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此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提名獎活動中,涌現(xiàn)出了不少有潛質的中青年工藝美術師,他們雖然年紀尚淺,甚至稍顯稚嫩,卻已英姿逼人,勃勃如春花綻蕾,蓄勢待發(fā)。顧紹培大師、李昌鴻大師等眾多“伯樂”慧眼識珠,紫砂藝苑里云淡風清、滿園春色,讓我們的眼前異彩紛呈:一道道如畫的風景,一首首生動的篇章盡顯本色……
篇章一:認識陶刻·認識上清
嵇 旭
紫砂陶刻藝術,是紫砂陶制品裝飾藝術范圍內的一個門類。是在清代西泠八家之一陳曼生的帶動下,逐漸完善起來的。內行人都知道,它與中國的多種文化有著關聯(lián),是一門比較不容易隨便介入的藝術。走入這個門的紫砂陶刻者,首先要具備一定的書畫功底,其次又要熟悉泥性,加之所使用的工具是薄刃快口尖刀,對于刀法的理解和運用,不經數(shù)年乃至更長時間的鍛練、體悟,是很難深入把握其內涵的。去過宜興,涉足陶刻的書家、畫家,篆刻家們大都會有一種共同的感覺,雖然自己對紙上的書畫有著很強的駕馭能力,但在紫砂陶刻的創(chuàng)作上卻往往還是很難如意,只能望而卻步。對于紫砂陶刻方面的技術要求,目前還不為大多數(shù)的人所了解。
在這次首屆大師提名獎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一位年輕的新秀,他的名字叫厲上清,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譚泉海先生提名的。據(jù)了解他還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鮑志強先生16位入室外弟子中最小的一位,也是目前隨鮑大師身邊唯一一個專業(yè)繼承鮑大師陶刻技藝的年輕人,深得其恩師的關愛與真?zhèn)?。對于整個的紫砂藝術來言,這位年輕的新秀更多體現(xiàn)的則是陶刻藝術。他對陶刻有著較為深刻的認識。他認為:陶刻是一門較之一般的書畫更有難度的綜合性藝術,應具備相對的獨立性。材質方面不同與紙本書畫及金石篆刻,而又籍本土文化為背景,融諸多藝術(秦磚、漢瓦、碑刻、金石、詩詞、書畫)于一體。技巧上以刻為本,理解刀法的運用是極為關鍵的,而刀法實際上很大程度的是靠模似筆的表現(xiàn)形態(tài)產生的。筆法的體現(xiàn)同時又有賴于刀法的靈活運用。因此,二者的交融,良性的結合,是陶刻技巧的最高要求與特色之一。有刀無筆,則顯單調;有筆無刀,雖是依然可以表現(xiàn)筆墨的情趣,卻沒有辦法說清楚陶刻的本質精神哪里去了。如果陶上的雕刻僅僅是為了再現(xiàn)紙上的表現(xiàn)效果,其存在的意義必會打一些折扣。因為你所憑借的是陶這個背景,而非“刀”的特色,“刻”的精神。也就是說陶刻所要求,不僅僅是做到紙本書畫的筆墨效果,同時還要具備刀刻的韻味。也就是陶刻行話中的“見筆見刀”。試想,如果金石篆刻的效果如“寫”,那中國的書畫家們會怎么想呢?他們必然會擔心那蓋在作品上的“中國色”是否會因為貧血而凋落。他還認為,刀法的存在一如中國書畫的筆法墨法,當是一個區(qū)別于其他藝術的審美元素,也是一個循其規(guī)矩而成就方圓的途徑。
唐代劉禹錫受前人的啟發(fā)提出了“境生于象外”之說。于是后人有時也會以此為據(jù)來衡量一件作品的優(yōu)劣。若以此標準來判斷一件具有民間工藝性的紫砂陶刻的話,筆者認為,似乎就顯得苛刻了點。因為符合這一要求的作品委實不多。不過也正因如此,我們覺得則更能體現(xiàn)出創(chuàng)作者高超的技藝和對藝術的感悟能力。直言不諱的說,厲上清這位年輕人的有些陶刻作品就具備這樣的藝術感染力。他的陶刻掛盤“吾居磨天之處”,圖中山勢險峻,高入云天。作者借助在生活中對自己家鄉(xiāng)(山東五蓮縣)山石的觀察和對宜興洞天的體會,利用經過提煉的形體,運用難度極高的線條(這種方法目前業(yè)內只有他在償試著運用)構筑了這樣一件融南北兩地風景于一體的陶刻作品。