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波希米亞寶石”之譽的布拉格城建于9世紀中葉,位于伏爾塔瓦河西岸的赫瑞迪坎尼山丘上。之后經(jīng)過多次擴建,至14世紀形成今天的規(guī)模。1918年,布拉格成為獨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的首都。1948年,布拉格國立美術館正式成立。
布拉格國立美術館的歷史與現(xiàn)狀
14世紀的布拉格是日耳曼盧森堡家族的領地,由查理四世統(tǒng)治。繼他之后,愛好藝術的歷代國王競相搜集從后期哥德式波希米亞美術品至巴洛克式、文藝復興式的繪畫。到16世紀,神圣羅馬帝國的哈普斯堡家族國王魯?shù)婪蚨兰次?,他邀請國外許多藝術家來訪,并搜集國內外的美術品,使布拉格成為當時歐洲美術的寶庫?,F(xiàn)在,布拉格國立美術館陳列的杜勒作品《玫瑰花環(huán)節(jié)的源起》,即為魯?shù)婪蚨赖氖詹仄分?。之后,有許多收藏品因戰(zhàn)爭而散失。1796年,哈普斯堡王朝制定法規(guī)禁止攜帶貴重美術品出境,并成立了現(xiàn)今國立美術館的基礎——藝術愛好者協(xié)會。1811年,在布拉格城內修德倫堡伯爵公館創(chuàng)建了現(xiàn)今國立美術館的前身——繪畫館。
19世紀末,面對日益沒落的王朝,為了繼續(xù)藝術創(chuàng)作與鑒賞活動,布拉格的藝術家們新成立了“馬納斯藝術家協(xié)會”,并從這個協(xié)會中產(chǎn)生了新的藝術流派。
1918年捷克獨立后,在美術史學家?guī)炖R鳩博士的領導下,國立美術館開始創(chuàng)建,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中斷。1948年,國立美術館正式成立。由8個分館組成的布拉格國立美術館成為波希米亞地區(qū)最大的美術館,收藏著哈普斯堡王朝的大量寶貴遺珍。
目前,美術館擁有13000余件繪畫,6000余件雕刻作品,40000余件素描,近30萬件版畫,分別陳列在修德倫堡宮、金斯基宮、藝術家之家等分館里。其中修德倫堡宮作為國立美術館的主館,收藏了從中世紀到近代的許多名畫,尤其是19至20世紀法國和歐洲各國的美術珍品,藏品極為豐富。這些作品是20世紀初布拉格多次舉辦外國美術展時所積累的,如1905年的孟克畫展、一戰(zhàn)后的法國美術展等。
在浩瀚的藏品世界里,與西方繪畫作品交相輝映的是260余件20世紀中國繪畫作品。其中有齊白石的100多件作品,吳昌碩、黃賓虹、溥儒、徐悲鴻、林風眠、傅抱石、李可染等名家的作品是館藏中國畫的重心。20世紀20年代]g30年代活躍在北京地區(qū)的一些傳統(tǒng)派畫家的作品,如陳半丁、蕭謙中、金城等也名列其中。另外,借鑒西畫技法改進中國畫的畫家,如蔣兆和、吳作人、黃胄的作品也是館藏的重要組成部分。
布拉格國立美術館藏中國繪畫溯源
布拉格國立美術館藏中國繪畫由官方和私人兩個渠道獲得。
20世紀20年代前后,當歐洲的一些亞洲藝術收藏家和鑒賞家們正熱衷于搜集、研究中國古代藝術作品的時候,捷克的藝術家和收藏家們卻對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Vojtech Chytil(1896-1936年),是捷克的一名畫家和收藏家。他自幼酷愛東方美術,1921年他輾轉東京,來到中國,1922-1926年他在中國呆了整整四年的時間,任教于當時的北京美術專門學校。1926年,他返回歐洲后,將隨身攜帶的大量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作品在布拉格、伯拉第斯拉瓦(捷克斯洛伐克一城市)、布達佩斯、柏林和倫敦巡展。展覽期間,60%以上的作品被售出。1933-1935年,他再次旅居北京,與中國畫壇名流切磋藝術,定期為捷克的藝術類雜志撰文。1936年,在籌備一次展覽的過程中,他不幸遇難,在維也納逝世。他的妻子Nina繼承了他的所有財產(chǎn),包括中國繪畫作品。1952年,布拉格國立美術館成立東方美術部時,Nina出售了一些作品給美術館。1982年,Nina立下遺囑:死后將Vojtech Chytil收藏的其余中國繪畫捐贈給美術館。據(jù)統(tǒng)計,Nina售出或遺贈的作品占了布拉格國立美術館收藏的20世紀中國繪畫作品的近1/3。如金城的《枇杷樹上鳥的天堂》(圖1)、溥儒的《陶淵明和他的詩<歸去來>》(圖2)都曾是Vojtech Chytil的收藏品。
