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春音,藝名佳依,中青年紫砂藝術家、江蘇省收藏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助理工藝師。1982年生于具有五千多年陶文化歷史的江蘇宜興丁蜀古鎮(zhèn)蜀麓腳下,祖上世襲承陶,是明代制壺高手閔魯生壺藝傳人,師承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何道洪,受家訓文脈較早從事紫砂壺藝的設計與制作,自幼喜書畫、好設計,尤擅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新,既尊重傳統(tǒng)又不拘泥于傳統(tǒng),紫砂壺藝作品在現(xiàn)實基礎之上求變。其作品清新雋秀、自然飄逸,注重紫砂壺器型的點線合一設計理念,形成個人風格。
宜興,一直以來都是文人向往的江南小城。這里的杏花春雨,這里的似水柔情及文化土壤,無不讓人心旌搖曳,然最能體現(xiàn)其魅力的莫過于有著千年文化孕育的紫砂陶藝術。
來到太湖之畔的江南宜興,若不品茗論壺,白是枉然。在江蘇宜興中國陶都陶瓷城的“陶都風紫砂會所”內(nèi),聽女主人蔣春音為您訴說“范蠡與西施”的制陶故事,感受風雅壺音的絲竹琴曲,靜察百年承傳的紫砂壺韻,更覺不虛此行。蔣春音及其先生是我的摯友,也是同鄉(xiāng),年紀輕輕的紫砂女身上,卻已有了許多不一般的紫砂故事。
一、承陶,天作之合
二十來歲的蔣春音,年齡不大,制壺卻已有些光景了。她生于紫砂陶的發(fā)源地丁山小鎮(zhèn),師從當代陶瓷藝術大師何道洪門下。她的祖上一直以制陶為業(yè),雖不是多么聲名顯赫,卻也在歷史長河中占據(jù)了一席之地,其中最具成就的是活躍于明天啟至清順治年間的制陶名藝人閔魯生。其制仿諸家,見傳器則虛心企擬,不憚改之,后漸入佳境,屢有創(chuàng)新名作。當時小有名氣的閔魯生,為人卻始終醇謹。
蔣春音承襲陶業(yè),可以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當她與先生相遇之時,她的天賦異稟與他的藝術才情在此刻完美結(jié)合,兩個年輕人,一個好設計,一個擅制壺,靜靜地,相互鼓勵,彼此欣賞,收獲著愛情,體驗著成功的喜悅。
蔣春音,紫砂,愛人,三個個體,卻是天作之合!
二、蛻變,華麗轉(zhuǎn)身
當大多數(shù)的同齡人都還在為自己的前程打拼之時,蔣春音迎來了自己藝途的第一個春天。
今年盛夏,“為奧運吶喊”中國體育明星及央視名嘴齊聚宜興進行足球友誼賽,新中國第一批電視工作者陳鐸老師也欣然前來。陳鐸老師歷來愛壺,尤對紫砂情有獨鐘。當蔣春音把自己的那把“翔”捧到陳鐸老師面前時,老人家接過壺仔細地端詳后連說“難能可貴”。這一句“難能可貴”是對蔣春音壺藝的鞭策,也代表著這個年輕人憑借著努力和實力,讓自己的壺藝作品得到了行家的褒獎。
其實,蔣春音的很多作品早已經(jīng)透露出了成熟與老練之處。“源之泉”,汩汩噴涌,甘潤如飴,正如壺本身給人的感覺一般,賞心悅目,百看不厭。它細膩如絲的做工,它全手工而成的飽滿壺身,似乎積聚著如永不枯竭的泉之源頭的力量,正如蔣春音那潛藏體內(nèi)、等待挖掘的藝術才情一般。
“圓鼎三足壺”的創(chuàng)作不但可以看出蔣春音全面的藝術功底,更可以看到其內(nèi)心深處的沉著與冷靜,心浮氣躁之人很難做出如此厚重而極具藝術分量的藝術作品;還有“玉趣”,用紫砂的表現(xiàn)手法展示了玉的藝術內(nèi)容,可見其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渾四方”,一把有模有樣的方器作品,更有“井玉壺”、“圓古壺”、“天音壺”等等。當這一把把紫砂壺擺在面前時,又有誰能想到,這些,出自一個二十來歲的紫砂女之手?我妄自揣測,她的背后定是有了常人難以想象的付出,才能得此成就。
蛻變的過程是艱辛的,然而,在轉(zhuǎn)身的一剎那,人們看到的是一個美麗的身姿!
三、淡定,樂在其中
蔣春音的藝壺征途呈現(xiàn)了蓄積待發(fā)之勢,她平和的性格,低調(diào)的為人處事風格,給喜歡她壺藝作品的朋友帶來了信心。徐秀棠、徐漢棠、譚泉海、呂堯臣、汪寅仙、李昌鴻、鮑志強、何道洪、顧紹培等國家級紫砂藝術大師也都對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姑娘投來了關注的目光,在壺藝上都傾心相教,紛紛亮筆涂墨相贈,給她的藝途添上了濃重的一筆。更有海上著名畫家邵家聲先生親筆為蔣春音的“陶都風紫砂會所”題詩作畫。
藝術上的穩(wěn)步前行給了蔣春音更多的創(chuàng)作才情,然而,她最為得意的,是她與先生的愛情結(jié)晶。兒子的降生使得原本就很是恬靜的蔣春音的身上又多了些慈母的光環(huán),她因此也更加地成熟,心態(tài)也更加地平和。
為人妻,為人母,加上鐘愛的紫砂壺藝,此刻,蔣春音正沉醉其中,享受著他們給她帶來的無限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