給觀者一種玄運,清寂的藝術享受和無盡的遐思。他的另外一件作品“品茶圖”則給人一種游心物外的感覺。畫面中,山野里、蒼松下、修竹間,一高人雅士斜坐于石后,細品著香茗。看那神情,仿佛又在靜靜的聆聽著什么?是聆聽那天外的聲音嗎?拋開了煩擾和利祿,別有一番悠然自得的閑雅之趣。在現(xiàn)今社會中,這何嘗不是我們所向往的一種心態(tài)和生活呢?再看旁邊這把秦權壺,兩只水禽靜靜地立在水中,風吹著,后面的荷葉搖擺著,不經意間帶動了一池荷香。無不是人間最美的景色。
在生活中這位年輕人信奉佛教,他以常懷著平和的心態(tài)和感恩的心來看待這個世界。從他的作品和言談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一種真實的性情。在他的嘴里沒有玄而又玄的東西,筆者曾問過他“佛教與你的陶刻有直接的聯(lián)系嗎?”他說沒有,但佛教是對他的做人有著幫助。佛家講究清心寡欲,可能也正因如此,他做人非常低調,似乎于世無爭。好心的友人覺得他跟不上時代,主動提出在網上給他做點宣傳,出于禮貌,他答應了,可到現(xiàn)在為止就沒見他上網談過一次話,留下過只語片言。后來才知道他壓根兒就不懂鍵盤,家里也沒有電腦。友人戲稱他是“腦盲”。而他自己本人是極少做宣傳和參加活動的,象個隱者。
這個心態(tài)沉穩(wěn),潛心陶刻的年輕人也曾有記錄自己陶刻心得的“文章亂刀法的產生與不可替代的陶刻”和“功不可沒的文人參與”發(fā)表,也曾在中國紫砂裝飾大獎賽中獲得過金獎。他卻認為:“這本不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重要的是你能以已之所得為善于人,有大能力的人最好為善于天下”!我們期待著,在鼎盛喧囂,不乏浮躁之士的紫砂界里,他能一如既往的堅持自己,象“上清”的名字一樣保持這份安然淡凈的心性。因為,好的作品都需要用心來說話的。
篇章二:春天的音符—蔣春音其人其壺素描
徐朝夫
或許是“文化底蘊”的不足,或許是“心生所愛”的差異,我老是讀不懂紫砂,讀不懂由紫砂而產生的藝術,明知是個寶,卻是不敢走近,看一眼就走開了。今天,朋友聚會,把我?guī)У揭粋€地方去品茶,一下子來到地處宜興丁山的新陶瓷城,走進了這個“陶都風紫砂會所”。茶自然是香的。不過。走進大門,人的眼睛忽地被柜架上名目繁多的、一時說不上名堂的茶壺吸引過去了,只能是端著茶杯站在柜架邊喝茶了。我細細品嘗著,其中有幾把茶壺,開初還以為是某個高師、大師的作品放在這里擺樣子的,看看作者的名字,再看看作者本人,心里叫道:后生可畏!
制壺人蔣春音,是個年輕的女子,三歲孩子的母親,文靜、平和、偏瘦、輕巧的身姿,甜而不露的笑容,淡淡的、和風樣吹過的語言,構成了江南女子的全部麗質。她的“壺齡”才短短的五年,在這五年中,她演奏著人生最有激情、最是豁達的四部曲:談戀愛、結婚、懷孕、生孩子。在這樣的盈溢著幸福和歡樂又擔當著相夫育子責任的人,能潛下心來學壺、制壺,并且學得那么快、做得那么好,也是陶城一景了。鄉(xiāng)言說:“棒槌掛在城門上三年也會說話”,她出生在丁蜀鎮(zhèn)邊的一個小村上,村上人,包括她的長輩們,全都是做紫砂的,耳濡目染,當是一個不在“班中”的科班。偏巧她的先生又是一個自己不做紫砂卻是喜歡紫砂、鉆研紫砂的人,于是夫唱婦隨,丈夫設計,她當做手,一把茶壺畫在白紙上,二人一番推敲,一番議論,定奪下來,下面的事情就是她的了。
華貴的前提是質樸,質樸中體現(xiàn)出來的華貴才是真正的華貴,否則只是一個花架子。蔣春音師從紫砂工藝大師何道洪,從而更深深懂得了這一點。何道洪當上大師,依舊是一個認認真真做茶壺的人,他一生簡樸,至今不買大房子,小汽車,外出三五里路他用兩條腿,路遠打的、坐公交,衣食更是簡單隨便:一個“退休工人”的姿態(tài)。這是他的為人之道,也是修身養(yǎng)性、健康之道,過得輕松自在。他知道怎樣教育自己的弟子。出手好,求精不求多,看到紫砂泥,心里立即冒出一個“藝”字,這個藝,人學到老學不完,否則你做的茶壺就是一把用來泡茶的茶壺了。世界上最偉大的詞是愛。蔣春音學制壺,從走到師傅身邊那刻起,直到獨擋一面做出茶壺,也是一個戀愛、結婚、懷孕、生孩子、幸福、陣痛、喜悅交融的過程,所以她把自己的作品稱為“我的兒子”。