Vojtech Chytil與20世紀中國畫藝術大師齊白石還有一段傳奇的交游經(jīng)歷。據(jù)說,齊白石彌留之際對這位捷克老朋友仍念念不忘。Vojtech Chytil收藏了大量的齊白石作品,包括昆蟲、花卉等多種題材。圖3為齊白石的《萬竹林中屋》,作于1930年。畫面右下方題款上的文字表明,齊白石起初對這幅畫并不滿意,他撕掉了上半幅,然后依原紙的大小,用空白的宣紙補齊,繼續(xù)創(chuàng)作。這一款識增添了畫作的魅力,為我們研究齊白石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從中可以窺見一代大家對待藝術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
二戰(zhàn)后,中國在國際外交工作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為中國繪畫走向世界舞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作為信仰共產(chǎn)主義的國家,與我國保持著十多年的友好往來。在1960年中捷關系惡化之前,隨著中蘇關系的破裂,中捷雙方都派出了由政治家、藝術家、記者等組成的多支代表團互訪,力圖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內加強交流合作。
1953年,由17名捷克著名藝術家和記者組成的代表團對中國進行了為期2個月的訪問,堪稱中捷文化交流史上的里程碑。當時的布拉格國立美術館館長Vladimir Novotny(1901-1977年)和捷克漫畫家Adolf Hoffmeister(1902-1973年)即是其中的成員。在華期間,他們?yōu)榱顺鋵嵭鲁闪⒌臇|方美術部的藏品,竭力搜集中國繪畫作品。齊白石、李可染、張大千、吳作人等畫家的作品便被網(wǎng)羅其中,溥儒的《千峰積雪》(圖4)也是二人在藝術交流活動中的收獲。
1955年7月至11月,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美術展在中國南京、上海、北京巡展。Jan Tomes作為捷克的藝術史家,參與了這次展覽的籌備過程。他在中國購得了齊白石的《葫蘆》(圖5),后被美術館收購。
同時,捷克設計家Jaroslav Fiser(1919-2003年)也參與了這一展覽的策劃,當他在上海的時候,他買下了林風眠的一幅精品之作《手持荷花的美人》(圖6),1968年這幅畫被美術館購藏。
Josef Fass(1930-2000年)是捷克的一名著名漢學家,1951-1955年他在中國北京學習,后任捷克駐華大使(1993-1995年)。他一向崇尚博大精深的中國歷史文化,對中國繪畫藝術也不例外。美術館收藏的陳半丁的山水畫作《山景》(圖7)就是從他手中購得的。1948年,為了紀念石濤,陳半丁畫了大量的花卉作品,而這幅《山景》圖作為唯一的山水作品而顯得格外珍貴。
Danuska Heroldova Stovickova(1929—1976年),是捷克的一名著名中國語言專家,與中國的藝術家過往甚密,并收藏了他們的大量作品。1953-1957年,她是第一位在北京大學開講捷克語言的外籍教師,并多次擔任捷克訪華代表團的翻譯。俞劍華的《黃山》(圖8)是美術館1992年從她的繼承人手中購得的。俞劍華一生傾注于中國美術史研究,他在美術教育和美術理論研究上的成就遠大于在繪畫創(chuàng)作上取得的成就。而布拉格國立美術館能收藏到他的山水畫,實屬難得。
