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使我深切地感受到學生語言之貧乏,表達之蒼白。原因很簡單:以往的教學太注重對語言知識的學習,忽略了學生語言的積累與實踐。
魯迅先生在《人生識字糊涂始》中曾對兒童學習語言的過程做過這樣的描述:“他們學話的時候,沒有教師,沒有語法教科書,沒有字典,只是不斷地聽取、記住、分析比較,終于懂得每個詞的意義。到得兩三歲,簡單的話大概能夠懂,而且能夠說了,也不大有錯誤?!濒斞赶壬@段話實際上揭示了兒童學習語言的規(guī)律:感受-領悟-積累-運用。受此啟示,我在教學中進行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豐富自身語言,感染學生去積累語言
教師不僅是教課的老師,也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多年來,我一直把讀書作為生活的樂趣,我把這一體驗告訴學生,并經(jīng)常把自己喜歡的書、讀到的好文章推薦給學生。平時在教育學生時,經(jīng)常引經(jīng)據(jù)典,使學生耳目一新。由于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越來越注意自己的語言積累。
二、在讀讀背背中,強化學生去積累語言
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語言材料,讓學生在讀讀背背中積累語言材料是積淀文化底蘊,增強發(fā)展后勁的有效途徑。
1.依托教材,積累語言
充分利用課文豐富的內(nèi)容,引導學生朗讀背誦。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精華所在,讓學生在其中找到自己喜歡的段落摘抄下來,反復朗讀直至背誦,利用早讀時間輪流進行表情朗讀。
2.拓寬渠道,幫助學生積累語言
燦爛的世界文化為我們提供瑰麗多彩的語言財富。我利用業(yè)余時間翻閱了多種書籍,提取大量適合小學生讀背的格言、警句、諺語、古今詩文等。這些都是語言的精品,長期積累自然可達到文思如泉涌的境界。
此外,我還要求學生到生活中去積累語言。利用影視作品來汲取民間語言的精華,使學生在實際場景中積累運用語言。
3.在課外閱讀中積累語言
為了豐富學生語言,新大綱對小學生課外閱讀量做了規(guī)定,規(guī)定五年制不少于100萬字,六年制不少于150萬字。因此,我根據(jù)學生的閱讀能力,隨時向他們推薦適合其閱讀的書籍,并進行有的放矢地指導,每周擠出一節(jié)課的時間進行閱讀交流,使學生在廣泛的閱讀中積累豐富的語言。
三、在實踐活動中,鼓勵學生去實踐語言
語言不僅要靠積累,還要在反復多次的語言實踐中得以掌握。據(jù)此,我在班內(nèi)開展了“每月談”活動。內(nèi)容可以是敘述一件事,可以就各種社會現(xiàn)象暢談自己的看法。學生們很有興趣,每次都會精心準備,在交流的過程中又一次積累了語言。
歐陽修在論及自身的成就時曾說:“無他術(shù),唯勤奮讀書多為之?!钡拇_,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文能力定會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