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至民國初期陶瓷發(fā)展史上有一段光輝四射的淺絳彩瓷歷史,雖然正史及其諸多有關陶瓷發(fā)展演變的著述都很少提及或者一帶而過,但近年來,在報刊、拍賣會、古玩市場、網(wǎng)絡媒體、私家收藏中,這段歷史中的人或者是作品,無論是開宗立派的大師程門、金品卿、王少維、汪野平,還是一些著名的大家潘匋宇、汪友棠、程言、任煥章、高心田、俞子明、馬慶云等等,無不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xiàn)出來。
馬慶云是淺絳彩瓷藝家中一位著名的人物,其在淺絳彩瓷中的成就也較為全面,目前市面上能見到的作品涵蓋了山水、人物、花卉等,而其款識的詩意才情也使得作品意境大為升華。馬慶云最使人們難以忘懷的是他的人物畫,“老少配”是其人物中的絕活,特別是用線,形成了馬氏風格中的重要藝術元素或日基礎。
馬氏人物畫用線的風格突出,特點鮮明。筆者歸納為以下幾點:
1 “釘頭鐵線”。馬慶云人物畫中許多線條起筆一個點按恰似釘頭,旋即迅速運開,不論長短,十分挺拔爽利,猶如鐵線(圖1)。有人著文時用釘頭鼠尾形容,其實鼠尾一說顯然不夠準確,因為鼠尾雖然有力但仍然有軟弱之嫌。
2 “聚散成型”。馬慶云人物畫的衣袖、腰際等許多衣褶之處常常聚散成型(圖2)。往往聚處似乎是物體的中心并以此向四面旋散開去。有點像菊花中的一個品種“蘿卜絲菊”半開花時的景象,很有美感。
3 “正反S符”。馬慶云在畫衣服邊緣用線時,常常在迅疾的運線節(jié)奏中出現(xiàn)了許多正反S型的符號,特別是在衣服的衣擺角及衣袖的左右兩邊。
4 “深淺分明”。馬慶云在處理人物的用線時有一個非常明確的主導意識,就是人物的上衣用線深黑,力度較重,而在人物的下部褲子的用線往往淺淡,有時甚至直接用淡赭、淡朱磲輕力運行,使得下身虛化成形,因而人物既豐滿又具典型風格。
馬慶云人物畫用線及形成其總體個人風貌的淵源來于清晚期的兩位畫家錢慧安(1833-1911年)、任伯年(1840-1896年),實則兩位也只比馬氏的藝術活動稍早十數(shù)年而已。我們現(xiàn)在能夠見到的馬氏瓷作中有紀年款識的大體在1857年至1910年之間。
我們在錢慧安的作品中看到了與馬慶云聚散成型用線的影子雛形(圖3)。但是任伯年的力如千鈞之釘頭描,下筆精確流利、疾徐頓挫、寬容自如以及靈動而瀟灑的線條創(chuàng)造力,對馬慶云的人物用線形成的沖擊力是巨大的。馬慶云從任伯年的線中感悟到的不僅僅是形似的重要,更感悟到一個“活”字在人物造型上所體現(xiàn)的生命力(圖4)。
當然馬慶云之所以是一個“角”,關鍵還在于既有繼承借鑒,更有發(fā)展,如用線“深淺分明,虛實變化”的突出個性,同時其個人在書法及文化修養(yǎng)上的底蘊也成就了他在淺絳彩瓷藝術上的地位。
我們關注著淺絳彩瓷歷史上如同馬慶云一樣的各個人物及他們流傳下來的作品。
責編 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