從以上官方和私人的藏品來歷可以看出,布拉格國立美術館能夠收藏到20世紀中國繪畫作品,主要得益于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中捷雙方友好穩(wěn)定的國際環(huán)境,兩國交流合作的友好往來為促進中國美術的傳播奠定了政治基礎。
布拉格國立美術館藏中國繪畫的藝術特色
布拉格國立美術館收藏的中國繪畫多為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家在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創(chuàng)作的作品,這一時期書畫名家的作品多數(shù)都有涉及,作品也囊括了京津畫派、海上畫派和嶺南畫派所代表的主流風格。從題材類型上來看,山水、花鳥、人物(歷史人物畫、現(xiàn)代人物畫、戲劇人物畫)都有代表。
19世紀末,中國的一些畫家相繼來到日本和歐洲學習西方繪畫技法。他們在接受西方藝術教育、接觸西方美術作品后,普遍認識到改革中國傳統(tǒng)繪畫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
作為20世紀中國著名的山水畫家之一,黃賓虹畢生致力于學術追求和藝術創(chuàng)作。他深諳古代畫家的筆墨技法,且注重實地寫生,將對大自然風景的直觀感受融入畫面。他早期的山水畫深受新安畫派的影響,淡逸清峻,后來大量臨習古畫名作,融匯諸家,力求變革,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圖9是他作于1942年的一幅《山水》圖,代表了他晚期的山水畫風格——多有枯筆山水,畫風渾厚華滋,筆墨深沉而濃黑。
作為嶺南畫派第二代中的杰出代表,關山月在山水、花鳥畫上的成就影響著當代美術界的整整一代人。他在藝術上堅持嶺南畫派的革新主張,追求畫面的時代感和生活氣息。國立美術館珍藏的他的《城市的冬天》(圖10)創(chuàng)作于1955年,整個畫面構圖飽滿,圖中描寫的人、馬車、鳥、樹、雪等物象,都給人一種可觸知的感覺。可以看出,他在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融入了西方的自然主義風格,有別于傳統(tǒng)山水畫中注重筆、墨、線的運用。他更傾心于對現(xiàn)實的描繪,同時在畫面上,他對自然光和色的應用也達到了平衡的效果。
除了山水畫外,歷史人物也是20世紀中國畫中常見的題材。傅抱石是一位擅長于古代歷史人物的畫家,國立美術館珍藏有他的《執(zhí)扇的柳敬亭畫像》(圖11)。作為明末清初時期的一位說書家,柳敬亭說書藝術極為精湛圓熟,在講述英雄人物故事時,可以使聽眾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仿佛進入書中,隨其情節(jié)變化而悲泣喜笑。傅抱石在刻畫這一人物形象時,避開柳敬亭說書時神采飛揚的場景,而描繪了他休息時的神態(tài)。這對于畫家來說極具挑戰(zhàn)性,因為他要在說書者出現(xiàn)慣有的動作與表情之前,集中手中筆墨和全部思維進行靜態(tài)形象的刻畫。但是,傅抱石以高超的繪畫技巧成功地展示了柳敬亭形象的另一面。
晉代詩人陶淵明及其田園生活也是中國畫家喜愛的繪畫主題。陶淵明的《飲酒詩》以純樸自然的語言表達了鄙棄官場、守志不阿的高尚節(jié)操以及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國立美術館珍藏有李可染的《采菊東籬下》(圖12),作者將詩、書、畫統(tǒng)一起來,試圖以藝術化的語言表達詩詞中“籬下采菊,抬頭見山”的意境。
同時,李可染是近現(xiàn)代畫牛高手,其筆下牧牛圖以表現(xiàn)四季牧趣為主,形式獨特、內涵豐富,在中國畫壇獨樹一幟。館藏《風雨歸牧圖》(圖13)以風雨交加中牧童放牧歸來的場景入畫,注重意境和符號化特征的刻畫。牧童展現(xiàn)了作者內心世界的真摯淳樸,牛成為人文精神的化身,文人氣和鄉(xiāng)土氣躍然紙上。