春音作有幾十種形態(tài)各異、泥色繽紛的茶壺,我特別喜歡那個“翔壺”和“圓鼎三足”。翔壺壺體扁平,前胸飽滿,儼然一只在空中滑翔的飛鳥,說細一點它是一只鴿子,尾羽(壺把)平展舒張,它同船舵一樣,控制著方向、高低、快慢;壺嘴活脫是鴿子的腦袋和嘴啄,憨實可愛。當時我想,假如用這把茶壺泡茶讓我獨自飲用。我用雙手捧著,產生一種與鴿子親吻的感覺,那種意景美極了。我們的生活需要飛翔,更需要穩(wěn)重,圓鼎三足則表現(xiàn)了這個主題。三只鼎足著地,風吹不動,壺體寬厚敦實,看到這把壺,立即令人想起某一個穩(wěn)健老實的人,引起一種敬仰和信任,和他相處,當是一種福氣了,另外她的“三足如意”和“漢玉壺”也是上乘的佳器,頗見分量。
傳承和承傳,是紫砂的希望和未來,蔣春音是一個制壺新人,是紫砂的春天,春天的一個渾重而健美的音符。
鏈接:蔣春音,藝名佳依,青年紫砂藝術家、江蘇省收藏家協(xié)會會員、助理工藝美術師。1 982年生于江蘇宜興丁蜀古鎮(zhèn),祖上世襲承陶,是明代制壺高手閩魯生壺藝傳人,師承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何道洪,受家訓文脈較早從事紫砂壺藝的設計與制作,自幼喜書畫、好設計,尤擅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新,既尊重傳統(tǒng)又不拘泥于傳統(tǒng),紫砂壺藝作品在現(xiàn)實基礎之上求變。多次參加北京、廣州、上海等地紫砂藝術展,并在大展中提名和獲獎,“源之泉”、“翔”、“圓鼎三足”、‘‘六方鐘亭”四件作品榮膺2008首屆宜興陶藝創(chuàng)新評比獎項,個人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紹培提名入圍“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年度提名獎”。壺藝作品多次被作為禮品贈送給省、市領導及中央級領導,其作品清新雋秀、自然飄逸,注重紫砂壺器型的點線合一和設計概念,集成個人風格。
篇章三:陶藝奇葩刀筆生花——記青年陶藝家王翔紫砂藝術
劉瑞婷
宜興紫砂壺,聞名遐邇。有關它的傳奇,史不絕書,收藏界也歷來視之為可據(jù)之奇貨。最近幾年更是炙手可熱,其熱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其價位也達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2006年宜興紫砂壺作為國禮,贈送給了聯(lián)合國秘書長、泰國國王等。記者隨行來到了著名紫砂之都宜興,拜訪了師從著名工藝美術大師、紫砂陶藝大家譚泉海先生的得意學生——王翔。
在王翔的工作室,占據(jù)了整整一面墻的藏品柜里,上千冊的各類藝術書籍靜靜地散射出濃郁的文化氣息,更加襯出主人深厚的文化素質修養(yǎng)。很難相信,眼前年僅三十四歲的王翔就是這間工作室的主人——宜興知名的陶刻青年藝術家。從少年時期就癡迷于陶刻藝術的王翔,而今已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紫砂壺、陶刻掛盤、劍簡、筆筒等多種器皿。他的作品門類豐富且藝術性極佳,畫面構圖嚴謹,平淡天真,意境直追宋元文人畫,充滿靜穆單純的氣息。作品形神兼?zhèn)?,曾多次在國內大賽中獲獎,極具收藏價值,其中許多作品被收藏家譽為珍品。
