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勤
【摘 要】 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語法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使語法教學不再“枯燥無味”。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語言基礎知識,有效地提高語言交際能力,只有這樣,新課改下的英語語法教學才能在英語教學的全過程發(fā)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 英語 語法 教學
有些教師認為,新課程標準強調的語言運用能力主要指口頭表達能力,因此過分強調口語的重要性。而忽視語法教學在英語學習中是培養(yǎng)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是語言得以成為言語的根本條件之一。語法教學作為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條貫穿于基礎英語教學中的主線。如何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組織英語語法教學,即采用何種最有吸引力最有效的方式傳授語法知識,使學生自覺靈活地運用語法規(guī)則表達思想,是當今英語教師應該重視的課題。筆者進行了以下幾種英語語法教學方法的嘗試。
一、運用小組協(xié)作式任務型教學
任務型教學指的是,在學生了解相關語法項目的基本結構及其常用表意功能后,教師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任務,將抽象的語法規(guī)則融入生活情景中。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會和領悟語言形式的表意功能,使所學的語法規(guī)則在真實交際中得到運用,從而達到內化規(guī)則和有效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目的。任務型教學認為,以功能為基礎的教學活動中有許多活動并不是來自真實生活,最多只能稱其為“準交際”(quasi?鄄communication)(D.Nunan,1989),而要培養(yǎng)學生在真實生活中運用語言的能力,就應該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參與和完成真實的生活任務(real?鄄life tasks)(D.Nunan,1989)。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運用目的語進行理解和交際,使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語言所表達的意義上,而不是語言形式上。
小組協(xié)作任務型教學是比較好的實施方式,它采用兩人活動或小組活動形式,避免了班額大,學生個體發(fā)展參差不齊,同時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際得不到充分的發(fā)揮等教學問題。運用小組協(xié)作任務型教學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學習語法運用語法的機會,而且能夠減輕學習者在大班級學習時的心理壓力,使他們能更大膽地運用語言,提高語言運用的面與量,在相互幫助與促進實現(xiàn)語法學習目標的同時,還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所必需的交際能力和合作能力。
例如新教材Go for it九年級Unit 3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是一個情態(tài)動詞的被動語態(tài)。在呈現(xiàn)語言目標的句子后,筆者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組,每組4~6人,要求每小組成員就學校的校規(guī)進行討論,用“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do...because...”或“Teenagers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do...because...”句型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各小組得出若干意見后,派一名組長向校長提建議。由于這一活動與每位同學密切相關,人人都踴躍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他們在討論時結合以前的一些知識來解釋原因,各抒己見。學生們大部分能堅持用英語交流,使被動語態(tài)的句型得到充分的練習,達到了掌握運用情態(tài)動詞被動語態(tài)教學任務的目的。
二、運用語境教學
語境教學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在不同語境中理解判別同一詞語或同一句子的不同意思。人們的交際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進行的,這是因為人們表達思想和吸收信息的需要是由特定的言語情景激起的,因此,學習和使用英語詞匯、句型結構、語法規(guī)則和話語進行對話等交際活動都要依賴特定的言語、情景。教師如果讓學生機械地在單句中操練某個語法點,學生是達不到在特定的情景中靈活運用語言形式來實現(xiàn)交際目的的。例如:
① Ill go to see Li Ping tomorrow. We have not see each other since I left Beijing.
② I saw Li Ping yesterday. We had not see each other since I left Beijing.
上例中,僅從since從句判斷,動詞的時態(tài)當然用完成時,但A、B兩句顯然具有不同的語境。不難看出,前者用現(xiàn)在完成時,后者則必須用過去完成時。
可見,在語境中教學語法能使學生更清楚地理解語言和詞語,而不是注意語言的形式和詞的片面意思。這樣,同一語句和詞語在不同場合和不同情景中可能具有不同意思。從而促使學生真正做到活學活用。
三、運用語篇教學
語法教學應與聽、說和閱讀活動緊密結合,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和思考問題,通過對閱讀中所遇到的一些語法現(xiàn)象的分析,加深學生對這些語法現(xiàn)象的理解,所得的效果絕非單純向學生灌輸語法知識所能替代的。如果教師只是機械地在單句中操練某個語法點,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若將語法點放入語篇中,讓學生在閱讀文章時對文章的語言現(xiàn)象首先形成一定的感性認識,就能引導學生根據(jù)語境歸納和總結出語法規(guī)則,這樣既可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又不使學生感到乏味。通過語篇學習語法,不但生動形象,而且容易理解和掌握,既可以學到較系統(tǒng)的語法知識,又可以提高閱讀能力。如Go for it八年級上冊Unit 8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中的一篇文章:
Class 9 had a great time on the school trip. They went to Blue water Aquarium for the day. First they visited the Vistors Center and watched a movie about sharks. Then they watched a dolphin show. After that,they went to the outdoor pool and saw a big octopus. After lunch, they went to the Gift Shop and bought a lot of gifts. Finally tired but happy,, they took the bus back to school. At the end of the day, the science teacher was very happy, be?鄄cause the class monitor cleaned the bus after the trip.
