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小學起,我就喜歡朗誦。漢語的魅力在朗誦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xiàn),好的文章會給人一種欣賞音樂的感覺,比如朗誦魯迅的《雪》、朱自清的《背影》,你感覺是在聽一首如泣如訴的小提琴曲;而朗誦蘇軾的《赤壁賦》和王勃的《滕王閣序》,你感覺是在聽一首氣勢磅礴的交響樂。
由于我少年時代生活在大森林里,所以朗誦課文的時候,我除了喜歡站在屋前的菜園里對著瓜果蔬菜、蜻蜓蝴蝶朗誦,還喜歡到離家極近的山上對著樹木溪水、野草飛鳥朗誦。大自然的清風、鳥語和流水聲,為我的朗誦做了最好的伴奏。
我覺得朗誦可以最直接地品味到語言的美。有的句子富有陰柔之美,便可以輕聲細氣地對它淺吟慢讀;而有的句子富有陽剛之美,讀它時就會用激越高亢的聲調(diào)。朗誦不僅幫助我們體味到了文字的旋律美,還可以激發(fā)我們對作文的興趣和熱愛。想著有些文章讀起來如此瑯瑯上口,如臨仙境,誰能按捺住一試身手的激情呢?我最早的作文,就是從朗誦中獲得的靈感。我現(xiàn)在仍然認為,能夠讓人讀出聲來,讀出氣象的文章,才是好文章。這樣的文章生動,有光彩。所以,直到如今,我雖然已人到中年,并且蝸居在大都市冰冷而蒼灰的樓群中,仍然沒有間斷過朗誦。辛棄疾的詩詞是我常放在枕邊作為朗誦之用的。如果鄰人聽見一個女人在屋子里抑揚頓挫地朗誦詩詞,一定會認為我神經(jīng)不健全,可他們又怎能體悟到朗誦給人帶來的審美的愉悅呢?
朗誦能夠培養(yǎng)我們對文字的感情和寫作的勇氣,好文章仿佛只有讀出聲來才覺得過癮。文章被朗誦,如同食物被咀嚼,你能細細品味其中的奧妙。如果一道美食僅僅只能看,卻不能品味,就如同好文章未被朗誦一樣,難解其真味。在朗誦的過程中,我漸漸喜歡上了文字,并且生發(fā)了要駕馭這些文字的欲望。這可貴的“欲望”就是靈感襲來的前兆。所以,我覺得中小學生應該注重朗誦,注意——是朗誦,而不是背誦,背誦往往是囫圇吞棗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只記住了文章的內(nèi)容。那充其量只能稱為皮毛的東西;而朗誦卻能讀出文章的氣韻,能品咂到文章的精髓。
我在上中學的時候,所接觸到的作文都是命題的,比如《一件小事》、《難忘的一天》、《我的母親》、《記一次勞動》,等等。我相信如今的學生也經(jīng)常遭遇到這類命題作文,命題作文最大的弊端就是容易使學生的思維模式化,遏制想象力的發(fā)展,這是非??膳碌摹K?,如何獨辟蹊徑地把“命題作文”寫出新意,是我們所要思考的問題。要知道,命題作文就是在你身旁設(shè)置了一堵厚厚的墻,如果你只是在墻的陰影下徘徊,寫出的文章必然會老氣橫秋、毫無生氣??墒侨绻愦┰搅诉@堵墻,就會看到別致的風景。
我記得那是1980年,我讀高一的那年,秋天的時候。學校組織了一次作文競賽。老師出的題目是“秋風與黃葉”。但見同學都已經(jīng)執(zhí)筆刷刷有聲地下筆了,我卻不急不躁地仍在思考這篇作文究竟該怎么寫。如果僅僅寫秋風席卷大地,落葉飄飛的景色,我會毫不費力,而且可以賦予落葉以一種意義:它曾經(jīng)充沛地活過,它的凋零因而也是壯麗的!可我猜測很多同學都會想到這個立意,就沒有興趣去寫。突然,我靈機一動,為什么不把歷史比喻為黃葉,而把歷史上一次一次的農(nóng)民起義比喻為秋風呢?歷史這枚葉子之所以如此金黃燦爛,不就在于這些農(nóng)民起義之風的吹拂嗎!靈感如天梯一樣垂下,我終于可以從容地逾越《秋風與黃葉》這堵墻了。我的筆開始在白紙上飛快地走動,獨特視角的擇取使我在寫作時一直洋溢著充沛的激情。我如釋重負地參加完作文競賽,我相信它會是最好的一篇作文。果然,它得了一等獎。我的卷子被張貼在一樓宣傳欄的玻璃櫥窗里,很多同學都圍過去看,我聽到最多的一個議論是:“這個題目可以這么寫呀!”是的,這件事使我獲益匪淺,那就是看待問題一定要有自己的眼光,不能流俗。
如果不想使自己在寫作時陷入庸常立意的泥淖,我認為可以調(diào)動和開發(fā)逆向思維這根神經(jīng)。逆向思維,并不是說考慮問題一定要朝相反方面去想,而是說可以從獨特的角度切入問題。這樣,能使你的思維始終富有新鮮感和活力,從而使由此生發(fā)的文字散發(fā)出一股與眾不同的氣息。
(選自《語文教學與研究》
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