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會女
語文課堂教學是審美教育中最主要的也是最好的陣地?!叭绻覀冇脤徝赖难酃鈦碛^察,語文課就是一個琳瑯滿目的美的世界!用審美的心靈來感受,語文課就是一個滿足人的精神需要的無盡的寶藏!”(韋志誠語)反觀我們目前的語文教學現(xiàn)狀,對美文的肆意糟蹋,從字詞句講解到段落大意歸納直到中心思想空洞套路式的所謂分析尚有很大市場?;诖?我認為語文教學的過程與審美活動從來就是血脈相融的。我們的語文課就是一次美的散步,一種精神的漫游。那么,怎樣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由表及里的審美體驗呢?我國的古典美學理論中,有“三境”之說。借助于此筆者認為,語文教學中的審美體驗也可以說有三個由淺到深的層次,或說三重境界,即:物境、情境、意境。
一、感受“物境”,完成審美體驗的初始境界
所謂“物境”,通俗地說,就是指對審美對象的表象的直覺。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說:“美感起于形象直覺,美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边@就告訴我們審美體驗首先是來自對表象的直觀的、形象的感覺。語文閱讀教學的審美體驗,同樣起始于對審美表象的直覺,我們稱之為“物境”的階段。感受“物境”,可以有以下兩種方式。
1.通過對文字的直覺體驗
例如教學《老王》一文,學生在通讀全文后,覺得老王是個“善良的人”“老實的人”“可憐的人”“堅強的人”“忠厚淳樸的人”“為他人著想的人”“特別瘦弱的人”“不幸的人”“外表丑陋卻有一顆金子般心的人”等等,這些都是學生閱讀文本文字后的直覺體驗。由于每個學生個體介入的角度不同,直覺的體驗也不同。
又如教學《列夫·托爾斯泰》一文,教師請學生談談托爾斯泰的臉和眼睛。學生回答說那是一張“丑陋可憎的臉”“難忘的臉”“魔法般的臉”“令人畏縮的臉”“失調粗鄙的臉”“陰沉沉的臉”“毫無光彩的臉”“沒有幸福的臉”“平庸的臉”“令人悲涼的臉”等等,那是一雙“黑豹似的眼睛”“犀利的眼睛”“柔和的眼睛”“滿含粲然笑意的眼睛”“好奇的眼睛”“照亮靈魂最暗處的眼睛”等等。答案是如此的豐富多彩。由于這些體驗來自對文字的直覺,雖然是原始的、稚嫩的,卻也是獨特的。
2.借助多媒體手段的喚醒
例如在《蘇州園林》一文的教學伊始,在古箏音樂的伴奏下,點擊“蘇州園林”專門網(wǎng)站,展示著名攝影家陳健行的蘇州園林風光攝影圖片,由學生暢談對蘇州園林之美的直覺感受。教學《故宮博物院》一文可讓去過故宮的學生上講臺來展示并解說自己的旅游照片,或者登陸“故宮博物院”官方網(wǎng)站,瀏覽故宮圖片,說說故宮之美。在以上的教學片斷中可以發(fā)現(xiàn),課堂教學由于借助了多媒體和網(wǎng)絡,融入了大量直觀的審美素材,蘇州園林的圖畫美、自然美,故宮博物院的氣勢美、對稱美便會一一直接呈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視覺、聽覺的沖擊,誘發(fā)學生的審美直覺。
需要指出的是,中學生的思想與心理處于一個不穩(wěn)定階段,他們的審美往往更注重形象化。他們對文字的審美體驗比較膚淺,也容易游離。因此,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借助多媒體手段先給學生直覺的鋪墊,審美體驗才能深入。但是,多媒體手段的運用并不一定適合所有的作品,在情感濃郁的文學作品教學中,審美對象的直觀呈現(xiàn),有時反而會破壞了作品的意蘊和情境。而相對更側重知識性的說明類作品而言,多媒體手段的運用,讓學生在閱讀前有更多的直覺的審美體驗的積累,能真正調動學生的審美激情。
二、感受“情境”,達到審美體驗的發(fā)展境界
“情境”的實質就是審美共鳴,即審美的共性化。審美過程是一個始終伴隨著情感體驗與交流的過程。在“物境”階段之后語文教師應以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智慧與情感去趨進、貼合文本,發(fā)掘文本的美,進而引領學生達到與作者在心靈上的契合相通和情感上的共鳴,引領學生進入審美體驗的第二境界:“情境”階段。
1.披文入情,進行角色體驗
體驗教學中所說的“角色”泛指文本中集豐富的情感和意義于一身的各種人物,不管是外顯的作品主人公,還是內隱的文本作者,他們的情感潮流,他們對世界、人生的認識,都是我們體驗的對象。在角色體驗教學中,閱讀教學的群體性特征更為明顯,學生之間、“角色”之間以及整體氛圍與各個角色之間的影響更為巨大。學生對作品形象及其情感的理解也會隨之變得深刻。
例如教學《最后一次講演》,講演者為了表達強烈的感情,在講演中不斷進行人稱變化,以表達自己的憤怒或贊頌之情。對于這一點,如果簡單設問作者是如何進行人稱的變化的,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就很難激起學生思考的欲望,學生也很難理解講演者這樣變化人稱是出于一股強烈感情的驅使。要明白這一點,就要引導學生在生活圈子中體驗。比如可以進行角色的置換:你在生活中對一個壞人的行為怒不可遏,你面對著他,會怎么說?用第幾人稱?你明白了他行為的動機,極其蔑視他低劣的人品,你要向別人揭露他,使大家都看清他的本來面目,你會怎么說?用第幾人稱?你能從你所使用的人稱中,品讀出自己的感情嗎?這樣引導學生從親歷的生活里尋找理解文本的答案,學生也就能較容易走進文本,從而體驗文本的意蘊和內涵,也能使學生融自我于文中,讀出自我,讀出共鳴,讀到收獲。
2.設身處地,進行共鳴體驗
在語文閱讀體驗教學中,要強調學生與文本之間的雙向情感交流和對話活動、強調學生對文本意義的豐富和補充,也就是說要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從自己情感體驗出發(fā),主體投入地感性地閱讀,以自己之心與作家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會、交流、撞擊,體會他們的境遇、真實的歡樂與痛苦,最終形成共鳴。
例如教學《再塑生命》,筆者先讓學生做“蒙住眼睛圍著教室走”的游戲,游戲結束后,教師讓參與游戲的學生談談眼睛蒙住后走路時的感受,再讓學生堵住耳朵用手語表達意思,問學生有什么感受。在此基礎上導入新課,接著教師讓學生利用剛才所獲得的經(jīng)驗去閱讀文章,整體感知文本,并讓學生思考:沙莉文老師和海倫·凱勒是怎樣的人?你有什么感想?
