。
5.要處理好“活動單”與教材的關系。“活動單”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方式,是課本內容演變的一種手段,故而不能取代教材。學生課前預習必須通讀課文,了解老師要教的重點及難點,以及閱讀課文上相關的圖表資料等?!盎顒訂巍鄙仙婕暗膯栴}在小組合作討論完成后,應當留有時間讓學生再次閱讀課本加深了解。
6.“活動單”不能完全取代課后作業(yè)。為了進一步鞏固提高教學效果,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教師還必須設計一定量的練習題作為課后練習。
總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作為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地理教師要努力促使自己變革教育理念,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更新知識結構,提升自己的素養(yǎng)。通過不斷地學習,將這些新理念運用到教學改革的實踐中來,通過實踐不斷去深化、豐富新理念的內涵。不能只滿足于做一個地理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成為學生學習地理的指導者、研究者、合作者。相信我們必將會創(chuàng)造出更新、更好的教學方式來。
(責編 黃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