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靈魂仍在世間徘徊
——英國詩人約翰·濟慈
夕陽下的羅馬城,光影迷離斑斕,幾千年歷史所遺存的頹垣殘跡早已斑駁褪色,卻依然屹立不倒。松柏云蓋翠綠,壯麗宏偉的棕紅色圓型圣安杰洛城堡之上,一青銅振翼天使正乘空而來,如云雁御風(fēng)飛翔。
圣安杰洛城堡原名哈德良墓,乃公元二世紀(jì)古羅馬哲學(xué)家皇帝哈德良所修建的一座陵墓。公元六世紀(jì)末期,羅馬城中黑死病橫行。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向天父深切祈助,圣靈終于回應(yīng)了他的祝禱。為了感謝上帝的恩典,格里高利命雕刻家Raffaele de Montelupo在陵墓頂端雕刻一尊天使長米伽勒石像,哈德良墓就此更名為“圣安杰洛城堡”。1753年,石像被挪到城堡內(nèi)一處庭院中收藏,一尊青銅天使像取而代之。
去往西班牙廣場時恰值炎炎正午,地中海熱烈的陽光如雨線般傾瀉而下,白灼火辣。手中有一幀由意大利畫家Giovanni Acquaroni于1816年所繪的木版畫“西班牙廣場”:那座得十八世紀(jì)初期意大利雕刻師Pietro Bernini設(shè)計制作的古舟形噴泉巴爾卡恰之上,三段層疊石灰色西班牙大臺階波浪般推進延伸,輾轉(zhuǎn)通往圣三山教堂里那對美麗的法式鐘塔。畫面上的景致與現(xiàn)今幾乎一般無二,活力四溢的市井之韻俱足。
自18世紀(jì)起,西班牙廣場周圍聚集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畫家、音樂家、建筑師以及詩人作家,當(dāng)?shù)厝朔Q之為“外國人之角”。文學(xué)家中尤以英國人居多:George Eliot,,Charles Dickens,Robert與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Byron,Percy Bysshe與Mary Shelley都曾在此旅居。1820年11月,年僅26歲的英國詩人約翰·濟慈(John Keats)在摯友Joseph Severn的陪同下,來到羅馬,租住在西班牙廣場26號二樓一套“簡單且優(yōu)美”的小公寓內(nèi),冀望地中海溫暖濕潤的南方氣候可助和緩日趨嚴(yán)重的肺病。濟慈的臥室里有兩扇窗,一扇正對西班牙廣場,另一扇恰好位于大臺階之上。臥室內(nèi)紅磚鋪地,靠墻放置著一張用意大利核桃木制成的單人床,樸素優(yōu)雅。沉疴在身的濟慈日日聽著窗下來來去去活潑熱鬧的歌聲笑語,對話爭吵,廣場上巴爾卡恰噴泉潺潺的流水聲淅瀝不斷。
“你聽到田野里畫眉的歌唱么?我想今日的天氣一定溫和。那只畫眉真是好”。濟慈在一封給未婚妻Fanny Brawne的信中如此寫道。能夠去田野走走,去看看林中青青茁然的綠樹,享受春天里溫暖的陽光,靜靜品味天地自然之美;或讀或?qū)憥仔性娋洌潜闶且褲u入膏肓的詩人每日莫大的愉悅及向往,只可惜已經(jīng)不能。1821年2月,深知已來日無多的濟慈為自己寫下墓志銘:“此地所躺者的名字將在水中隱去”。2月24日夜,他躺在密友Joseph Severn的懷中死去,手中依然握著離開英國前Fanny送他的一塊紅玉石。
羅馬新教徒墓園,靜寂祥和,只間或有山羊“咩咩”的叫聲與頸間抖動的鈴鐺聲打破逝者的安寧。濟慈的墓碑周圍他最愛的雛菊正燦然盛開,墓碑上鐫刻著他為自己寫下的墓志銘與半把古希臘七弦琴,以追悼天才的早逝。
詩人的愛情熾烈如火,詩情才華灼灼燦爛,生命卻短暫若炬。年華的短促,反而造就其瞬間璀璨奪目的閃亮光華,身后譽隆。1877年4月,22歲的英國詩人兼戲劇家Oscar Wilde來到羅馬,私下晉見教皇Pius十一世。就在那日下午,他來到墓園,在濟慈墓碑前的草地上靜靜地坐了半小時。Oscar在之后“濟慈之墓”一詩的結(jié)尾處如此寫道:“喔,英格蘭土地上的繪畫詩人,/名字會在水中消隱么?它將留存。/似我一般的淚水將令記憶長青……”。
1909年,濟慈在羅馬的舊居被辟為“濟慈-雪萊紀(jì)念館”并正式向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