再如教學《風箏》時,筆者設置了這樣兩個問題:一是“如果你是‘我的弟弟,在你這樣‘苦心孤詣地‘偷做了一只風箏以后,卻被你的哥哥‘踏扁了,你的心情會怎樣?”二是“如果你是當時家庭已經(jīng)沒落、父親已經(jīng)去世而又作為家庭長子的魯迅,你會‘踏扁弟弟的風箏嗎?”讓學生結合文章背景,通過心理換位,理解魯迅經(jīng)過二十余年憶及此事時覺得自己是在“精神的虐殺”,也讓學生體悟作為家庭長子的魯迅為什么會實施這樣的“精神的虐殺”。學生經(jīng)過移情活動,便走進了文本,走進了作者的心靈,獲得了最為真切、深刻的感受。
三、感受“意境”,完成審美體驗的終極境界
語文教學如果只局限在“情境”階段,即審美共鳴層面顯然是不夠的,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從審美共鳴中進入更深層次的個性化審美,達成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造性的審美體驗,這就是審美體驗的終極境界:“意境”階段?!耙饩场弊钪饕奶攸c是個性化和創(chuàng)造性,審美心理學上將之稱“審美再造”。
達到“意境”審美的主要手段是“想象”。
例如教學課文《橋之美》,教師請學生關注一個語言描述的畫面:
“早春天氣,江南鄉(xiāng)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游絲拂著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
接著,教師提問:“在畫家眼中,細柳飄絲的‘柔與橋身石塊的‘剛構成鮮明對照,有一種對比美。假如你是建筑學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哲學家、詩人……面對這個畫面,你認為,它美在哪兒?請你任選一種身份,通過想象說說他們眼中的橋之美?!?/p>
學生體驗:
“假如我是一個詩人,看到這個畫面,我會感到一種浪漫之美。浪漫的江南,浪漫的細柳飄絲,最好來點細雨,那就更浪漫了。”
“假如我是一個詩人,細柳和石橋會讓我想起江南——我的故鄉(xiāng),我會感到一絲淡淡的鄉(xiāng)愁,一縷淡淡的哀傷,一種情感凄婉之美。”
“假如我是一個詩人,早春鄉(xiāng)間的細柳剛剛展開新嫩的幼芽,生命的蓬勃在微風中飄蕩,我感到了生命之美?!?/p>
“假如我是一個詩人,我想起了古詩‘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感到一種詩意的美?!?/p>
“假如我是一個詩人,堅硬的石塊和橋身屹立在歷史的風雨中,我感到一種堅強之美?!?/p>
“假如我是一個詩人,看到這個畫面,我會想起‘小橋流水人家,體會到江南水鄉(xiāng)的清靜和悠遠,一種意境之美?!?/p>
“假如我是一個歷史學家,看到古老的小石橋,想起‘滄海桑田,會有一種歷史的滄桑之美?!?/p>
“假如我是一個歷史學家,我想,一座石橋就是一段久遠的歷史,一段動人的故事,一種古樸、典雅之美?!?/p>
“假如我是一個建筑學家,一座古老的石橋,我會注意它的堅固所呈現(xiàn)的結構之美?!?/p>
“假如我是一個建筑學家,江南一座小石橋,千百年來承載著多少人們的來來往往,那是一種實用之美?!?/p>
“假如我是一個哲學家,面對仍沐浴著風雨的江南的小石橋,會有一種橋如人生的感慨,那是一種人生的至美?!?/p>
“假如我是一個考古學家……”
……
在以上課堂教學描述中,可以發(fā)現(xiàn):教師在肯定了畫家的審美以后,并沒有局限在課文給予的審美共識中,而是讓學生變化角色,以詩人、建筑學家、歷史學家、哲學家、考古學家的身份,對畫家筆下那個畫面進一步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審美體驗。學生從同一段文字可以欣賞體驗到:浪漫之美,凄婉之美,堅強之美,詩意的美,滄桑之美,古樸之美,典雅之美,生命之美,意境之美,結構之美,實用之美和一種人生的至美。通過想象,學生的審美是如此的豐富多彩,如此的富有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由于不同情境的置換給了學生更廣闊的審美空間,而學生通過想象也豐富了自己審美體驗,完成了審美體驗的終極境界:“意境”階段。
(責編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