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固然需要在危機中一專多能,還要小心不要站錯隊。
老公ZZ的公司對裁員的反應比較慢,才開始不久。大概要裁掉三四十號人,他的部門就占了三分之一左右。他也是管理層之一,所以,偶爾我們會討論應該干掉誰的問題。
當你握有決定別人去留權力時,你就不得不考慮更多的問題。對某些人來說,被裁,不過是有了一個跳槽的機會;但對另一些人來說,卻不啻于晴天霹靂;對某些人來說,可能很公平,對另一些人來說,可能會不幸成為替罪羊。
先說結(jié)果。原先最想干掉的那個人,暫且稱為A吧,最終沒能干掉。雖然老總跟副總W和董事會成員大戰(zhàn)了三個回合,副總還是把A力保下來。當然,不是沒有代價,在這場博弈中,C成了犧牲品,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成了替罪羊。因為A可以把C那份工作也攬下來,一個人干兩個人的活,但C卻不能取代A。同時,w也不得不在董事會上親口說明,以后A將不再向自己匯報,而是按照政策,向ZZ匯報。對ZZ來說,這個結(jié)果雖然不是特別滿意,但改成這樣的架構(gòu),至少他可以名正言順地指揮A去做事。原來對A唯唯諾諾的那一大幫下屬,自然也就變成了真正可以使喚得動的員工。
結(jié)論1:后臺硬很重要。w雖然妥協(xié)幾分,但他在老總、董事長都有意把A干掉的情況下,依然能力挺A,不能不說關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結(jié)論2:一專多能才是硬道理。c雖然平平安安地做她那份工,不惹事也不搗亂,但十多年沒什么進步,在外企工作竟然一句英語不會。危急時刻,企業(yè)優(yōu)先留下的,當然是能以一頂三的人,像C這樣的,純屬死于安樂。哪怕有點英語底子,被選作替罪羊的,肯定不會是她。另一方面,再次驗證了企業(yè)的無情,干了十多年又如何?當你跟不上企業(yè)發(fā)展的步伐,照樣只有離開這條路。
還有兩個人是最初權衡不定的。一個是ZZ的秘書,一個是做工資的×。前者能力較強,但屬于見風使舵的類型,不會特別忠于誰,也不太好指揮。后者能力稍遜,但對上司交代的事情做得很快,并且很聽話。結(jié)果是X下馬。
其實從感情上講,ZZ更喜歡聽話的X。說實在的,哪個領導不喜歡聽話的下屬呢?然而還是同樣的問題:秘書可以包攬×的工作,但X無法取代秘書。
結(jié)論3:聽話不如有本事。別看領導平時會喜歡你,但到了這樣的決斷時刻,留下來的還是那個能干活的人。與其費心思去討老板歡心,不如多花些時間發(fā)展自己。討巧的辦法在國企或機關單位可能有用,在外企成不了主流。
采購經(jīng)理B也是被干掉的人之一。具體原因不明,可能更多是辦公室政治的一些原因,與他本人的能力無關。其實ZZ可以保他,因為這是一個關鍵崗位,但他沒有。他認為沒有這個必要,在原來的架構(gòu)上,B是匯報給副總W的,而按照政策應該是匯報給ZZ,但B沒有這樣做,原因不在B,而是歷史遺留問題。問題是,zz被架空近一年的時間,B錯誤地判斷了形勢,站在了w那一邊,并不把zz當做領導看待。但對W來說,B是無關緊要的,因為按照政策,B本來就是ZZ的人,至于他實際上投靠了自己。那是他自己的事。所以在董事會上。沒有人替他說話。
結(jié)論4:不要站錯隊。形勢時刻在變,以往的經(jīng)驗拿到現(xiàn)在并不一定適用。
中國內(nèi)地許多職業(yè)人,都是第一次經(jīng)歷這樣的經(jīng)濟危機。我只希望萬一某天我成為名單上那個人時,我可以輕松地轉(zhuǎn)身說再見,然后投身到一個更好的環(huán)境,繼續(xù)做我想做的事。但我知道,從我有這個想法的那一刻開始,我就很難成為名單上的那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