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代漢語中,賓語有時放在動詞謂語的前面,或者介詞的前面,構(gòu)成賓語前置的特殊句式。這是一種賓語置于謂(述)語之前的特殊語法結(jié)構(gòu)方式,一般出現(xiàn)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下面介紹幾種判定前置賓語的方法。
【關(guān)鍵詞】文言文;前置賓語;判定
Classical pre-determine the object’s
Qin Zhanghua
【Abstract】In the ancient Chinese, the object is sometimes placed in front of the predicate verb or preposition in front of, constitute a special pre-object sentence. This is an object placed in that (state) before the word means a special grammatical structure, generally appear in a particular language environment. Here are a few pre-determined object methods.
【Key words】Classical; pre-object; determine
一般來說,無論現(xiàn)代漢語或古代漢語,賓語大都放在謂語之后。例如:
(1)我贊美白楊樹。(茅盾《白楊禮贊》)
(2)乃重修岳陽樓。(范仲淹《岳陽樓記》)
現(xiàn)代漢語例1中,賓語“白楊樹”放在謂語動詞“贊美”之后;古代漢語例2中,賓語“岳陽樓”放在謂語動詞“重修”之后。
但是,在古代漢語中,賓語有時放在動詞謂語的前面,或者介詞的前面,構(gòu)成賓語前置的特殊句式。這是一種賓語置于謂(述)語之前的特殊語法結(jié)構(gòu)方式,一般出現(xiàn)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那么如何判定前置賓語呢?現(xiàn)介紹幾種方法如下:
1 看是否是疑問句
(1)如果疑問代詞作動詞賓語,那么這個賓語必須提到動詞的前面,構(gòu)成前置賓語。例如:
3 大王來何操?(司馬遷《史記#8226;項羽本記》)
4 王曰:“何坐?”曰:“坐盜?!?《晏子春秋#8226;內(nèi)篇雜下》)
5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8226;僖公十四年》)
6 沛公安在? (司馬遷《史記#8226;項羽本記》)
例3456中疑問代詞“何”、 “何”、 “焉” 、“安”分別是謂語動詞“操” 、“坐” 、“附” 、“在”的賓語,它們都提前了。
(2)如果疑問代詞作介詞賓語,這個賓語也必須置于介詞之前,構(gòu)成前置賓語。例如:
7 何以戰(zhàn)? (《曹劌論戰(zhàn)》)
8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范仲淹《岳陽樓記》)
9 丘何為是棲棲者與? (《論語#8226;憲問》)
10 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戰(zhàn)國策》)
以上四例中,疑問代詞“何”、“誰”、“何”、“曷”分別是介詞“以”、“與”、“為”、“為”的賓語,可以譯成“憑什么”、“同哪個”、“為什么”、“為什么”。
2 看是否為否定句
在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時,往往提前。例如:
11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
12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張衡傳》)
13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莊子#8226;秋水》)
14 居則曰:“不吾知也。”(《論語#822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15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詩經(jīng)#8226;碩鼠》)
以上五例中,都有否定副詞“不”、“未”或否定性無定代詞“莫”,它們都是否定句,各句中的賓語“余”、“之”、“己”、“吾”、“我”都是代詞,所以分別放在謂語動詞“欺”、“有”、“若”、“知”、“顧”的前面。
16 民不是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賈誼《論積貯疏》)三、看句中是否有“是”字。
(1)“是”作指示代詞,并作動詞賓語時,有時要放在前面。例如:
17 是震是拔,天殲厥家。 (柳宗元《平淮夷雅#8226;方城》)
18 君子是則是效。 (《詩經(jīng)#8226;鹿鳴》)
19 昭王南征而不是,寡人是問。(《齊桓公伐楚》)
例17中“是”代城池,作“震”(震動)、“拔”(攻下)的賓語;例18中“是”即“這個”之意,是“則”(模仿)、“效”(效法)的賓語。
(2)“是”作指示代詞,并作介詞賓語時,有時要放在介詞前面。例如:
20 臣是以無請也 。(《扁鵲見蔡桓公》)
21 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曰進(jìn)也。
以上兩例中“是”都是“這樣”之意,“是以”即“以是”,可譯成“因為這樣,所以……”或“因此”。
(3)為了強(qiáng)調(diào)賓語,加“是”,將賓語提前。例如:
22 將虢是滅,何愛于虞。(《左傳#8226;僖公五年》)
23 舍其舊而新是謀。(《左傳#8226;僖公二十八年》)
以上兩例中“虢”、“新”分別是“滅”、“謀”的賓語。
(4)與“唯”構(gòu)成賓語前置的特定格式。例如:
24 率師以來,唯敵是求。 (《左傳#8226;宣公十二年》)
25 唯德是輔。 (《肖書#8226;蔡仲之命》)
以上兩例中,“敵”、“德”意即“敵人”、“有德之人”,分別作“求”(尋找)、“輔”(輔佐)的賓語。成語中“惟命是從”、“唯馬首是瞻”也是這種用法。
4 看句中是否有“之”字
(1)有時,為了強(qiáng)調(diào)突出賓語,把賓語置于動詞之前,在賓語與動詞之間用助詞“之”作為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例如:
26 宋何罪之有。 (《公輸》)
27 孔子云:何陋之有?(周敦頤《陋室銘》)
28 句讀之不知。 (韓愈《師說》)
例26句意即“宋國有什么過錯呢?”例27 “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28句意即“不懂得句讀”?!爸北硎举e語提前,無實義。
(2)與“為”合用,強(qiáng)調(diào)賓語,將賓語提前。例如:
29 故人茍生之為見,若者必死;茍利之為見,若者必害。
《荀子#8226;禮論》
30 唯弈秋之為聽。 (《孟子#8226;告子上》)
以上兩例中,“生”、“利”、“弈秋”分別是“見”、“見”、“聽”的賓語。為了強(qiáng)調(diào)“生”、“利”、“弈秋”,便加“之為”二字,將它們提前,構(gòu)成前置賓語。
5 另外,介詞“以”的賓語有時也放在介詞之前,例如:
31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8226;離婁下》)
譯文:如果有不合的地方,就仰面沉思,黑夜接著白天不斷思考。
32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8226;為政》)
譯文:《詩經(jīng)》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作者的思想是純正的。
收稿日期:2009-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