作為現(xiàn)代人物畫大家,蔣兆和直面人生,以毫不掩飾的畫筆展現(xiàn)了20世紀中國社會的生活面貌,刻畫出20世紀中國人民命運的變化,開創(chuàng)了中國現(xiàn)代現(xiàn)實主義人物畫創(chuàng)作的先河??箲?zhàn)爆發(fā)后,他深切關懷社會底層受難者的生活遭遇,描繪了社會的動蕩和戰(zhàn)爭的禍害,強烈表達了對侵略者的血淚控訴。解放后,他又是人民大眾的歌者,通過畫筆為新中國的新氣象鼓與呼。國立美術館收藏的蔣兆和的《慈母手中線》(圖14)作于1951年,他將西洋繪畫堅實的造型和明暗手段滲透在水墨人物創(chuàng)造中。作者沒有畫出母親手中的衣服,而將筆墨集中在對母親的面部表情的刻畫上,讓我們在頓挫的勾勒和蒼勁的皴擦中,感動于一位母親專注于縫衣的神情,領略到作者運用傳統(tǒng)筆法描繪現(xiàn)實人物形象的藝術特色。
以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為基礎,關良在他的水墨人物畫里描繪了一系列戲劇人物,如白蛇傳、水滸傳、鐘馗捉鬼、貴妃醉酒等。國立美術館收藏的關良的《武劇圖》(圖15)描繪了武戲中人物進行格斗的場景。人物的臉譜、裝扮、服飾和格斗時的手勢、動作等都以最概括的手法表現(xiàn),極其簡練傳神;濃墨淡墨相得益彰,可以看出作者對戲曲劇情、人物造型的諳熟以及高超的筆法技巧。
國立美術館收藏的動物題材繪畫有徐悲鴻的《柳樹下的兩匹馬》(圖16)和吳作人的《駱駝》(圖17)等。與常見的“奔馬”不同,《柳樹下的兩匹馬》沒有描寫馬疾馳飛奔的情景,而是刻寫了兩匹安靜的馬。一只在低頭啃草,一只正仰頭遠望。馬的鬃毛和尾巴在輕輕飄動,意味著有微風吹來。整幅畫面看似安然,實則繪入了作者極其不平靜的心境。根據(jù)作者的題款“戊子冬日北平”可知該畫作于1948年,時值國民黨政權搖搖欲墜、全國即將解放的前夕,作者對人民戰(zhàn)爭取得勝利、國家獨立自強充滿了期待和向往,他以“春風得意悲鴻想像盛世”表達了這一心情。
在20世紀初葉的歷史條件下,吳作人和許多先輩畫家一樣,主動選擇了西方寫實主義藝術傳統(tǒng)。他深刻認識到生活是培養(yǎng)、調動藝術真情的根本之源,只有投身于生活,擁抱大自然于懷內,才能取得寶貴的藝術之魂。他主張以造化為師深入生活,追求生活修養(yǎng)、精神境界、筆墨情趣的和諧統(tǒng)一。他的黑天鵝、牦牛、蒼鷹、駱駝等動物題材作品體現(xiàn)了對雄強、勇猛、奮進的審美追求。在他筆下,遠途跋涉的駱駝不是沉重的,而是于粗獷中交織著細膩。如圖17,畫面以一望無垠的沙漠為背景,近處的駱駝用濃墨,遠處的駱駝用淡墨,氣韻生動,形神兼?zhèn)?。在畫面中,我們沒有感覺到駱駝忍辱負重時的艱辛與壓抑,相反卻看到了駱駝“昂頭挺胸”的神態(tài)和汲水時的輕松悠然,這正顯示了作者藝術創(chuàng)作的高明之處。
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表達方式與近代西方藝術觀念的融合構成了20世紀中國繪畫的基本特征。中國畫家們吸收了西方繪畫中適合于表達思想、情感的藝術題材、風格和技法,力圖在一個社會、政治、文化動蕩的時代探索一種新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以期在世界舞臺上反映中國文化藝術的鮮明特征。布拉格國立美術館收藏的中國繪畫反映了20世紀中國繪畫由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演變過程,以及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中國動蕩社會的風云變幻歷程,也見證了中捷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一段歷史。
責編 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