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波
“研究課堂”是當今時代的學校發(fā)展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把芯空n堂”的目的在于“創(chuàng)新課堂”。世界上沒有兩堂完全相同的課,課堂中的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與方法、教師、人際關系都是處于動態(tài)變化之中的,因此,沒有所謂最好的教師,而只有最適合特定課堂的教師;沒有最好的課堂,只有最有效實現(xiàn)特定目標的課堂。本人認為提高聾校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手段是研究課堂,具體做法如下:
一、恰當的舉例,化難為易
由于聾生聽力損失,影響到聾生語言的發(fā)展,也影響到他們智力的發(fā)展,因此,聾生的語言能力遠遠落后于同齡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差距越來越大,進而影響到聾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給他們學習語言造成困難。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采用大量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語言的含義。舉例必須要生動形象、通俗易懂、貼近學生的生活。比如學生在學習時遇到“有的草沒過十幾歲小孩”這一句,由于不理解,學生不知道“沒過”是個詞,打手勢時打成“沒有”的“沒”和“過去”的“過”。這不僅牽涉到詞義還牽涉到讀音。因此我列舉了生活中他們能理解的句子,比如水“沒過了”頭頂、水“沒過”了房子等句子,通過舉例,學生臉上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組詞舉例,比如“中”,組成“中間、中國、中獎、中看”來幫助學生理解“中”的不同意思;“盛”組成“茂盛”和“盛飯”來區(qū)分不同的讀音以及不同的詞義。大量的舉例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幫助他們積累知識,豐富他們的語言,還可以通過這些例子激發(fā)起他們的求知欲,使他們感覺到書本外還有那么多有趣的知識,從而從內心深處迸發(fā)出求知的欲望,促使他們去找、去讀、去問,豐富他們的語言,發(fā)展他們的思維。
二、巧用多媒體,變抽象為直觀
使用多媒體是為了更好地解讀文本,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因此,只有合理使用多媒體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才能有助于解讀文本,否則將會畫蛇添足,不但起不到好的教學效果,反而影響課堂教學,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根據文本合理選擇電教設備,合理使用多媒體,這是每個老師必須重視和研究的問題。
在學習《爬山虎的腳》一課時,由于當時已經是秋季,爬山虎已經枯萎,文中介紹爬山虎的文字有些學生不能理解,通過放錄像,學生對爬山虎葉子的顏色、形狀有了一個整體感知。通過錄像使很多抽象的描寫變得直觀形象。通過對錄像定格,反復朗讀文本,既解決了文章中抽象的語言不能理解的問題,同時又給了聾生一種視覺的美的享受,激發(fā)起學習的興趣。通過課件展示,聾生對爬山虎的腳是如何向上爬的有了一個動態(tài)的直觀的理解。在學習《云南的歌會》一課時,如何讓聾生感受到文中所介紹的情景,如何讓聾生感受到:“山野對歌、山路漫歌、山寨傳歌”的氛圍是教學的難點。我課前讓學生看打有字幕的電影《劉三姐》,有了電影做鋪墊學生理解就比較容易,也學得比較有興趣。因此,合理使用多媒體,不僅可以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還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習的興趣以及審美能力,達到教學的最優(yōu)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教是為了不教,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柳斌同志總結的素質教育三個要義中,有一條就是“讓學生主動發(fā)展”。我認為,這一要義表現(xiàn)在聾校課堂教學中,就是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而現(xiàn)今課堂上形成的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再問——學生再答的教學模式,與此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在這種模式之下,學生處于被動答問的狀態(tài)。雖然學生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讀書、思考,但畢竟限制在教師提問所劃定的框框之內,是為回答教師的問題而學習。鼓勵聾生自己提問題,就可以改變這種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這樣做,就是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要對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負責,要想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就要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自奮其力,自致其知”(葉圣陶語)。所以,在聾校課堂教學中提倡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就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就是發(fā)揮學生主體的作用。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美國學者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把問問題的方法教給學生,就如同教會了他們打開智慧之門的鑰匙,因為發(fā)問是求知的源泉和動力,所謂的一個人有學問,就是說既要學也要問。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我注重從以下幾方面培養(yǎng)學生發(fā)問的能力:1.課前預習時提問題;2.課上提問題;3.課后提問題(包括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提高聾校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長期的訓練、研究、探索和總結。只要我們教師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潛心研究、掌握方法,定能看到課堂發(fā)生可喜的變化。
參考文獻:
[1]韓立福.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
[2]袁振國.教育新理念.
[3]關鴻羽,白銘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策略與方法.
[4]李明新.構建主體性課堂教學.
(責編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