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過程是一項生動活潑、激發(fā)心靈火花、培養(yǎng)學生靈智的工程。在教學中恰如其分地融入幽默,創(chuàng)設和諧的情境,不僅有利于教育心理環(huán)境的營造,激發(fā)學習欲望,而且可以增強知識的形象性、生動性,有助于學生記憶。就教師而言,詼諧幽默的教學可以縮短師生間的情感距離,為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助上一臂之力。那么,如何運用幽默性語言來加強課堂教學效果呢?
一、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幽默素材
“語文課文里本身就有許多幽默的內(nèi)容,比如有鋒芒畢露的魯迅式幽默,也有不露聲色的蒲松齡式幽默;有契訶夫、歐·享利西方式幽默,也有‘荷花淀’式的中國幽默。人物形象的幽默更是多見,蘇比、阿Q、葛朗臺、王熙鳳等都有滑稽可笑的一面。對課文中已有的幽默,語文教師只需吃透課文,稍加點染,即可使教學中幽默神情畢現(xiàn)?!?/p>
我講《木蘭詩》,為了讓學生學習“人物的語言動作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齡、職業(yè)特征”這一寫作知識,講到“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睍r,我問:如果木蘭是個男子,可以這么寫嗎?學生想了想都笑說不行。因為詩歌所著力刻畫的英雄人物是個女扮男裝、初次遠離父母的女子,“不聞爺娘喚女聲”正符合木蘭當時的處境和她的身份。這樣能使木蘭的形象更鮮明,更富有個性。木蘭能毅然替父從軍,去經(jīng)受嚴酷戰(zhàn)爭的考驗,說明她不同于一般的女子,但她畢竟還是個女子,對家鄉(xiāng)、對父母畢竟是有依戀之情的。這樣突出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沒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從軍舉動更富有傳奇性,更引人入勝。如果是男的也寫得這么兒女情長的話,那一定不是好男兒,好男兒志在四方嘛。總之,可以以教材中的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或者是課文中的一個人物、一種寫法為輻射點挖掘教材及相關內(nèi)容中的幽默資源,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二、援引師生生活中的幽默事例
語文課前演講活動中,柳鶯鶯同學講了幾個謎語,其中一個是:法官進羊圈——打一城市名。不到一分鐘就有同學猜出來:沈陽。為什么呢?法官進羊圈就是“審羊”,“審羊”的諧音不就是遼寧的省會“沈陽”嗎。在同學們會意開心的笑聲中,我翻開手機,給學生念了前一天收到的一則短信:趙爽去世了,他的家人放聲痛哭道:爽啊爽……旁人聽了,覺得奇怪,過來問道:爽什么呢?答曰:爽死了。短短一則短信,被學生的笑聲打斷了兩次,因為“爽啊爽”和“爽死了”用的是字音雙關。笑聲中我告訴學生這是不適當?shù)氖÷砸l(fā)的歧義幽默,縮略的原則是表意明確……
然后又順勢生發(fā)開去,給他們講了對聯(lián)、廣告、歇后語、詩歌、小說中諧音雙關的修辭妙處等。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五個福娃的名字貝貝,晶晶,歡歡,迎迎,妮妮連讀起來的諧音就是“北京歡迎你”的標語,這在象征現(xiàn)代奧運精神的同時,又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語言文化諧音雙關的意蘊。
三、捕捉大眾傳媒中的喜劇元素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大眾傳媒對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尤其廣告、短信、影視等簡直像空氣已經(jīng)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作為語文老師,要帶著強烈的語文資源意識,善于從中捕捉課堂上可利用的喜劇元素,以加強我們語文教學的情趣性。如理發(fā)店廣告:“雖為毫發(fā)技藝,確是頂上功夫”;眼藥水廣告:“……滴此眼藥水后,將眼睛轉動幾下,可使眼藥水遍布全球。”空調(diào)廣告:本品在世界各地的維修工是最寂寞的。我們河南新鄉(xiāng)的新飛電冰箱的廣告“誰能懲治腐敗?”乍一聽到該廣告,人們的注意力都會給吸引住,“難道國家懲治腐敗又出臺新招了嗎?”再一看,原來是說食物的腐敗呢。在反腐倡廉的今天,這樣的幽默廣告誰看了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雖然以上擷取的只是大眾傳媒中浩瀚幽默資源中的幾滴水,但適時適度地出現(xiàn)在語文課堂上,一定會給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來生機和活力。
四、列舉趣味文學中的幽默故事
這里的趣味文學主要指趣味詩歌、對聯(lián)、笑話等文學形式。挑選一些具有知識性和趣味性結合得好的詩歌、對聯(lián)、笑話,運用到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學習,在輕松愉快中獲得知識,從而提高語文素養(yǎng),提高語文能力。如教《核舟記》,分析課文說到蘇東坡、佛印和黃魯直“泛赤壁”那副樂陶陶的形象時,插入一則軼聞:蘇、佛乘舟泛流,高興之處提議以聯(lián)相對,以助酒興。佛印一眼看見東岸邊有一狗啃骨頭,先發(fā)制人,用手一指,說出“上聯(lián)”。蘇東坡微微一笑,隨即把扇丟入河中,邊道“下聯(lián)”。兩人相視,哈哈大笑。原來,佛印出的上聯(lián)為“狗啃東坡骨”,而蘇東坡對的下聯(lián)是“水流和(河)尚(上)尸(扇)”。這既顯現(xiàn)了蘇的風趣豁達性格,又切合了課文要旨,可謂一箭雙雕。
講多義詞時舉一個外國人學漢語的故事:一位自命為中國通的外國人,向他的學生講授中文課時說:“中國人把物品稱為‘東西’,例如桌椅、電視機等,但是有生命的動物就不稱東西,例如蟲、鳥、獸、人……等等,所以,你和他都不是東西,我自然也不是東西!”“東西”是有兩個義項,一是泛指具體的或抽象的事物,正像例子中老外解釋的“桌子、椅子”都可以稱為“東西”。二是特指人或動物(多含厭惡或喜愛的感情)。并非像這個老外所講的“有生命的動物就不稱東西”。他說自己的“不是東西”這句話在漢語里習慣是罵人的話,含有厭惡的意思。
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挖掘語文教學中的幽默,前提在于教師自身素質(zhì)的提高。在大信息量的時代中,只有不斷地充實、調(diào)整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完善教師的人格魅力,并將之內(nèi)化為教學行為,教學機智才會源源不絕,課堂教學才會收到令人動心的效果?!芭_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教師應注重對教材的定位,備課時細心挖掘教學中的有關因素。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有機的過程,任何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可精雕細琢,只要認真鉆研教材,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都不乏優(yōu)化課堂氣氛的幽默因素。
幽默,就是給學生送去歡笑、送去理解、送去信心。聽幽默的語文老師講課,這是學生的一種福分,是一種享受,讓我們以幽默自如、談笑風生的教學風度給學生帶去這份福分,以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快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