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集藏古代錢幣時,也集藏了部分鄰國的古錢。如日本、越南、朝鮮等國家的錢幣受我國影響較大,不少錢幣和我國錢幣相似,一樣的方孔圓形,一樣的漢字排列。在這些外國古幣中,也有不少佳品和珍品。上世紀(jì)80年代末,我在購買一批外國古幣中,獲得了一枚日幣銀質(zhì)“和同開寶”。
公元708年,日本奈良王朝元明天皇和銅元年(相當(dāng)我國唐中宗景龍二年),日本按照我國“開元通寶”錢幣風(fēng)格,由日本著名書法家藤原魚養(yǎng)書寫面文,鑄造銀質(zhì)“和同開寶”錢幣。一午后,因銀材緊缺,停止銀質(zhì)“和同開寶”的鑄造,轉(zhuǎn)向鑄造銅質(zhì)“和同開寶”錢幣。
由于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近鄰,盛唐以來,兩國交流較多。“和同開寶”錢幣也就可能作為饋贈禮品或貿(mào)易中的貨幣,流傳到中國來。我國清末的泉幣學(xué)家丁福保先生,在他的《歷代古錢圖說》中載有“和同開寶”錢幣的價格,銅品“和同開寶”錢每枚僅一元,銀質(zhì)“和同開寶”錢也不過一百元(當(dāng)時價格)??墒倾y質(zhì)的“和同開寶”錢幣,在我國露面的機(jī)會并不多。清末泉幣學(xué)家王蔭嘉先生留下的《王蔭嘉品泉錄》曾載:“六十年前,殷公(即蔭嘉先生)于蘇州舊貨攤上,獲得銀和同開寶一枚。眾皆驚呼,得此大珍!”據(jù)另一資料介紹:王蔭嘉先生還是當(dāng)時集齊日本皇朝十二錢全部的唯一集泉家。
1970年,在陜西何家村,一次出土了五枚銀質(zhì)“和同開寶”錢幣。說明了我國古代集泉者對銀“和同開寶”錢的喜愛和重視。
還是在上世紀(jì)80年代,改革開放春風(fēng)吹遍了上海,一些遭多年禁錮,早就銷聲匿跡的古玩商及古錢商,逐步重新露面。一次無意中,我經(jīng)過天目路新開張的郵幣市場時,見古玩商店林立,一古幣店柜上放著一小袋古幣,其中有日幣、越幣、朝鮮等外國古幣,品種較多,品相也較好,店主索價不高。我就把一袋約一千克左右古幣全部買回,放置家中,也未進(jìn)行整理。90年代初,從單位退休后,閑暇無事,就把家中原有的一些古幣和在天目路所買回的外國古幣,拿出來整理。當(dāng)時見到這枚“和同開寶”錢幣,就覺得此錢不同凡響,在眾錢中有鶴立雞群之感,再把此錢表面塵垢稍加清理,竟然是一枚銀光閃亮的“和同開宅”銀幣。
經(jīng)測量:此“和同開寶”銀幣外徑27.9毫米,厚2毫米,穿闊5.2毫米,重7.8克。整個錢外型端正,文字清晰,美觀大方,是一枚令人愛不釋手的錢幣。這一枚日本皇朝十二錢之首的“和同開寶”銀幣,竟在無意中為我獲得,我將其視如拱璧,予以珍藏。
責(zé)編 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