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育家張伯岑說:“要教出‘活孩子’而不是‘死孩子’。”教師的職責就是要給知識注入生命,把孩子領到美好的學科殿堂去遨游,點燃孩子求知的欲望,開啟同學們的心靈之窗,使他們具備創(chuàng)新能力,適應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這是新課程教學中的難點,需要一個較長的培養(yǎng)過程。
本期教學過程中,我逐步探索并關注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主要從三個方面做起。
1 課堂教學開啟創(chuàng)創(chuàng)新之窗
有人說:“新課程理想課堂的境界,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煥發(fā)出生命活力。所謂活力,即師生生命的創(chuàng)造力,其課堂特征是:課堂應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應是師生舒展靈性的空間;應是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奇跡,探索世界的窗口;應是向每一顆心靈敞開溫情雙手的懷抱;應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其實質,就是運用課堂這一平臺,如何啟發(fā)同學們創(chuàng)造思維。在課堂上,無論我們采用合作探究,師生之間的語文交流、或是學生的動手活動、動腦活動,學生展示、表演、辨論、搶答、或是思考分析等活動,都是一種情感的交流,心靈的溝通,更重要的是思維的互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從“身動”到“心動”,他們的思維受到啟發(fā)。
如在關于“學習中苦與樂”的探討,我先讓同學們思考,學習中是苦多還是樂多,然后將同學們分成兩組,認為苦多的為一組,贊成樂多的為一組,每組派一代表記分,老師做裁判,同學們進行辨論,樂說樂的理由,苦說苦的理由,整個課堂被激活了,每個同學都想說,他們都在思考,兩組的分數不相上下。在這一過程中,同學們積極發(fā)言,思考問題,辨別分析,從而開啟了他們的思維。
2 作業(yè)設置體現創(chuàng)新思維
作業(yè)可以幫助同學鞏固所學知識,當然一些有創(chuàng)意的作業(yè),往往會激發(fā)同學的創(chuàng)造思維,和對學習的熱情。
例如:在“創(chuàng)建新集體”這一課中,我留的作業(yè)是讓大家設計一個班徽省,要求班徽能體班級的精神風貌,班級的特點,班級名稱等等,同學們興趣很濃,有的拿出制做工具,有的拿出彩筆、有的在思考,晚上,同學們交上了作業(yè),雖然他們的設計很稚嫩,但我看到了他們動手做的過程,思考的痕跡,在他們的作業(yè)上我均給了“甲”,來鼓勵他們,又如:在學習“做好學習的管理者”后,我留的作業(yè)是讓學生們?yōu)樽约旱膶W習制訂計劃,在做作業(yè)之前,先和同學們閱讀了安安同學的學習計劃,并指出他的計劃中有哪些優(yōu)點、缺點。最后歸納出制訂計劃應注意的問題,在這一例題的引導下,同學們制訂了自己的學習計劃,他們制訂的計劃缺點少了,而且更多體現了他對自己怎樣搞好學習的規(guī)劃,我從他們的作業(yè)中看到了思維的火花。
3 課外活動踐行創(chuàng)新精神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是知、情、意、行相互轉化,相互發(fā)展的過程,我們努力讓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經驗相結合,因勢利導,讓學生通過一定的實踐活動去學習,體驗有關的道德問題。
例如:在學習同學之間建立友誼時,讓同學們寫贈言活動,最后的結果是,有的學生寫得多,有的同學寫得少,有的學生得到的贈言多,有的同學得到的少。這必然使學生產生高興、接納、感激、內疚,自責等情緒體驗。大部分同學還會在內心追問:我為什么寫得沒別人多?我為什么得到的贈言比別人少?我怎樣回饋大家對我的贊美?正因為有了這樣的體驗和追問,學生才會產生通過語言,行為和思想去欣賞他人的欲求。在這一活動中,同學們的思想得以提升。
總之,在我的思想品德課中,我將努力給知識注入生命的活力,讓正值青春期,充滿朝氣和活力的同學們,快樂地學習、體驗、感悟人生的道理。
收稿日期:2009-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