偶然得到一冊“布水山房”作品畫冊,原來是王翔夫婦的紫砂作品照片集,收錄有小巧玲瓏的茶壺、精致古雅的筆筒、逸趣橫生的畫缸……而所有器具上均刻繪著意境悠遠、韻味綿長的山水、花鳥或人物、走獸,其構圖的生動,線條的流暢,刀法的輕靈,使整個畫面奇趣天成而無斧鑿之痕,頗見作者功力。細細把玩,竟有難以割舍之情。因為你仿佛從這些畫作中看到山的輕顰、樹的崢嶸、云的卷舒、霧的彌漫,聽到水的軟語、花的淺笑、鳥的爭鳴、虎的咆哮……使你如同置身大自然的神奇懷抱,耳聆天籟、目接物華,目不暇接、美不勝收,把作者的心中情、胸中意極為傳神地鐫刻到作品之上,具有十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
筆者雖非藝道中人,卻也不能不被作品中奔涌而出的詩風墨韻之魅力所折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紫砂藝術家張守智教授看過王翔作品之后感到很驚訝,稱贊其陶刻技法“獨樹一幟”,把中國的文人書畫藝術巧妙結合到紫砂作品上,款式新穎,做工細膩,難度很大。年輕的王翔已經受到海內外收藏界的高度關注并成為紫砂行業(yè)不可小視的“重量級人物”。
篇章四:愛做壺的紅裙子女孩——錢潔的紫砂情結
九 日
照片中凝神茶壺的紅裙子女孩叫錢潔,生于宜興丁山陶藝世家,從小就喜歡畫畫,從最初開始喜歡的卡通漫畫,到立體感十足的素描、線條優(yōu)美利落的工筆畫,再到盡顯中國特色的水墨畫、國畫都很著迷。到初中時興趣越發(fā)濃厚,家里人索性隨其所愿,帶她去求拜著名畫家、書法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邵家聲為師,利用每個學期的寒暑假學習畫畫、雕塑。
也許正是自幼對繪畫藝術的濃厚興趣讓她有機會與紫砂陶結緣。紫砂藝術也講究點、線、面的結合,紫砂壺獨特的成型技巧更是把紫砂的美展現(xiàn)得獨樹一幟,在她眼中似乎紫砂工藝者是在用紫砂泥這支獨特的筆“繪制”紫砂壺優(yōu)美的線條,像一幅令人驚艷的畫。于是她更加難以抵擋“紫砂繪制”的吸引,在師傅泥凳邊也學起了做壺。就這樣邊學習繪畫、文化課,邊學習做壺,用心研讀和揣摩,壺居然也漸漸做得有模有樣??墒沁@在當時正值學齡時的她看起來會耽誤學業(yè),父母逐漸開始介入抑制她對藝術的鐘愛。
直到考上大學,父母才總算松了一口氣。大學畢業(yè)后,有了自己成熟的思想和判斷,她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心早已屬于紫砂世界,和家人傾心長談了自己對紫砂的摯愛和鐘情。父母沉默了,之后果斷地告訴她,你長大了,走自己喜歡的路,但一定要堅持!有了父母的認可和支持,她直接進入了李昌鴻大師創(chuàng)辦的昌華陶藝有限公司學藝,正式拜李霓(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昌鴻愛女)為師,潛心研究、學習紫砂藝術。由于能經常得到大師李昌鴻、沈遽華老師的悉心指導,煉就了“顧派李門”制壺技藝的扎實基本功。其間,還經常得到葛陶中、潘持平、周定華、李群、萬亞鈞、張毅等制壺名家的傳教指點。
時至今日,這個有著紫砂情結的女孩終于可以在紫砂藝術世界中暢游。從小時候對紫砂的喜好興趣到深深摯愛,加上天生的認真和執(zhí)著,錢潔隨著自己技藝的進步得到了更多的肯定,已經初具自己的風格,獨成一派,并在南山腳下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壺香閣”,她的作品也慢慢得到大家的認可,被許多業(yè)內專業(yè)權威人士看好,親切地說她是特具發(fā)展?jié)摿Φ淖纤嚒昂笊薄,F(xiàn)在她的作品已被眾多海內外茶壺愛好者收藏。著名紫砂文化研究泰斗、評論家韓其樓先生在看了她的紫砂壺后,贊嘆不已,欣然題寫了“海納百川”四個大字贈予她。
話已至此似乎可以告一段落,我們真心地希望這個喜歡紫砂的紅裙子女孩能夠堅持她火熱的摯愛,用她的聰慧和執(zhí)著為紫砂花園里再增添一抹亮麗的紅。