這篇文章非常適合學生學習動詞過去式,通過First...Then...After that...After lunch...Finally...At the end of the day時間順序與過渡引起一系列的動詞過去式,便形象地描述了Class9一天的活動情況。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用這些時間順序進行復述文章,也可以要求學生仿照短文描述自己一天的活動情況。這樣的活動既能讓學生通過語篇來學習語法,學到較系統(tǒng)的語法知識,又可以提高閱讀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四、運用游戲教學
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不僅可以復習和鞏固所學的語言知識,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在教學現(xiàn)在進行時的語法內容時,筆者設計了一些猜測游戲:讓一位學生做動作,讓全班學生運用句型 “Whats he/she doing? He/She is doing...”猜測動作;再如,教學 “There be”句型時,筆者將全班分成3~4小組,每組由一位學生發(fā)出指令,例如There is a table/bed...in the living room.其他學生按指令畫出某人的起居室,然后小組之間交換所畫的圖,并用 “There be”句型描述圖片內容。通過游戲教學驅除了語法學習的單調和枯燥,讓學生在趣味活動中,既復習已學過的詞匯,掌握新句型,又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
五、運用歸納、演繹進行教學
根據(jù)語言習得理論,語法學習的正確方法是:學習者通過大量的可理解的感性材料的輸入、觀察、體會和探索,逐步歸納出語法規(guī)則,即語言規(guī)律;然后學習者又通過大量的輸出驗證這些規(guī)律,從而在糾正自己的語言錯誤中不斷強化正確的認知,形成目標語的語法概念。這一過程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記憶,思維和綜合能力,演繹方法有利于學生理解較難的語法教學內容。如筆者采用了先給學生呈現(xiàn)語法規(guī)則,再適當舉例或讓學生舉例的教學方法。如教學定語從句時,筆者通過向學生呈現(xiàn)自己家庭的一張生活照,同時,向學生提供以下幾個句子:
The boy who/that is watching TV is my son.
The man who/that is reading a newspaper is my husband.
The lady who/that wears a red dress is my sister.
The book which/that is on the floor is my English book.
The room which/that is behind me is my study.
告訴學生表示人的詞后用who,表示物后的詞后用which,以及that在兩種情況下都可以用。接著筆者又收集了學生的一些學習用品,把它們擺放在教室的各個地方,讓學生在認領的過程中運用 “Which...is yours?”和 “The...which/that is on/in...is mine.”句型,最后筆者讓學生取出事先準備好的家庭照,運用 “who”或 “which”引導的定語從句向學生介紹照片的內容。學生學到的知識需要經(jīng)過自己的整理、加工才會吸收,這種學習方法能較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符合讓學生多開口、多運用的原則,做到語法教學既不會枯燥、乏味,又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語法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使語法教學不再“枯燥無味”。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語言基礎知識,有效地提高其語言交際能力,只有這樣,新課改下的英語語法教學才能在英語教學的全過程發(fā)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黃和斌等.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M].譯林出版社,2001.
[2]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龔亞夫,羅少茜.任務型語言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周文筑.新課程下的中學英語語法教學.中小學外語教學,2006.
[5]朱純.外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6]佟文柱.中學英語語法教學芻議.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J].2006,(1):15-19.
[7]張紅纓.讓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就新《英語課程標準》談談語法教學[J].教學與管理,2004:15-19.
[8]沈瑛.新課程中語法教學的定位及其策略.中小學外語教學,2004.
[9]陸建平,葉寧.試談語境教學中語法的份額[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3,(11):30-37.
(責編 黃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